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黔东南州初中发展联盟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 30 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 30 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 6 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 6 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 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 3 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 6 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 5 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的?我这样联想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 岁的母亲重病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⑪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第①段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B、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C、本文第②段以令箭荷花反衬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请简要概括。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外婆的手纹》
       ①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②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③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④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⑤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⑥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开出的花朵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我们乘坐的列车困在这荒山小站已有八个多小时了。据说前方道路塌方正在抢修,何时通车还是未知数,而列车此时的给养已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困境。车上到处是乘客的谩骂声及孩子的哭闹声,听起来让人烦燥和心焦。

    正无望间,站台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兜售物品的山民,有玉米、馒头、鸭蛋、方便面。看到这些奇缺的商品,列车窗口两旁“呼啦啦”地围上好多人。

    鸭蛋5元一个,玉米5元一个,方便面6元一包,火腿肠7元……一听这价格,不少人立即吵吵着嫌贵。山民也不多说什么,挎起篮子就要往后走,这边又慌慌地叫住,抱怨着、嘟囔着极不情愿地掏钱购物。

    我所在的车厢稍后一些,山民走不到这里就被前面的窗口围住,我身边的乘客也几乎全跑到前面抢购去了。我正犹豫要不要也去,忽然看见车窗外两个负着重物的小小身影向我这边走来,原来是卖东西的小孩。

    “哎,小朋友,拿些玉米、馒头、方便面。”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大声喊。

    “好的,阿姨。”走在前面那个十二三岁大小的男孩,抬起瘦瘦的小脸,冲我一笑,站在他旁边的比他小些的女孩立即手脚麻利地把物品装进袋子里。

    “多少钱?”我做好被“宰”的准备。

    “15块。”女孩说。

    我有些愣住了 , 听闻了刚才那些夸张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钱让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姨,是15块钱,玉米1块钱一个,共3块钱,方便面一袋1元……”小男孩仰起头,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细心地为我计算着。

    “那好,谢谢你!”看着细雨蒙蒙中两张清瘦的脸,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很快,窗口又挤过来几个买东西的人,他们的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了。

    两个孩子站在车窗下整理着手中乱七八糟的钞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的价格那么便宜?”

    女孩说:“我家在镇上有个小杂货店,平时卖东西就是这价钱。”说到这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赚的。”

    我还想说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女儿的哭声,原来,女儿在削苹果时,不小心削到了手。我急忙为她捏住流血的伤口。

    “阿姨,你稍等,车站花圃里有止血药。”男孩撂下这句话,一扭身冲进雨雾中,我一声“谢谢”还没有说出口,他已拿着一株青草从远处跑了过来。站定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草药止血消炎,效果特别好。他把青草揉碎,敷在女儿的伤口上。我找出创可贴小心地将女儿的伤口包扎好。

    “还疼吗?”他问。

    女儿摇摇头。

    男孩欣慰地说:“这草药叫七七芽,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太谢谢了!”我由衷地称赞,“你们真是有善心的特别爱帮助人的孩子。”

    男孩和女孩脸上浮起一抹羞涩的笑容,女孩嘴快,说:“阿姨,你不知道,我爸爸一直有病,家里很穷,这些年我和哥哥上学全靠陌生的好心人资助,我们今天也没有做什么,比起别人给我们的,那真是太少太少啦。”

    说完,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挥手向我告别。

    我趴在车窗口,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走了好远好远,心中满是深深的感慨。

    对于我来说,今天本来是一个困境交加,愁苦无助的日子,但因为偶遇这两个孩子,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温暖里。我多想告诉亲爱的小孩,善良开出的花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落土生根。在你们身上,我看见许多温暖的善良,已慢慢长成散发着馨香的美丽花园……

阅读下面段文,完成下列小题。我在你身边想你
孙道荣
    ①夜已经深了,妈妈坐在床沿上,叠衣服。忽然,女儿穿着睡衣,呼呼地跑了进来,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摸摸女儿的头:“乖,是不是做噩梦了?”女儿摇摇头。妈妈捧起女儿的小脸:“那是怎么啦?”女儿娇嗔地说:“没事,我就是想你了。”妈妈笑了:“傻丫头,妈妈不是在家吗,就在你身边啊,想什么想?”女儿把头深深地埋进妈妈的怀里:“我知道你在家里,但我就是想你了嘛。”妈妈紧紧地抱住女儿。
    ②这是我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的故事。同事说,自从女儿出生以来,她就很少和女儿分开。可是,已经六岁多的女儿,还是会经常突然跑到她的身边,一把抱住她,对她说,想她了。
    ③有人点赞说:“我知道你就在我身边,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你了。”这个想念,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朴素、最感人的想念。
    ④其实,不单是孩子,有时候,我们也会突然特别想念就在我们身边的某个人。那种想念,与距离无关。
    ⑤父亲在世的时候,只从安徽老家来过杭州一次。那时候,他已经重病缠身,只是还没有检查出来。我和爱人租的房子,只有两个房间,父亲来了后,孩子就和我们暂时睡在一起,另一个房间让父亲住。
    ⑥那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我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小时候的事情:父亲牵着我的手,第一次送我去邻村的学校上学;我放鸭子,丢了5只鸭,父亲在水稻田里四处寻找;春节,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亲戚家拜年,坐在后座上的我,一只脚不小心卷进了后车轮,父亲赶紧停下来,手忙脚乱地将我的脚从车轮里拔出来,心疼地搓啊,搓啊……自从上大学后,我和父亲的相聚越来越少了,后来又从安徽来到杭州工作,就更很少回家了。他把这个唯一的儿子抚养大,培养成人,却难得见上一面。
    ⑦我突然无比地想念他,而他,此刻就睡在隔壁,就在我身边。我终于忍不住,披衣起床,蹑手蹑脚地推开了另一个房间的门。我不确定他有没有熟睡,不想打扰到他,只想悄悄看一眼他。我知道,如果不看他一眼,这一夜,我将无法入眠。
    ⑧没想到,父亲披着上衣,斜靠在床头,他也没睡着。见我进来,他轻声地问:“还没睡啊?”我点点头,却无法说出口,我只是想他了,我进来只是为了看他一眼。我说:“我找个东西。”我装作找东西的样子,在书架上翻了几下,随便找了一本书。“找到了?”父亲问。我点点头。父亲想说什么的样子,又咽了回去:“你明天还要上班,赶紧去睡吧。”我说:“没关系,反正您也还没睡,我陪您坐坐。”
    ⑨我坐在了父亲的床头。我们像以前一样,只是那么安静地坐着,偶尔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我遗传了父亲木讷的性格,我们爷俩在一起的时候,能说的话并不多。父亲倚靠在床头,我坐在他的身边。我们就那么坐着。五分钟,八分钟,也许更长的时间。我只是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和他的目光撞在一起。这是父亲唯一一次来杭州,住在儿子在杭州的家。
    ⑩在父亲去世多年之后,我仍然时时自责,为什么那晚我不告诉他,我并不是要找东西,我只是想他了,就是想看他一眼。我没有说,徒留遗憾。
    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说过想他了,一次也没有,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里,我都无法开口说想他,就像他也从没有说过他想我了。而我是真的经常想他,特别是那一晚,他就在我身边,这种想念无法遏止。现在,我只剩下思念,除了照片,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如果他能听见,我一定要对着他的照片,告诉他:“爸,我想您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阅读《女织》,按要求回答问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温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④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地,我看重的是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⑤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⑥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更享受着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来感动他人的过程。一棱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⑦我觉得“女织”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杆。”“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⑧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⑨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甚至灵魂会觉微凉罢。

⑩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⑪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

⑫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