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2018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爱无灵犀》,回答下列问题。

爱无灵犀

沧州老朱

    ①国庆节,因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六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回老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②事实上,俄罗斯客人四号就走了,五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母亲已经七十八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③然而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一头披散的白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看上去单薄而脆弱。

    ④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他想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⑤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⑥他的眼有些潮湿,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⑦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六号才回家吗,今天才五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⑧“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 , 有些得意,有些狡黠,“不就是怕我出来接你们会染了风寒,故意跟我撒谎吗?我这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

    ⑨“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⑩“这还用说,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⑪一家人都笑了。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妻说,爱,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

    ⑫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迎了出来。哥哥比他大九岁,两个孩子大了,已在外地工作。

    ⑬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⑭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⑮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⑯“有些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娘岁数大了,腿脚又不灵便,身边不能离人了,可你嫂子总不能啥活儿都不干光跟着娘啊。这不,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节这七天假,你明明说六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一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⑰他的心一阵阵痉挛。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⑱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1)、选文主要是通过写“母亲”的哪两件事表现主题“爱无灵犀”的?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插叙。请概括插叙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笑”的含义。

①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

②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

(4)、既然儿子已经说明六号才回来,母亲为什么从一号起便天天到村口等?
(5)、文中这样写道:“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灵犀”一词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凶手WiFi》一文,回答第1-5题。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阅读理解。

爆竹的记忆

聂 尔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事是放炮。

      尚未进入腊月就开始一分两分的攒钱,为的就是买鞭炮。鞭炮终于买了,就把它藏到一个安全妥当的地方,每天都去查看,看看还在不在,少了没有。这样的一种揪心般的幸福一直漫长的持续着,直到大年夜。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父亲已经起床,在外面放了3响大雷炮。那是开门炮。新的一年的大门算是响亮的开启了。在母亲的吆喝声中,我们也睡眼惺忪却是兴奋无比的从床上爬起,穿好新衣服,从自己的鞭上揪下几枚小炮,穿过父亲三声开门炮的余响,走出门去,进入新的一年。

      不论谁家的孩子,每人都只有一挂一百响或二百响的小鞭。要想让悠扬的炮声贯穿整个新年,就只有把鞭拆开,一个个单独来放,这样就可以一百次二百次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响彻整个天空的巨大声响中,弄出自己的声音,这仿佛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发言。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例外,因为所有的人家都是穷人,所有的孩子都是穷人的孩子。我们最为奢侈的享受是挤着看谁家的父亲高高挂起一挂鞭,点燃后开始连续的爆响,我们便一窝蜂似的涌到那位父亲的脚下,拼命抢拾那些没有放响的小炮,都顾不上头顶正在燃放的鞭炮,更顾不上大人们夹杂着嬉笑声的叱喝。

      临近早饭时,家家户户门前便只剩下落红缤纷。与凌晨时分连续不断的爆响相比,此刻是难以忍受的寂静。成群结队的孩子逡巡在各家门前,低着头,仔细的搜寻着,指望能有意外的收获。但是,除非特别幸运,否则是不可能有所发现的。这时候,就只好动用自己的库存。从口袋里摸出一枚小炮,迅速的点燃,把它抛向别的孩子,那孩子还没来得及躲闪,小炮已凌空炸响。

      这时候便听到母亲歌声一般嘹亮的叫声,那是开早饭了。这样也好,口袋里的剩余还多,吃过早饭,再慢慢来放。整整盼望一年的春节,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来到了。我们在灶台边端起饭碗,看看确是一年的好饭菜,而又想着下一顿,便满心都是高兴。

      不知为什么,奶奶却跟母亲说:“唉,又是一年了!”母亲居然响应道:“唉,年年难过年年过。”奶奶和母亲总是这样悲观,她们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她们给全家人做新衣服,做饭,做春节待客用的所有的一切,她们从腊月忙到正月,差不多有半个冬天都在准备过年,然而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时,她们却要长嘘短叹。这使我们难以理解,也不愿去理解,我们只一心想着去放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 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各题。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