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三十五中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王涛

    ①父亲离开我已经快八年了,一直想要写点什么来与他老人家再次长谈,但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在于我怕自己仍然达不到父亲的希冀,怕父亲失望。

    ②我的父亲叫王保金,1929年生于河南商水县谭庄曹渠村。1942年的天灾人祸使父亲在幼小的年纪便成为孤儿。13岁对日作战,后加入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日。父亲是末代八路,而我1976年下乡插队,算是末代知青。我总是希望从各自的履历中找到我与父亲的相同点,虽然牵强,这也可能是我与父亲之间存在的那份属于宗教范畴的缘分吧。

    ③【     】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即当了卫生员,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长为看护长、助理军医、团卫生所长。1959年父亲刚刚而立之年,正是大有可为、也是大有作为之年,但一场重疾使父亲离开了一线部队,回到绵阳军分区干休所工作。几十年中,父亲始终保持刚直不阿的品格,许多过去的同事、部下职务都超过了父亲,从未听过父亲讲一句埋怨的话,父亲也从未为自己的职务升迁找过任何领导。有时别人转述当年的往事,都是淡然地一笑了之。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1978年3月到陕西省军区当兵,当时省军区政委蔡长元将军的夫人曾是父亲的部下,她说有事可以找她。而那时,正值部队提干方式改革,不直接从战士提干。我当时在团里代理新闻干事,曾经获得过省级新闻奖一等奖,团里领导为了留下我想尽了办法。也许是受了父亲品格的影响,直至复员回家,我也没有到蔡家去过,有求于他人。父亲给我最弥足珍贵的启示就是:人只要守住本分,拒绝过分,就会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④【     】记得1973年的夏天,我发烧在家,听到父亲和几个战友就在家中的另一个房间聊天。突然,我听到父亲一边重重地敲击着桌子,一边厉声说道:“贺龙跟了他这么多年,是不是叛徒,难道他心里不清楚?”以我当时的年龄,已经能够听懂父亲所讲的“他”指的是谁了,当时的震惊和震撼,现在都铭心刻骨。如果换了别人讲这样的话,我会如何冲动也未可知,但这话是从父亲口中讲出来的,对我幼小心灵的触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所谓神圣的人与事,父亲那铿锵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督促着我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出判断,而不随波逐流。

    ⑤【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能够用极短的话,把生活的哲理全部浓缩于其中,让我终身受益。记得,1976年6月,我高中毕业准备下乡插队,送我走的前一个晚上,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就要独立面对生活了,记住,就是天塌下来了,也要把今晚的觉睡好,明天再想办法。”当时父亲讲这话的时候,我似懂非懂的,今天,我已经超过了父亲当年给我讲这番话的年龄了,才真正感到,真是至理名言呀!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这是应对人生艰难和不易的法宝。

    ⑥【     】2004年,我在广西桂林市挂职任市委副书记,初夏,父母到桂林来看望我。一天,我陪二老到阳朔游览,正是吃午饭的时候,突然发现县城附近的山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父亲焦急得一下子站起来,马上催促我说:“着火了,你快去处理,不要管我们。”我当即出外给市委值班室打电话,让他们即刻通知阳朔县委书记、县长,要他们抓紧处置。我自以为处置得当,当回到父母休息的地方时,父亲却又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现场,哪有你这样当市委书记的?”脸上的表情很凝重,显然是生气了。我赶紧给父亲解释:“县委书记和县长会去的”,说话间,我的手机响了,阳朔县委书记给我来电话,说他已经到了现场,正在指挥灭火,让我放心。我便对父亲讲:“县委书记已经到了现场,没有问题了。”父亲却仍然十分生气地说:“你没有去现场,怎么敢说没有问题了,你今天就应该到现场去指挥。”我顿时无语了,不敢再和父亲辩解。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与自己的父亲,完全是两代人啊,他们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代共产党人。在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心中,责任不卸,担当永在;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有些人太职业化和职场化了。我们这一辈共产党人虽然多读了点书,时常“乱花渐欲迷人眼”,但那也不过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自我感觉罢了,这对中国并不重要,父亲那一辈人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是当下中国最应传承的。

⑦也就是从那一瞬间起,我才意识到,父亲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四句话分别还原到文章中的【     】内

①父亲是有独立人格的。

②父亲是有情怀敢担当的。

③父亲是富有哲理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胸襟旷达的。

填入的顺序是:

(2)、文章结尾说“父亲永远都是我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4-6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帮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黑匣子在,希望就在

    ①每当飞机失事,人们都急切地希望尽快找到黑匣子。特别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

    ②2014年3月8日,MH370航班神秘失联。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确认MH370坠毁在南印度洋海域。至此,各方的救援力量正式转向搜寻黑匣子。

    ③黑匣子是由芬兰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在二战时期发明的,其初衷是为了记录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为改进设计、制造出更精良的飞机提供数据。

    ④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座舱通话记录器”,并开始试用于空难事故调查。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民航客机都安装了黑匣子。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着灾难和不祥,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黑匣子”。事实上,为了方便搜寻,黑匣子的外壳一般都是鲜艳醒目的橙色或橘黄色。

    ⑤现在的黑匣子,其实是两种飞行记录器的的总体,一种是“座舱语音记录器”,另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⑥座舱语音记录器由拾音盒和记录盒组成。前者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可以将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界通信的音响信息全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记录盒。记录盒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⑦飞行数据记录器可以自动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度和速度,飞机的姿态、位置和航向,氧气和烟雾情况,驾驶员输入控制系统的指令,各台发动机工作的参数,油料残量,油箱温度和液压系统情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况等各种资料。一般飞机能记录1000多项数据,大型喷气客机记录的资料则多达3000项。不过,造成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数不胜数,目前的飞机数据记录器堑盟塞全堡望记录所有塑J翌堑竖。

⑧无论是哪种记录器,通常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这个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所用材质多为钛合金。它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

⑨此外,黑匣子还装有超声波信标器,,当它坠入水中,信标就会被激活,用37.5千赫的频率,每秒发出一次157~160.5分贝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其作用半径可达l.6千米。这种犹如心跳般规律的无线电波信号,就像黑匣子向人们“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它即使坠入6000米深的海底,人们也可以用声呐探测到它的“声音”。

    ⑩黑匣子一般由两个动力发生器驱动。一个是28伏特的直流电源,另一个是ll5伏特,400赫兹的交流电源,他们能连续30天发出信号。30天后,信号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⑪由于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因而会给分析判断飞机失事的原因增加难度。以这次MH370事件为例,如果MH370从马方军用雷达屏幕上消失后又飞行了5个多小时,那么飞机突然偏离航线那一刻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就无法通过黑匣子记录的数据进行还原,有些谜团依旧无法解开。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由此可见,“出门看世界”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抵达,都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和“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i,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去年7月,一份“温州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感言”在网上被频繁转发,这位年轻干部的辞职感言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就像我明白我想要的是自由的、能够掌握自我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⑤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也在发生转变,更多的人将心动变成了行动,选择去追寻那个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也为社会增添了更多活力。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山野(节选)

李娟

①我们搭的帐篷,除了我们谁也不敢进去。这“房子”才住进去三天,柱子便倾斜到了一种相当可怕的角度。

②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在那个破帐篷里住了一个夏天。那根柱子一直不曾停止过倾斜,但始终没有真正倒下来,因为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维护。我们先是在柱子根部垒了几块大石头;然后用粗铁丝揽着它的顶端朝相反方向拉,绷直的铁丝另一端系在另外一块大石头上——把柱子拽住;最后还用一根手臂粗的木棍抵着帐篷另一边的另一根柱子——把这根柱子撑住。就这样,它一直坚持到我们离开的那一天。等我们收拾完行李,扯开塑料篷布,撤去所有的防御工具,它居然还没倒下。

③我怀念那个憩息在美丽地方的五彩鲜艳的半透明“房子”。住在里面,黑夜仿佛只是一瞬间,白昼漫长而绵绵不绝。巨大的云朵在天空飞快地移动,“房子”里也跟着忽明忽暗。阳光暴晒的那些天里,简直要撑着伞才能在“房子”里过日子。若是雨天,则满地水坑,四处明晃晃的,“水线”悬满了“房子”。而那些后半夜突然醒来的时光里,圆月从群山间升起,帐篷上清晰地印出一个硕大无比的牛头,那是在我们篷前空地上过夜的牛朋友。

④我家床底长满了青草,盛放着黄花,篷顶上停满了鸟儿。那些鸟儿的“小脚印”细碎,闪烁地移动着,清晰、可爱,给人“叽叽喳喳”的感觉,尽管它们并没有叽叽喳喳地叫。我们在帐篷里愉快地生活,不时抬头看着透明篷顶上那些调皮、有趣的“小脚印”。它们浑然不觉,放心大胆地在我们头顶展示着轻松与快乐。有时我妈爬上柜台,站得高高的,用手隔着篷顶的塑料布轻轻地戳那些脚丫。开始它们没有觉察到,可能只是感览有些痒吧,便在原地蹭两下。后来我妈戳重了,鸟儿们也只是漫不经心跳开去,就像在大树上感党到叶子料功那样不经意,一点儿也不大惊小怪。我妈满脸笑着,但忍着不出声,鸟儿跳到哪儿犹戳到哪儿,她想象着鸟儿们纳闷儿、奇怪的表情。

⑤听起来好像我们跟大自然有多亲近似的,其实不然。在这里,牛总是顶我们撑帐篷的桩子,狗偷我们晾挂的干肉,顾客和我们吵架,风也老掀我们的筵项。我妈就从森林里拖了几根小倒木回家,请邻居小伙子帮忙,哼哧哼哧架到帐篷顶上。她以为用它们压住篷布,风就没办法掀开篷顶了。结果刚刚搁上去最后一根木头,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噼里啪啦”“稀里哗啦”……塑料“房子”给压塌了。

⑥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大雨天气,四面八方都是水,跟住在水晶宫里似的。一抬头,一长串冰冷刺骨的水珠淌进脖子,我缩起脖子赶紧跳开,却一脚踩进一个水坑。

⑦在那个帐篷里睡觉,被子上还要搭一层塑料布。六七月间,总会时不时来一场雨,有一阵没一阵地摔打在篷布上,“房子”里也会有细雨如蒙蒙雾气般飘起,枕巾和被头潮潮的。有时候雨下着下着我就渐渐感觉不到水雾了,外面静静的,又让人莫名地激动,上方的天空像在幻觉中蒙蒙现出动人的红色。我知道,那是下雪了。

⑧山里面的天气那是——刚刚晴空万里,碧蓝如洗,突然一下子就移过来一堆云,顷刻暴雨连连。暴雨铺展没一会儿,瞬间打住,像自来水龙头一下子拧紧了似的。我还没回过神来,云层像戏法似的突然散尽,晴空万里。再等几分钟,再来一次乌云沉沉,大雨倾盆,然后雨水再一次戛然而止,天空做梦似的晴了,阳光再一次普照万物……就这样反反复复,把人折腾得俊傻的,麻木地等着下一场雨或下一场晴猛地跳出来吓唬人。

⑨在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得如此反复三四遍,甚至更多。

⑩其实,如果我们的小帐篷再结实一点儿,我也绝不会说这么多有关天气的废话。我们实在太惧怕天气了,在自然中,人渺小又软弱。风雨来时,我们几乎只能用双手挡在头顶了。我们保不住“房子”,最多只能保住心底巴掌大的一处干燥、温暖的角落。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补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我们翻出各种各样的器具接水,用绳子把篷布漏水之处揪作一团绑好;把篷顶上被风掀起的篷布边缘系根绳子、吊块石头,使其平整、稳固;还在帐篷四面系上铁丝,周围挖好排水渠……但做了这些就跟什么也没做一样,我们暴露在荒野中,被风雨“冲刷”。我在风雨中用铁锹挖开帐篷四周的泥土。锨刃下草根牵牵扯扯,草皮密实地连成一团,怎么也挖不动……我们又往垂落在泥地上的篷布边缘上压石头。石头不够时,便压上去一些连着草皮的重泥块儿。对铲不动的草皮,我就扔了铁锨徒手上,又拽又扯。拽着拽着,我突然停住,指着一大块沉甸甸的潮湿泥土,对我妈说:“看,这上面还有株草莓……”

⑪她笑了,然后我们一直笑着干到最后。雨也停了。雨停的地方,到处都是草莓的掌状叶片。我想,不久后会有一颗鲜艳的果实,结在我们最艰难、最绝望之处。

⑫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更好地回来。

(选自《九篇雪》,有删改)

活动二:美文鉴赏;小文准备分享下面这篇优美的散文,请你一起鉴赏。

永远的铃声 
纪效成

①两排青砖瓦房,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用手拽着铃绳,让校园里回荡着悠扬、清脆的铃声。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中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就别提了。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神情恍惚。“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站在旗杆下。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和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用手拽铃绳,“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你却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报复。你可知道这叫偷啊!”

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⑫“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⑬老师依然没有走,说:“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⑭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⑮“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我只能照办。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我只好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⑯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⑰我不记得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记得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我只记得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⑱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我循着这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