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材料一:
①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
②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③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
④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
材料二:
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
②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围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材料三:
①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
②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
③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材料一】
某中学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兴趣及占比 | 圈点批注摘录习惯及占比 | 联系实际评价质疑及占比 | |||
有兴趣 | 81% | 每读必做 | 11% | 经常做 | 8% |
一般 | 19% | 凭兴趣做 | 32% | 偶尔做 | 30% |
无兴趣 | 0% | 从不主动做 | 57% | 从不做 | 62% |
【材料二】
日常实用的阅读习惯:
①我会努力记住书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
②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我会停下来查找资料把它弄清楚。
③我会在读后跟朋友分享阅读的经验。
④我会随手做点儿笔记。
⑤我会在书上做点儿圈点批注。
⑥我会拿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做些摘录。
(素材来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材料三】
“我叫董宇辉,之前是老师,现在是售货员。”这位8年带过50万学生的新东方英语老师,因为双语直播带货走红。
董宇辉为何能走红?作为带货主播,卖货是“副业”、讲课为“主业”的他的确与众不同。在直播间,他孜孜不倦地输出知识,传统文化与生活哲学交替,妙语连珠,让人听着心旷神怡。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和秒杀的紧张,网友从奔商品而来变为奔知识而来。有网友留言:“我是来学知识的,顺便买东西。”也有网友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董老师的直播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很多人说,董宇辉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百姓生活,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是不是有副本?对此,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文案不需要提前准备,在镜头前张口就来的东西,取决于这些年你读的书。”说得多好!正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的每一本书,你多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和回报!
(出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读者的四种类型 | 表 现 |
海绵型 | 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后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吐出来,什么都没有获得。 |
磨砂玻璃型 | 只满足于把书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
过滤袋型 | 把阅读的内容进行过滤,留下的是残渣剩料。 |
钻石型 | 阅读时主动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思考来折射书籍的内涵。不仅自己读书受益,还使别人也受益。 |
【材料一】
“典,大册也。”——《说文解字》 “典者,尊藏之册。”——《癸巳存稿》 书籍:书(总称)。——《现代汉语词典》 |
【材料二】
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火遍全网,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第十期《周易》节目流程表:
环节 | 时空舞台 | 呈现方式 | 呈现内容 |
1 | 历史空间 | 舞台剧 |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 |
(续表)
2 | 历史空间 | 舞台剧 | 孔子注解《易经》而成《易传》,合而为《周易》;周文王推演《易经》;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 |
3 | 现实空间 | 专家解读 | 专家及节目主创人员介绍如何识读经典。 |
4 | 历史空间 | 舞台剧 | 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文王囚于羡里,仍不改信念。两位圣贤呈现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互通。 |
5 | 时空穿越 | 时空对话 | 撒贝宁扮演的现代读书人对话孔子、王弼、宋载等历史人物,讲述典籍《周易》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故事。 |
【材料三】
我觉得《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可触摸的精神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这个节目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深入浅出让普通人都能看懂这个节目,都能领略经典里面的文化精华。(甘肃敦煌书画院院长 纪永元)
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周易》才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宽容、有容乃大,而且要坚强。(微博网友 非常幸运的小芬芬)
选角、舞美和服装化妆看得出确实考究了,演员的演绎真的很棒,部分演员的一个眼神真的有一眼万年的感觉——两千年后还有人读书吗? 有啊!(豆瓣书友 林深不见狐)
【材料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