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南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父亲恰巧不在家。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母亲陈述教员家访的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骂着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有删改)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2)、“葫芦”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
(4)、清兵卫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⑤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⑥“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⑦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天 阶
赵恺
①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②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③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④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⑤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⑥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⑦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⑧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⑨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⑩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⑪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⑫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⑬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⑭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⑮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小题。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鸡兔之乐   凹凸

    ①我所居的单元楼,有许多人家发达了,搬到更好的小区,因而就住进来一些新的成员:有外地打工者,还有山里的农民。

    ②一位住一楼的农民,在自家阳台的荫蔽处建一鸡埘,养母鸡两只,家兔一对。在山里,鸡兔是不同笼的,但到了楼宇之后,因无隙地,也只好随遇而安。它们处得很好,各自行止,互不打扰,就像这里的居民,虽同楼而栖,却像陌生人,兀自生息,不相往来。

    ③4小兔好养,城镇的菜叶子总是多的,如果主人能放下身价,邻人遗弃的,也能捡回来,即便不储备,也不至于饿。母鸡更好养,粗粮身贱,花有限的钱就能从农贸市场买回旬月所需。那母鸡的叫声能勾引童年的记忆,所以特感亲切。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家的小杂粮拿给这家居民,他们也不推辞,只是从此亲热起来,喜欢唠几句家常。鸡似乎比人懂得感恩,因为吃得好,就拼命给人下蛋,一只母鸡,有时一天里会给主人下两枚鸡蛋,最后那枚蛋,竟往往还带着缕缕血丝。

    ④只不过,小区的管理者前来干预,说这是楼宇,不可饲养,既扰民,又污环境,不仅要拆除,还要接受罚款。鸡兔的主人很委屈,找我求助。因为我是区里的干部,说出的话,能占位置。小区居委会的主任,正是我的一个酒友,我对他说,鸡兔安静,并不扰民,即便是母鸡时有咯咯声,也是喜人语调,让人热爱生活。至于饲养带来的粪便,可令主人勤于打扫,环境之污也会迎刃而解。他说,我倒无妨,就怕居民不允,若众人皆怒,会成为事件。我说,这你也不要担心,因为这栋楼房的居民成分我了解,除新搬来的住户,老住户基本上是离退休机关干部,尚在职者唯我一人。新住户都是草民,他们疲于为生计奔波,不会计较细节;会计较的,主要是这些干部,但这些干部我都熟,他们不会更多地反对,因为去职的干部都比较隐忍,身上的浮火已渐渐熄灭,与一般百姓日渐趋同。他说,既然这样,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说,这就对了。     ⑤于是,鸡兔无恙,得以平安生存。

    ⑥但是,小区的居民生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⑦以前甬道冷清,很少见到人影,而现在我每一下班归来,都能看到鸡兔的笼旁总有数人簇拥,他们有说有笑,不是品评小兔的长相,就是夸赞母鸡的产蛋之勤。他们都觉得鸡兔给他们带来生气与乐趣,让他们又见到土地上的生活。

    ⑧由于鸡兔,居民有了自然的来往,陌生的人们也渐渐相识,再见面,都能礼貌客气地打招呼,小区多了人声与人气。

    ⑨更可喜的是,居民多了对鸡兔的牵挂,好像鸡兔活得好不好,都跟他们每个人有关。于是,他们主动把多余的米谷和菜叶拿给鸡兔的主人;到河畔遛弯儿,也留心柳树的新芽和可食用的野菜,适时地采回来,也交给鸡兔的主人。有时鸡兔生病,许多居民不仅问询,还拿出医治的建议,甚至从动物医院买回相关的药剂,殷切地叮嘱鸡兔服下。鸡兔虽然不是人,却比人更牵动人的情怀,大家关切在一起,彼此都亲近了。同时,这情景还大有深意,起初的鸡兔,属于“私人饲养”,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公共饲养”,虽然鸡兔不为自己所有,却比实际的拥有,更具有“拥有”意识——凡俗的小区,居然很有哲学韵味。

    ⑩由鸡兔的启示,这之后,一个小区的居民,竟有了多余的心思,不仅居住,还要居住得符合自己的心意。纷纷找我,说:我喜栽桑,能否栽桑存茧?我喜植杏,能否杏挂东南枝?我都是允的。于是,楼前楼后,都有了随性的栽植,渐渐地,虽居住的是楼宇,却居然一改刻板,有了山林模样,兴盛得一如山间形态。桑熟,我能看到抽丝之难;杏黄,我能尝到儿时的滋味;香椿长成,我能品到既往的幽香——虽与乡土隔绝,却也如还在垄亩上耕耘。大家都有同感,生者熟,熟者近,你我与共,一片和谐。

    ⑪如是,鸡兔虽小,却也有大牵引,生态的善化,从兹展开。可谓,无心者,怨处境,有心者,顺时势,便居小看大,俗处看雅,乘势而为,渐进佳境。不是我等心胸开阔,而是现实不可拂逆,一旦顺生,鸡兔健旺,人心归一,孤独之我,也融于众人,乐在其中,心地就阔大了。(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七十二本存折

①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我见骆父三次,分别在几年里:第一次交臂错过,他例行去远足,只见其背影;第二次他刚远足回家。累得躺在躺椅里,气喘吁吁,只对我点头;第三次总算正常,一起吃晚饭,却只说过几句话。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满山遍野地奔波,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②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吃足尘灰,年纪轻轻就落下慢性支气管炎的毛病,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气力不足。生产队劳动,评工分,别人家十分,他要打八折,因为身子虚弱嘛。村里人都以为他寿数长不了,老早就病秧秧的,是阎罗王随时要叫走的样子。他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了八十四岁。全村人当稀奇事讲,编出各种故事。故事的配角是朋友,讲他手眼通天,花钱收买了阎王爷。

③朋友其实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通人”的功夫都不及格,谈何“通天”?只是做事钻研,下海早,挣了些钱。这年代,只要入对行,下手早,挣钱是最容易的事,哪怕在合适的地方让银行给你垫钱置几处物业,都能赚翻天。朋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成了大款。朋友却从不款待自己,生活节俭,是标准的好男人,唯一款待的是病父,把他当虾一样呵护着养。

④骆父的寿命一半是儿子花钱保出来的,一半是他自己用脚走出来的。医生建议:肺不好,用脚呼吸。他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从不懈怠。生命在于运动,骆父是顶好的例子。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向他报警,2016年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靠着这样一对肺能活到这年纪,是奇迹。这奇迹是儿子的孝心和父亲的双脚联袂打造的。

⑤骆父还创下了另一个奇迹。

③整理遗物时,朋友发现父亲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做作业用的小书桌,有一个抽屉牢牢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后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朋友不知道“重兵把守”的抽屉里藏着什么宝贝。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四方找,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 , 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蓝;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数一数,总其七十二本(张),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元整的,累计八十三万多元。

⑦朋友讲,当他看到这些存折时完全傻掉了——这么多!摆起来要堆成两列,否则要坍倒。他瘫坐在父亲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张)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变色,发霉,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四处积满灰尘,在夏天的高温里,不可避免地散发着一种酸腐味。但朋友讲,这是他闻过的最好闻的一种味道,一年多来,他坚持每周周末回去,去父亲房间坐一坐,重温这个味道,好像是上瘾了。

⑧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线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当地有一种土制红薯烧酒,挺出名的,自然要尝一尝,菜热腾腾地端上桌,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泪出门,我追上去,忍着饥饿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走在这路上。

⑨以一荤一素一碗饭这最简单的三十元一餐计,一年下来是一万多,二十多年是将近三十万,八十多万其实就是这么节约出来的。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知道的,只是苦出身,舍不得花。我母亲也是这样;我给她的钱大多被她存在银行里,她总是讲,我少花一块,你就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毛主席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但是说到强健身体人们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的细节。 为此,读书会安排了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 ”的主题阅读,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 ”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并非异想天开—— 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 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 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 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 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 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 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 70% 。 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 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 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相关的调查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 名 2—6 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量只 占需要量的 66% ,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 40.48% 。换句话说,这些营 养不良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 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 状态。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中,1305 名小学生和 1277 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 10%的小学生和 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 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学习紧张,大脑却缺 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 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 20 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 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 化和吸收。

④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 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    459 克下降到    366 克,减少了五分之。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 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 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