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2018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爱无灵犀》,回答下列问题。

爱无灵犀

沧州老朱

    ①国庆节,因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六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回老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②事实上,俄罗斯客人四号就走了,五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母亲已经七十八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③然而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一头披散的白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看上去单薄而脆弱。

    ④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他想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⑤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⑥他的眼有些潮湿,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⑦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六号才回家吗,今天才五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⑧“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 , 有些得意,有些狡黠,“不就是怕我出来接你们会染了风寒,故意跟我撒谎吗?我这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

    ⑨“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⑩“这还用说,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⑪一家人都笑了。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妻说,爱,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

    ⑫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迎了出来。哥哥比他大九岁,两个孩子大了,已在外地工作。

    ⑬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⑭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⑮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⑯“有些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娘岁数大了,腿脚又不灵便,身边不能离人了,可你嫂子总不能啥活儿都不干光跟着娘啊。这不,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节这七天假,你明明说六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一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⑰他的心一阵阵痉挛。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⑱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1)、选文主要是通过写“母亲”的哪两件事表现主题“爱无灵犀”的?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插叙。请概括插叙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笑”的含义。

①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

②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

(4)、既然儿子已经说明六号才回来,母亲为什么从一号起便天天到村口等?
(5)、文中这样写道:“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灵犀”一词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出,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家商号的历史

[俄]契诃夫

①安德烈得到母亲留下的四千卢布遗产,决定用来开一家书店。这样一家商店是极端必要的。这个城市陷在愚昧和偏见中,停滞不前了。老人总是到澡堂去,文官打纸牌、灌白酒,太太们背后说人坏话,年轻人生活没有理想,姑娘天天巴望出嫁、吃荞麦粥,丈夫打老婆,猪满街跑。

②“思想! 要多一些思想才成!”安德烈寻思道,“思想!”

③他租下一间房子作商店用,然后坐车到莫斯科去,从那儿运回许多老的著作和新的著作以及许多教科书,把这些商品陈列在货架上。最初三个星期,一个买主也没登门。安德烈坐在柜台里边,读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书,努力按正直的方式思索。比方说,他偶然想到,现在吃点鳊鱼粥倒不错,他就立刻抓住自己这种思想说:“哎呀,多么庸俗!”每天早晨总有一个戴着头巾、光着脚穿一双皮雨鞋、冻得发僵的姑娘匆匆忙忙闯进商店来,说:“给我两滴戈比的醋!”

④安德烈就带着鄙夷的口气回答她说:“您走错门了,小姐!”

遇到有朋友来找他,他就做出意味深长的神秘脸色,从最远的一个货架上取下《皮萨列夫作品集》第三卷,吹掉上面的灰尘,带着一种仿佛这个商店里还有些别的书而他不敢拿出来的神情说:“是啊,老兄……这本东西,不瞒您说,不大那个……”

⑥“小心啊,老兄,你可别惹祸上身!”

⑦过了三个星期,第一位顾客登门了。这是个身材很胖、头发花白的绅士,留着连鬓胡子,戴一顶镶着红帽圈的制帽,多半是地主。他要《祖国语言》第二册。

⑧“您这儿有石笔卖吗?”他问。

⑨“没有。”

⑩“不应该。……可惜了。 为这么一点小东西真不高兴到市上去一趟。”

⑪“真的,我不该不卖石笔,”安德烈等顾客走后暗想,“这儿,在内地,狭隘的专业化是不行的,凡是有关教育以及用各种方式促进教育的东西都得卖。”他就写信到莫斯科去。 不出一个月,他的商店橱窗里就陈列着钢笔尖、铅笔、钢笔杆、学生练习簿、石板以及其他学校用品了。间或有几个男孩和女孩到他这儿来,有一天他甚至收到了一个卢布四十戈比的货款。有一次,那个穿着皮雨鞋的姑娘急匆匆地闯进他的商店来。他已经张开嘴,正要用鄙夷的口气对她说她走错了门,她却叫起来:“给我一戈比的纸和七戈比的邮票!”

⑫这以后安德烈就开始卖邮票和印花税票,顺便也卖票据的纸张。大约过了八个月,有位太太到他这来买钢笔尖。

⑬“你们这儿卖中学生用的书包吗?”她问。

⑭“哎呀,太太,我这儿没有!”

⑮“唉,真可惜! 既是这样,你们有些什么样的玩偶,拿出来给我看看,只要便宜一点的就行。”

⑯“太太,玩偶也没有!”安德烈悲哀地说。

⑰他没有迟疑多久就写信到莫斯科去,不久他的商店里就摆出书包、玩偶、小鼓、军刀、手风琴、球和各种玩具了。

⑱“这都算不了什么!”他对他的朋友们说,“您等着瞧就是,我要订购一批教学用具和合理化玩具! 您要知道,一句话,在我的商店里,教育用品这一部门,要奠基在所谓科学的最精确的结论上。”他订购练习体操用的哑铃、槌球,儿童用的园艺用具和大约二十种很精巧的合理化玩具。后来,走过他的商店的市民们,极为愉快地看到两辆自行车,一辆大的,一辆小的。 生意就此兴隆起来。

⑲“您要知道,我还要给他们办些卫生用品来,”他搓着手,对他的朋友们说,“只要让我到莫斯科去一趟就成!将来我这儿会有出色的过滤器和种种科学改良用具,一句话,准叫您看得头昏眼花。科学,老兄,可不能小看,不能小看呀!”

⑳他卖货积下许多钱后,就到莫斯科去买下大约五千卢布的各色货物。这里面有过滤器,有六弦琴,有儿童穿的卫生衬裤,有动物标本……他顺便买来大约五百卢布的上等餐具,他为买下的这批货色高兴,因为美丽的东西培养优美的趣味,陶冶性情。他从莫斯科回到家里,着手把新货物陈列在搁板和架子上。这时候,出了一点小岔子;他爬上去收拾最上面一层货架,无意中使货架摇动了一下,不料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十册著作就一本跟着一本从搁板上掉下来,有一本砸在他头上,另外那几本一直掉下去,砸在灯上,打碎了两个灯罩。

㉑“嘿,这些书……写得好厚啊!”安德烈搔了搔头皮,嘟囔说。

㉒他就把所有的书收拾起来,用绳子捆紧,塞在柜台下面。

㉓这以后大约过了两天,有人来告诉他说,他的邻居——杂货铺老板,由于虐待侄子而被法院判决去做苦工,因此就把那家杂货铺出让了。安德烈很高兴,叮嘱留下这个铺子,由他顶下来。不久墙上就凿开一道门,两家商店合成一家,装满了货物。可是到那半边商店去的顾客们,拗不过习惯,老是要买茶、糖、煤油,于是安德烈没有犹豫多久就办了些杂货来。

㉔目前他已经成为我们城里最出名的一个商人。他卖食具、烟草、焦油、肥皂、面包圈、呢绒布匹、服饰、蜡烛一类杂货。他在市集上盘进一家酒馆,据说,他还打算开一个带房间的家庭浴室。至于往日放在他货架上的那些书,包括皮萨列夫的三册著作在内,却早已被他按一卢布五戈比一普特的价钱通通卖掉了。

㉕在安德烈如今讥诮地称之为“美国人”的旧日朋友们的命名日宴会和婚礼上,有人间或跟他谈起进步,谈起文学,谈起其他高尚的问题。

㉖“您看过最近一期的《欧洲通报》吗?”人家问他。

㉗“不,我没看,先生……”他回答说,眯起眼睛,摆弄着胸前的粗表链,“这种东西跟我们不相干。我们是干比较实际的工作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米哈伊洛夫斯基:俄国民粹派理论家、文学批评家。②皮萨列夫: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艺评论家。③《祖国语言》:当时俄国学生用的文选读本。④普特:当时俄国的计量单位,1普特约为16.38千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