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小金茂峰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间站电推进发动机首次实现在轨“换气”

①在天地协同配合下,“天宫”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完成在轨安装任务,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首次采用“换气”而不是“补气”的方式完成电推进推进剂——氙气的补充。加装了大气瓶的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其使用寿命将大大延长,对空间站长期轨道维持和安全平稳飞行起到重要作用。

自带升级“外挂”

②电推进系统,也称电推进发动机,其工作原理是先将氙气等惰性气体转化为带电离子,然后把这些离子加速并喷出以产生推进力,进而完成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轨道修正和轨道维持等任务。

③在“天宫”空间站上的使用,是电推进系统在载人航天领域的首秀——要满足空间站长寿命、可靠性的既定目标,设计人员必须解决在轨补充电推进推进剂的问题。负责抓总空间站电推进系统研制任务的801所设计团队,首次尝试运用在轨“换气”的方式进行补加。

④据801所介绍,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的时候就自带了两个小气瓶,但限于舱内空间,“原装”气瓶的体积并不大,仅供短期使用。此次上天的大气瓶正是他们按计划提供的强有力“外挂”,由于安装在舱外空间限制小,容量翻了好几番,携带的推进剂能支持电推力器更长时间的轨道维持工作。

设计实现“百搭”

⑤为了实现贮气模块的在轨安装,801所电推进系统设计团队调研了国内外常用电、气、机械对接锁定形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简化版的浮动对接形式,通过粗定位导向装置实现机械臂初始定位及大偏差适应,再通过自主精定位进一步修正电、气、机械的对中锁紧,这种步步为营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对接的容差能力和可靠性,即便在轨多次拆装也能保证精度满足要求。

⑥与此同时,由于气瓶“外挂”时都是安装于统一的接口,原则上只要符合接口要求,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可以安装不同容积、不同工作压力的气瓶,且气瓶填充的工质不限于已有系统的氙气工质,可根据技术发展情况上行不同工质推进剂。

⑦支持反复拆装使用、适配多种气瓶型号……就像搭积木一样,不管怎么拆装,只要保证接口一致,装好装牢合适的组件,便拥有了无限可能。801所的精巧设计,赋予了贮气模块“百搭”、百变的特性,不仅极大增加了电推进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也丰富了系统的功能。

操作可以“兼容”

⑧航天员在舱内组装好大气瓶,完成自检及测试后通过自动出舱装置送至舱外,随即由舱外机械臂抓取并将其转移、对接到核心舱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安装位,这是本次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在轨安装的过程,也是此后在轨更换气瓶的基本流程——正常情况下,当贮气模块组合体推进剂耗尽后,都将由机械臂自动进行在轨更换。

⑨但由于太空环境不可控因素较多,为了保证贮气模块的顺利更换,801所电推进系统设计团队还提出了“PlanB”——即航天员手动更换气瓶。为了“兼容”自动和手动这两种模式,团队从2017年开始便进行了大量设计及验证工作。

⑩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在轨操作的局限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并按照航天员工效学反馈不断改进方案,完善精密的尺寸链设计;根据可靠对接、可靠锁定、电路绝缘、气路密封等要求,形成精细化装配规范;产品交付前,也进行了充分的地面精测验证,甚至模拟在轨环境反复拆装气瓶十次……重重保障环环相扣,确认不同操作模式下偏差均在可控范围内。

⑪“外挂”性能强悍、拆装组件“百搭”、操作模式“兼容”,801所用“换气”代替“补气”,实现了电推进推进剂替换简单、高效、可靠的目标。而此次大气瓶成功在轨安装,标志着我国在电推进系统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不仅可以保障天宫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同时还为后续电推系统的在轨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章有删改)

链接材料:

6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2023中国载人航天年中“成绩单”。在这份“成绩单”中,一共记录了28项内容,从1月21日第二届“天宫画展”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展,神舟十五号乘组给全国青少年送来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开始,一直记录到近日在天地协同配合下,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大气瓶完成在轨安装任务,涉及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以及神舟十六号三个航天员乘组。其中,还包括了多项在空间站完成的科学实验和试验。可以说,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详细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这半年来的坚实步伐,其中涉及的很多技术为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装了大气瓶的空间站电推进系统使用寿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对空间站长期轨道维持和安全平稳飞行起到重要作用。 B、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多方考虑,不断改进,重重保障环环相扣,确认不同操作模式下偏差均在可控范围内。 C、“就像搭积木一样,不管怎么拆装,只要保证接口一致,装好装牢合适的组件,便拥有了无限可能”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贮气模块设计的精巧,“百搭”、百变的特性。 D、此次上天的大气瓶容量容量翻了好几番,携带的推进剂能支持电推力器更长时间的轨道维持工作,而且安装在舱外,是名符其实的“外挂”。
(2)、“与此同时,由于气瓶‘外挂’时都是安装于统一的接口,原则上只要符合接口要求,空间站电推进系统可以安装不同容积、不同工作压力的气瓶”一句中“原则上”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3)、空间站电推进发动机首次成功实现在轨“换气”有何意义,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概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返回式遥感卫星是重1800—2100千克的精密卫星,它由仪器舱和回收舱组成。仪器舱中装有摇感摄影相机和控制跟踪系统,相机的分辨率很高,在数百公里的高空,它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能覆盖34000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借助特殊判读技术,能从照片上看清地面的汽车和大海的波浪。卫星相机18天就可以把整个地球扫一遍,完成拍摄任务后,仪器舱的使命结束,在茫茫的宇宙里陨灭。回收舱有制动火箭、回收系统、跟踪遥测设备和暗道片盒。卫星相机拍摄的底片都储存在暗道片盒里,所以它是回收舱的核心。其他都是确保卫星安全返回地面的精密装置。返回式摇感卫星,集中了传感、通信、信息材料等高技术,是我国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卫星的发射回收是一次尖端的科学技术,在几百公里的高速轨道,卫星面对太阳时温度高达100℃,走进地球的阴影又降至-200℃,降落时与空气摩擦还会产生几百摄氏度的高温,没有先进的隔热调温设施,仪器就无法正常工作。返回时星体得保持100度转角,头向地球。回收舱与仪器分离后,制动火箭自动点火,推动舱体飞向地球。这时,地面遥控系统在卫星上的程控系统必须匹配无误,如果因收角偏差1度,落点就会偏差300公里,要是掉到居民区,会造成星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③卫星带回的照片,为找矿、地形测绘、铁路选线、农林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考古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例如,科技人员用卫星照片在北京周围1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找了7个成矿区,在内蒙古发现了大煤田,在新疆找到了三个新油带。用卫星照片编制各种比例的地质图,如用人工绘制,必须26个人测量568个点,工作四个月,现在一张卫星照片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国的宝成铁路建成后,已发生各种塌方、泥石流灾害100多次,治理费已花去近7亿元。从卫星照片分析发现,一路段正好筑在地层断裂带,如果用卫星造线,绕开断裂带,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兴建仓头铁路,地理学家吴传钧带领助手历尽千辛万苦奋斗几年才选出一条最佳的铺设线路,如果用卫星选线,只要几天工夫就能完成。
  ④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实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例如,砷化镓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卫星微重力条件下结晶生长,质地纯正,性能更为优良;在卫星上生成的蛋白质晶体,比地球上的大数倍,送往空中的植物种子,在电离辐射下会发生变异,玉米、西瓜、西红柿提前开花结果,紫红的鸡冠花变成了淡绿色,微生物外观颜色改变,活力增加,这些有趣的现象为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信息。

阅读《病毒的话》,回答小题

病毒的话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一个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有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检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前也揶是我们,,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A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的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进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已经被用采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痛,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权威发布】“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 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即便地球要“流浪” 不该让太阳“背锅”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不过现实恐怕要让科幻迷失望了。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换句话说,即便将来有一天地球要去“流浪”,也不能让太阳“背锅”。

    在过去超过45亿年的时间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确一直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按照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的说法,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间天气扰动的主要源头。太阳辐射变化影响着大气运动,也带来地球冷暖变化、四季轮替。

    不过,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今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就提到,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是由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驱动的。

    具体来看,2017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百万分之405.5,并在继续上升。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了41%。在过去的10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的辐射强迫中约占82%。

    按照佩蒂瑞·塔拉斯的说法,如果延续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增长的趋势,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可能上升3℃至5℃,远高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目标,即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控制在2℃以下,并尽可能接近1.5℃。

    3月21日,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联合编写的《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风险指标研究》报告发布,其中提到,如果各国继续推行现行政策会使世界处于高排放路径,会导致2100年全球升温5℃,“最坏情况”为升温7℃。

    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佩蒂瑞·塔拉斯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大多数陆地和海洋区域的平均温度将升高,大多数人居地区出现极端高温的现象将增加,一些地区将出现更多强降水,而有些地区将有更大的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

    相比于《流浪地球》里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华说,全球变暖并不仅会带来高温热浪,还有干旱、严寒、暴雪、超级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当原有的自然规律被打破后,“老天爷”就时常“不按常理出牌”了。

    那时,无论在地方日常层面还是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气候变化都可能导致极端高温现象的增加以及新的温度纪录。正因为气候变化,一年中热浪将出现得更早、结束得更晚,并日益频繁和剧烈。

    刘雅鸣说,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基础能力、预报的核心技术能力、信息的有效覆盖能力、风险的科学防范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虽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正如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研究员申彦波所说,环绕太阳的还有其他的行星,如木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等,它们也都有来自太阳提供充足的能量,之所以没有生命的繁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大气层。

    还是要先“扫好门前雪”!地球真要“流浪”,外面的大气也得带着跑,人类的生命才能够继续延续。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