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

②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③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

④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

材料二:

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

②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围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材料三:

①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

②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

③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主要”意思一样,都是表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条理,更有代表性。 C、材料三中加点词语“不仅……更……”是递进关系,说明我们要格外重视传承古建筑的“神”。 D、本文围绕“传统民居”,介绍了民居的发展、特点及智慧,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又有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 B、“秦砖汉瓦”指“秦朝的砖”“汉朝的瓦”,是秦汉时期烧制的建筑材料。 C、徽州“吊脚楼”式民居大都依山傍水,既方便就地取材,又给人以美感。 D、突出的地域特色、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长足进步是传统民居长期发展的结果。
(3)、某中学暑假开展了“访民居特点,悟先民智慧”的研学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写一段文案,介绍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特点及其蕴藏的智慧。
举一反三
非连阅读

【材料一】

某中学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兴趣及占比

圈点批注摘录习惯及占比

联系实际评价质疑及占比

有兴趣

81%

每读必做

11%

经常做

8%

一般

19%

凭兴趣做

32%

偶尔做

30%

无兴趣

0%

从不主动做

57%

从不做

62%

【材料二】

日常实用的阅读习惯:

①我会努力记住书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

②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我会停下来查找资料把它弄清楚。

③我会在读后跟朋友分享阅读的经验。

④我会随手做点儿笔记。

⑤我会在书上做点儿圈点批注。

⑥我会拿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做些摘录。

(素材来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材料三】

“我叫董宇辉,之前是老师,现在是售货员。”这位8年带过50万学生的新东方英语老师,因为双语直播带货走红。

董宇辉为何能走红?作为带货主播,卖货是“副业”、讲课为“主业”的他的确与众不同。在直播间,他孜孜不倦地输出知识,传统文化与生活哲学交替,妙语连珠,让人听着心旷神怡。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和秒杀的紧张,网友从奔商品而来变为奔知识而来。有网友留言:“我是来学知识的,顺便买东西。”也有网友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董老师的直播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很多人说,董宇辉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百姓生活,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是不是有副本?对此,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文案不需要提前准备,在镜头前张口就来的东西,取决于这些年你读的书。”说得多好!正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的每一本书,你多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和回报!

(出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读者的四种类型

表    现

海绵型

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后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吐出来,什么都没有获得。

磨砂玻璃型

只满足于把书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过滤袋型

把阅读的内容进行过滤,留下的是残渣剩料。

钻石型

阅读时主动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思考来折射书籍的内涵。不仅自己读书受益,还使别人也受益。

现代文阅读

杭州亚运会落幕,中国送给世界一份特别礼物

    ①“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2023年10月8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在闭幕式上作出这样的评价。过去16天,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而世界也透过这场亚洲最高水平的赛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观察与了解。

    ②“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热情接待。”这是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库马尔·帝瓦里的看法。在中方的精心组织下,杭州亚运会不仅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更是取得了亮眼成绩——15次刷新世界纪录,37次刷新亚洲纪录,170次刷新赛会纪录。45个参赛代表团中,有27个获得金牌,41个获得奖牌,代表团获奖数量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③这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以来最好成绩。这些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从中看到中国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④更可贵的是,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平台,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地区、种族、文化的差异,结下深厚友谊。赛场上,中国拳击选手常园与朝鲜、印度两位选手热情相拥;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爱上中国文化的外媒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争相拥抱亚运吉祥物“莲莲”……一个个温情画面再度证明,亚运会是竞技体育,更是友谊的桥梁。在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杭州亚运会传递的和平、团结的信息尤为珍贵,世界也不难感受到中国为之作出的努力。

    ⑤亚运会期间,从运送体育器械的机器狗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赛场内外的高科技元素受到外媒高度关注。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现代化中国。

    ⑥亚运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首届“云上亚运”、首次实现移动支付互联……这一系列首创,让杭州亚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亚运会之一。这也助力中国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日本共同社提到,本届亚运会的绿色环保因素“非常值得肯定”。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绿色元素无处不在。而且,亚运会闭幕后,所有场馆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有些向市民开放,有些将成为青少年训练基地。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评价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奥理事会未来举办亚运会树立了基本标准。

    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体育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从开闭幕式充满东方美学的奇思妙想,到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亚运元素,再到设置武术、藤球、克柔术、围棋等亚洲特色项目,杭州亚运会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舞台,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包容,表达了中国愿与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愿望。

    ⑧相聚一团火,化作满天星。闭幕式上,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送给所有人一份特别的礼物——象征着亚运精神永远传承的“亚运星光数字纪念章”。16天时间很短,但亚运精神生生不息,而世界也将由此更好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典,大册也。”——《说文解字》

“典者,尊藏之册。”——《癸巳存稿》

书籍:书(总称)。——《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火遍全网,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第十期《周易》节目流程表:

环节

时空舞台

呈现方式

呈现内容

1

历史空间

舞台剧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

(续表)

2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注解《易经》而成《易传》,合而为《周易》;周文王推演《易经》;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

3

现实空间

专家解读

专家及节目主创人员介绍如何识读经典。

4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文王囚于羡里,仍不改信念。两位圣贤呈现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互通。

5

时空穿越

时空对话

撒贝宁扮演的现代读书人对话孔子、王弼、宋载等历史人物,讲述典籍《周易》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故事。

【材料三】

我觉得《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可触摸的精神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这个节目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深入浅出让普通人都能看懂这个节目,都能领略经典里面的文化精华。(甘肃敦煌书画院院长 纪永元)

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周易》才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宽容、有容乃大,而且要坚强。(微博网友 非常幸运的小芬芬)

选角、舞美和服装化妆看得出确实考究了,演员的演绎真的很棒,部分演员的一个眼神真的有一眼万年的感觉——两千年后还有人读书吗? 有啊!(豆瓣书友 林深不见狐)

【材料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班级拟开展“认识墨子巡天望远镜”主题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2023年9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成功发布仙女座星系图片。这标志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设备运行测试,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18年3月1日启动联合研制的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墨子巡天望远镜安置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天文台址,距离茫崖市冷湖镇区约70公里。冷湖镇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年均晴夜数多、夜天光背景低、视宁度(大气湍动大小)优良、空气中尘埃含量少,是国内近期发现的优秀光学天文观测台址。墨子巡天望远镜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第一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宋国人,墨子曾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他在光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当代中国科学家奉为“祖师爷”,以“墨子”命名我国的巡天望远镜,是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致敬。

(选自“每日经济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一座主镜口径为2.5米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配备7.65亿像素大靶面主焦相机,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郑宪忠说,墨子巡天望远镜的镜筒比较长,这样杂散光少。另一方面,它的主焦相机带来的挡光面积小,相比同等口径的望远镜,灵敏度相对更高。一晚上可以采集近6000平方度天区的图像,三个晚上就相当于接近巡天整个北天两万平方度天区的数据,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巡天观测设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郑宪忠说,望远镜系统在光学设计、探测器大靶面拼接和低温电子学、主动光学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国内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突破,比肩国际最先进的同类观测设备,具备能够正式开展科学观测的条件。

正式投入观测后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将通过获取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观测数据,监测移动天体和光变天体,高效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事件,有望在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等高能时域天文、太阳系天体普查、银河系结构和暗物质本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原创成果。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四

身处科技前沿,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们与“国之重器”并肩作战,潜心研究攻关。青海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平均海拔4000米,墨子巡天望远镜便坐落于此,凭借它可捕捉记录到以往难以观测到的天体。但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几乎没有树木生长,被誉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今年27岁的工程师李生学参与了这一科学装置的建设、运维全过程,每天他和团队都要驱车近百公里,经过海拔2000米的高差进行设备调试。

面对恶劣的环境,小李选择用青春坚守。时域光学天文观测通常需要在暗夜环境下进行,自从试观测以来,他和同事们目前已经在一个个深夜完成了上百个天区的观测,获得了上万张高清天体图像。观测基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李生学和团队成员都选择了坚守。对于墨子巡天望远镜来说,只有通过多次的性能测试,才能实现最优的观测质量,而这也是大伙儿“追星”之旅的开始。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

①你看过照片中微笑的自己吗?是不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拍照,所有人都变成了“假笑男孩(女孩)”,笑容尴尬而不失礼貌,看起来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②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呢?

③早在十九世纪,神经学家纪尧姆·杜兴就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脸上的所有表情变化,其实都是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拉伸。杜兴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当我们真正开心大笑的时候,脸上哪几块肌肉动了?

④杜兴研究表明,当我们产生真实微笑的时候,脸上有两块肌肉起了重要作用:颧骨大肌和眼轮匝肌。颧骨大肌位于脸颊,它会在你微笑的时候将嘴角往上拉。而眼轮匝肌则是眼周的肌肉,它会让你在笑的时候眯起眼睛,挤出眼角的鱼尾纹。这样真诚的微笑也被人称为“杜兴微笑”。它的重点就在于,微笑时不只是嘴角动,眼睛也会动起来。而我们拍照时,往往只有嘴角的上扬,看起来就会有点怪怪的。

⑤眼睛是真笑的关键,这一点也被Al(人工智能)识别出来。

⑥2019年,科学家试图用Al识别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它们使用一种算法来测量人们微笑时眼睛、脸颊和嘴角的变化,将收集到的真笑和假笑做了对比。结果发现,真笑和假笑时,每个地方的肌肉收缩差异都很大,而最明显的还是眼睛周围的肌肉。真笑时,眼部周围的肌肉运动要比假笑大约多10%。

⑦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真笑和假笑不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的情绪。毕竟露出“杜兴微笑”的我们,大多是真快乐,这会激活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当你假笑时,大脑左侧活动的通路和真笑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大脑的不同活动,导致了不同的肌肉活动,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当你拍照时,说“茄子”或者“cheese”可能只是帮你调动了脸部部分肌肉运动,但真诚的“杜兴微笑”,其脸部肌肉运动可能更为复杂。

⑧那么,能否通过练习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呢?

⑨研究者得到了3组有趣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有31%的人能发自内心地露出“杜兴微笑”: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只剩24%的人能够露出“杜兴微笑”;但当研究者让所有人参与练习,先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再来模仿“杜兴微笑”的时候,有71%的人都成功了。所以,想要在相机前笑得好看和真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儿开心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微笑。

⑩但如果心情不好,可能再怎么笑也不像真的。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

⑪总而言之,当你快乐时,笑容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学会假装“杜兴微笑”,只是让你在照片里显得更真诚。经常牵强地微笑,可能会产生情绪疲劳,所以不高兴的时候也没必要假装微笑。

 (选自2022年6月《读者》,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卉(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舟(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衰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借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鹊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卉”,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