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议论文阅读

“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①近日,“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更成为无数人自嘲的“梗”。“小镇做题家”最早被形容为一个人出生在小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考入名校的青年学子。他们通常是嘲讽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绩优异的农家学子,但这无异于是一种不正确的,极度缺乏眼界的一种说法。在我国,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小城市,可以做的只能是通过不断的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这正是我国提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一位青年人茁壮成长的一种向上精神,可以说“小镇做题家”绝对不是一种自嘲!它更像是大多数青年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肯定,是每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平凡人”的代名词,“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②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该被鼓舞而不是被嘲讽,而身为“小镇做题家”的青年人更不能被定义。北京朝阳眼科医院的陶勇医生曾说自己也是“小镇做题家”,在北大读书时也自卑过,把别人的休息时间用来奋起直追。曾经熬不完的夜,做不完的题;后来都成为他拿着手术刀的底气。就像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中“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句话同样是对于“小镇做题家”最好的诠释,来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勤奋耕耘后的收获,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古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前人总结的道理从来都是告诉所有的人,努力就应该有收获。

③“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汇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使我们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担天下之大任,这是古人的期许,也同样应该是每个青年的目标所在。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拼搏,2011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上本科。如果想要上顶尖学校,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群出身普通、缺乏资源支持的小镇青年脱颖而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和所谓的“优胜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难道不应该保持敬意吗?

 ④“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

 ⑤努力的人从来都是光芒万丈,我们不仅是小镇做题家,更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远方的目标,更在于自己脚下走过的每一条路,相信人定胜天。

(《人民日报》 有删改)

【补充材料】

十余年来,谢爱磊他通过自身经历和学术研究,发现“小镇”的定义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县城青年,甚至包括都市青年们,他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时代共同的意象和话题。令谢爱磊欣慰的是,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们在无奈、迷茫后,会不断反思和探索中成长,会重新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他看来,“小镇做题家”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反身性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农村和小镇学生在大学中经历的种种困境并非个体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困境。当下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后获得新的生活。

谢爱磊曾和编辑沟通,将书名上的“小镇做题家”加双引号。他担心读者将其污名化、简单化、刻板化,他希望跳出社会赋予“小镇做题家”的定义。

(注: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谢爱磊教授)

                             ——摘自《小镇做题家》2024年5月北京发布会

(1)、根据材料内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材料中得知“小镇做题家”这一热词只代表积极的意义。 B、从材料可以知道黄国平教授虽然不是“小镇做题家”,但他也依靠自己的顽强拼搏获得了成功。 C、从补充材料可以看出谢爱磊不赞成“小镇做题家”这一个称呼,他认为“小镇做题家”更多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反身性思考,是一种成长。 D、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小镇做题家”只能解读出苦难、现实碰壁、教育不均衡、乡村孩子成长的艰辛这些内容。
(2)、百度百科“小镇做题家”的词条还停留在2012年,随着时间推移,词条内容有了变化。请结合【补充材料】,修改“小镇做题家”词条两处内容即可。

小镇做题家: 

(3)、小语认为第③段的道理论据可以再增加一项,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加入(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光明日报》在第14版刊登上文的同时,还开设了“青年问答”栏目。请结合上文内容回复下面这位学生的问题,不少于80个字。

ㅤㅤ学生问:我曾经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奋斗18年站在这里”是支撑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到了大学后才发现,当我把人生目标设定在“罗马”时,却发现生活水平的差异、眼界的高低,“罗马”像是一道我无论怎么奋斗都无法跨越的鸿沟。我很迷茫、痛苦。请问,我该如何调整心态?“做题”于我,还有意义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现代文阅读Ⅱ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 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语云“腹自华“欣华、终无论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阅读

谈文化地标的生命力

①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或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

②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③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④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⑤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⑥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摘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