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三十五中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王涛

    ①父亲离开我已经快八年了,一直想要写点什么来与他老人家再次长谈,但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在于我怕自己仍然达不到父亲的希冀,怕父亲失望。

    ②我的父亲叫王保金,1929年生于河南商水县谭庄曹渠村。1942年的天灾人祸使父亲在幼小的年纪便成为孤儿。13岁对日作战,后加入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日。父亲是末代八路,而我1976年下乡插队,算是末代知青。我总是希望从各自的履历中找到我与父亲的相同点,虽然牵强,这也可能是我与父亲之间存在的那份属于宗教范畴的缘分吧。

    ③【     】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即当了卫生员,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长为看护长、助理军医、团卫生所长。1959年父亲刚刚而立之年,正是大有可为、也是大有作为之年,但一场重疾使父亲离开了一线部队,回到绵阳军分区干休所工作。几十年中,父亲始终保持刚直不阿的品格,许多过去的同事、部下职务都超过了父亲,从未听过父亲讲一句埋怨的话,父亲也从未为自己的职务升迁找过任何领导。有时别人转述当年的往事,都是淡然地一笑了之。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1978年3月到陕西省军区当兵,当时省军区政委蔡长元将军的夫人曾是父亲的部下,她说有事可以找她。而那时,正值部队提干方式改革,不直接从战士提干。我当时在团里代理新闻干事,曾经获得过省级新闻奖一等奖,团里领导为了留下我想尽了办法。也许是受了父亲品格的影响,直至复员回家,我也没有到蔡家去过,有求于他人。父亲给我最弥足珍贵的启示就是:人只要守住本分,拒绝过分,就会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④【     】记得1973年的夏天,我发烧在家,听到父亲和几个战友就在家中的另一个房间聊天。突然,我听到父亲一边重重地敲击着桌子,一边厉声说道:“贺龙跟了他这么多年,是不是叛徒,难道他心里不清楚?”以我当时的年龄,已经能够听懂父亲所讲的“他”指的是谁了,当时的震惊和震撼,现在都铭心刻骨。如果换了别人讲这样的话,我会如何冲动也未可知,但这话是从父亲口中讲出来的,对我幼小心灵的触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所谓神圣的人与事,父亲那铿锵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督促着我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出判断,而不随波逐流。

    ⑤【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能够用极短的话,把生活的哲理全部浓缩于其中,让我终身受益。记得,1976年6月,我高中毕业准备下乡插队,送我走的前一个晚上,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就要独立面对生活了,记住,就是天塌下来了,也要把今晚的觉睡好,明天再想办法。”当时父亲讲这话的时候,我似懂非懂的,今天,我已经超过了父亲当年给我讲这番话的年龄了,才真正感到,真是至理名言呀!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这是应对人生艰难和不易的法宝。

    ⑥【     】2004年,我在广西桂林市挂职任市委副书记,初夏,父母到桂林来看望我。一天,我陪二老到阳朔游览,正是吃午饭的时候,突然发现县城附近的山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父亲焦急得一下子站起来,马上催促我说:“着火了,你快去处理,不要管我们。”我当即出外给市委值班室打电话,让他们即刻通知阳朔县委书记、县长,要他们抓紧处置。我自以为处置得当,当回到父母休息的地方时,父亲却又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现场,哪有你这样当市委书记的?”脸上的表情很凝重,显然是生气了。我赶紧给父亲解释:“县委书记和县长会去的”,说话间,我的手机响了,阳朔县委书记给我来电话,说他已经到了现场,正在指挥灭火,让我放心。我便对父亲讲:“县委书记已经到了现场,没有问题了。”父亲却仍然十分生气地说:“你没有去现场,怎么敢说没有问题了,你今天就应该到现场去指挥。”我顿时无语了,不敢再和父亲辩解。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与自己的父亲,完全是两代人啊,他们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代共产党人。在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心中,责任不卸,担当永在;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有些人太职业化和职场化了。我们这一辈共产党人虽然多读了点书,时常“乱花渐欲迷人眼”,但那也不过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自我感觉罢了,这对中国并不重要,父亲那一辈人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是当下中国最应传承的。

⑦也就是从那一瞬间起,我才意识到,父亲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四句话分别还原到文章中的【     】内

①父亲是有独立人格的。

②父亲是有情怀敢担当的。

③父亲是富有哲理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胸襟旷达的。

填入的顺序是:

(2)、文章结尾说“父亲永远都是我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4-6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帮助。
举一反三
 阅读《巴东三峡》选段,回答小题。
        ①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②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阅读《洞茶》,完成小题。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 ‘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灯景旧情怀 (琦君)
①灯节(即元宵节,编者注)还是转眼就到了。长工们忙着打扫前院,准备祭品迎龙。大龙要在我们家大院子里滚。所有的孩子们都会提着各种各样的灯来看热闹。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阿标叔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什么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心子做的。红纸不透明,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他说年轻时行,现在手发抖,糊不起来了。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
②十五晚上,前院早巳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a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面,从人缝里看大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矛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b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人潮也随着散去,最后的热闹高潮也告结束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c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的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统统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这跟念书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大明白。
⑧“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男是女,长大后都会有一番事业,有了事业,你就可以接了大家相守在一起,不是天天跟过年一样的热闹吗? ”
⑨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要下了。我在她耳边轻声地说:“妈妈,代我许个心愿,随便你怎么说。”母亲笑笑,没有作声,只把菜油灯心剔得高高亮亮地。叉在碗厨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枱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
⑩吃汤团的时候,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外公,您说是吗? ”外公摸着白胡须连连点头。
(节选部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不管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都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夫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到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于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之有善恶雅俗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④更有甚者,有时“粗”的语言能照出人的真诚率直,如鲁达、焦大。“雅”的语言则能照出人的虚伪贪婪,如蔡京、贾珍之辈。老一辈革命家中,彭德怀的骂娘不也比阴谋家的口号动听多了?

    ⑤近来报上“自我解剖”类的文章颇多,其主题多是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虽然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得了若干次全国性的大奖,但仍然“根不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每读到占有相当篇幅的这一娄内容的文字,我便有一种吃鱼吃到一半才发现另一半还没有熟的感觉。这些文字照出来的形象,总令人觉得别扭。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