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金澳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跑一场马,认识一座城。”3月17日,2024惠州马拉松鸣枪起跑!

    据悉,2024惠州马拉松是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马拉松赛事。赛事共有57249人报名参与,1.2万人中签,参赛规模之大、参赛人员之多,均属惠州首次。本届赛事以“畅跑山海惠州,尽享东坡文化”为主题,以弘扬惠州东坡文化为主旨,精心设计山水赛道展现城市风光,引入“惠州智造”彰显科技实力,是一场体现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嘉年华”赛事。

材料二

惠马捡跑志愿者招募活动

    赛事补给站定点捡跑志愿者160人。按照赛事设置,全程共16个补给站,每个补给站10名捡跑志愿者,负责协助赛事志愿者清理补给站前后区域的赛道垃圾;面向全部市民志愿者、公益跑者招募非赛事中签选手(惠州市相关捡跑协会成员优先);赛道捡跑志愿者40人。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各20人,将在参赛队伍最后方(收容车前)负责清理赛道遗留垃圾;该项志愿者要求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够以捡跑的方式完成马拉松项目或者半程马拉松项目(惠州市相关捡跑协会成员优先)。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2)、惠州马拉松捡跑志愿活动招募志愿者,有意者需自我推荐。假如你去参加此志愿活动,你该如何推荐自己?至少要有两个理由。
举一反三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少年时代,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对这位“大家”的探索。

【三段心声】

鲁迅诞辰 143 周年,00 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夏之暗:对鲁迅的第一印象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紫红的桑椹”“覆盆子”至今记忆犹新,总觉得能透过文字看到小小的、鲜艳欲滴的果实。

铁皮:在小学阶段,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把鲁迅的生平完全背下来,其实真的蛮怕的。到了中学阶段,会有意识地去找鲁迅的书来翻看,比如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不过总的来说,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鲁迅作品有点晦涩难懂。

侧耳倾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的童年生活,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文中所写的故事与自己的经验相差太大,所以读完内心毫无波澜。后来大学读了很多书,又经历了一些人事的磨练,便能体会到鲁迅当时的心境了,他是在颠沛流离、受人排挤之际开始写《朝花夕拾》的,他沉浸在那样一种巨大的压抑当中,童年温馨闲静的时光可不是他最大的安慰吗?

(摘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两张图片】

(选自“网易数读”)

【一则反思】

让孩子与鲁迅的第一次正面相遇,不再重复我们的路径

①孩子指着电脑屏幕上搜索出来的几段文字,愁眉苦脸地问我:“妈妈,这段描述鲁迅童年的文字这么长,全部抄下来我会裂开的。虽然鲁迅的童年很艰苦,但我的童年也不比他好过啊!”

②我看到她检索的语句是“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原来她正在做语文老师布置的课文预习作业。我简单地回答着她,告诉她鲁迅儿时因家世衰败遭受的世态炎凉和精神创伤,同时思索着这种浮光掠影的网络搜索和摘抄,大概对了解鲁迅先生没什么用处。

③我翻开她的语文书,看到最后一个单元正是独领风骚的“鲁迅单元”,设置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成人后一直视鲁迅先生为精神导师的我,深感于这一编排理念的用心良苦。

④它们是一个通向未来的缓慢而有益的铺垫,希望孩子们最先接触到这样一位鲁迅先生:一个平易近人的、有梦想有现实关怀的人,他的文字自有其令人惊异的美感,他会自嘲,黯然于自身的局限性,也对一切的幸与不幸怀着深切的体贴和同情。

⑤那些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一件小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知识分子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通过《祥林嫂》可以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孔乙己》揭露了封建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切同情……这种被强行灌输鲁迅作品价值内涵的方式,大大打击了当时我阅读鲁迅的兴趣和信心。 

⑥鲁迅先生和他的文章,必须要经过一定年龄才能理解。孩子们对鲁迅的“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语文课堂上的鲁迅先生,需要一个渐次展露“真相”的过程。从普通人的“人间鲁迅”开始,让孩子们熟悉他,亲近他,跟他对话、聊天,然后再展开他精神世界中凛冽、深邃、复杂的另一面,不妨就从《朝花夕拾》开始吧!放弃所谓的“意义”追索,无须刻意对语法修辞穷追猛打,就随意闲散地将自己放进文字里,去体验那种独出机杼的文学味、艺术美,那种深沉绵密的人间情味。

(摘自刘黎琼“三联少年刊”,有删改)

班级开展新闻阅读活动,小安和小兴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越剧《新龙门客栈》“宾客盈门”,这样的破圈不妨多多益善

近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走红,“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也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戏曲等传统文艺确实陷入发展瓶颈乃至生存困境中。谁能想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剧在打破代际隔阂,向不同圈层和年龄的受众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历经百年风雨的越剧,正在一代代越剧人的努力下求新求变,其“宾客盈门”的破圈之路值得学习借鉴。

越剧《新龙门客栈》之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经典与时新相结合。一方面,在选题上瞄准经典武侠IP,并从年轻人视角进行创作,用充满现代感和时尚色彩的表演形式,使诗意化的武侠故事与演员们唯美的表演相契合,牢牢抓住观众们的“心”。 另一方面,紧跟潮流,采用流行的环境式演出模式,通过演员与观众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演出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从而引起共鸣。

同时,陈丽君、李云霄这些新一代表演者在年轻人群体中的走红和出圈,也带给我们新思考:“人”是保持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让人才持续涌现,才能打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底”。这启示传统戏曲从业者除了要与时俱进,创新贴近当代年轻人生活和符合他们审美价值的内容,更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老中青”齐上阵的人才梯队。

陈丽君扮演的贾廷和李云霄扮演的金镶玉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也让我们看到,正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新龙门客栈》的辐射力不断扩大。在互联网浪潮下,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也应顺势而为,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翅膀飞出新高度,这对打破戏曲创新的边界、实现传统与新潮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二】

陈丽君:希望00 后鉴赏越剧从《新龙门客栈》开始

记者:戏曲的唱念做打考验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力。这些年关于传统戏曲崛起的呼声不断,但戏曲人才却面临断层。你觉得现代戏曲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青年演员?

陈丽君:戏曲行业的确存在人才流失的困境。 当年我所在的这个班,招了25 名学生,现在只留下5人,我们这一行改行的有很多。尽管外界有诸多声音,说戏曲被小众化、边缘化了,但事实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赴后继。这一行有的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我们就是走进来的那批人。在戏曲越来越成为“小众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出人、出作品。出了好的作品,有了好演员,被年轻人认同喜爱,其他年轻演员就有了榜样,愿意留下来。就像我一样,也是向榜样靠齐,一步步过来的。

记者:不少年轻人觉得越剧是“奶奶辈的爱好”。你觉得越剧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观众? 你觉得传统戏曲里的什么真正打动了00后、95后?

陈丽君:在一些中学生、大学生的评论中,有人说自己在沮丧的时候看到我的演出受到鼓舞。反过来也一样,我本人也能从这些言语中汲取能量。出圈后,我的各种“历史”被网友们应扒尽扒,但也很庆幸,除了小时候化的妆有点丑,也没什么“黑历史”。A这也是我一心只专攻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结果。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要沉下心始终守好方寸舞台,自己不能浮躁。老一辈的艺术家清一色德艺双馨,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至于真正打动Z世代观众的,我觉得是真材实料。观众们乍看越剧演员有颜值,再看不止漂亮,还有情感表达、有艺术表现力,就被深深吸引了。

记者: (B)____

陈丽君:作为一线演员,我将力所能及地去推广越剧。出圈后,我更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希望先低头做事,再抬头学习,至于以后能走到什么高度,要看机缘。未来,我希望在不耽误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多开展跨界学习,但要时刻谨记“走得出去,更要走得回来”。

(选自《24 小时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