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回忆性散文阅读。

母亲散记 洪鸿

——写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

①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母亲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眼前浮现。

今夜,星空凄清,我独坐异乡,隔着窗帘,看着窗外的一弯冷月。疲惫的我,在异乡孤独的日子里,常常翻阅生命里那些年代久远的记忆。记忆深处,最难舍难忘、最可悲可叹的是母亲坎坷人生的辛酸往事……

④每当我想起在困顿的生活中挣扎了一辈子的母亲,想起如泉水般明澈照人心灵的母亲,想起夙愿未尝而过早逝去的母亲,我的眼泪总是禁不住簌簌而落……

⑤母亲出生在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乡的一个小山村。母亲的名字是外公取的,外公年轻时是村里私塾的教书先生,他给母亲取名方美莲,希望母亲像莲花一样美丽高洁。

⑥母亲是家里的长女,外公去世得早,母亲放弃了进私塾读“人之初”的机会,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童年时代就下地干农活,放牛、打猪草、挖野菜、上山砍柴、挑河沙等重活累活她都抢着干。母亲是长女,那时我的三个姨妈和舅舅都还小,母亲要帮助外婆一起抚养弟弟妹妹。可以说,母亲的童年是在极度困苦、贫穷的岁月中度过的。

⑦那年月,乡村里贫穷人家的女儿巴不得找个好婆家早一点嫁出去。母亲也不例外,十八岁那年,母亲便嫁给了父亲。父亲在小县城里生活,看上去要比乡村的家庭富有一些。其实不然。母亲说,她嫁给父亲时,连一床新被面都没有,更谈不上有新床睡觉了,虽然这样,但是母亲毫无怨言。那时人们都穷怕了,能求得温饱足矣。母亲之所以那么早就把自己嫁出去,完全是为了减轻外婆的生活负担。那年月,对于乡村的女孩来说,能嫁到城里是件很幸运的事情。从此,母亲跳出农门,到小县城里当了一名普通的手工业工人。

⑧母亲的勤劳能干在街坊中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赶时间不耽误上班,母亲几乎是每天凌晨四点钟起床,到西门河洗一家人的衣服,洗完衣服回家还得照顾我奶奶和我们兄妹起床,然后喂奶、做早餐。她吃完早餐就得赶紧到工厂上班,迟到了会被扣工钱。那时候他们工厂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为了多挣点儿工资,母亲每天都是拼死拼活地干。

⑨那时候,母亲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每逢公休日,便到城外的山上去打柴火,一去就是一整天,天不亮就起床出发,晚上很晚才回家,她每次打回的柴火都够家里烧一个星期,这样一个星期就不用买柴火了。省下的钱就给我们买些必需的日常用品,偶尔也会买一点好菜为我们打牙祭。

⑩为了让我们兄妹吃好,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母亲每次在吃饭时都是等我们兄妹几个吃好,放下碗筷后,才将剩下的饭菜选择性地吃掉。偶尔有一点好菜,她也要留着送给父亲。记得父亲曾经跟我们说:“我们这个家,要不是你妈妈撑着,早就散了。”

⑪那一年,我小学升初中,因父亲被关进小黑屋停职反省,我虽然考县城初中成绩都合格,但就是没被录取。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焦虑不已,便带着我到县城找分管文教的殷干事。母亲流着泪对殷干事说:“是这样,我伢考初中,成绩都优良,就是因为他爸的问题,不能升学,想求您开恩帮帮忙!”

⑫结果无论母亲怎样哀求,殷干事就是不答应让我升学。看到母亲很无助的样子,我攥紧自己的小拳头说: “妈,别求他了,大不了我不上学了,还怕以后讨不到饭吃!”

⑬听了我的话. 母亲痛不欲生,说:“不求他可以,但你不能不上学,妈就是讨饭也要供你上学。我们回去再想别的办法。”

⑭这就是我的母亲啊,为了能让儿子上学,她受尽了委屈和精神上的创伤。每每想起这段往事,我总感觉我的心被深深的母爱包裹着,整个人都沉浸在母爱的温馨里。我当时默默地告诫自己:将来一定要有出息,以报答母亲的深恩!

⑮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我看到母亲为我操劳、为我憔悴,我的心就如刀绞一般,我听说“男儿十五立父志”,我已经13岁了,怎能再让母亲为我日夜操心呢?我当时萌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去挣钱,和母亲一同扛起家庭的重担!看着母亲疲惫的身影和被困顿生活折磨得早生的白发,我对母亲说:“妈,我不想念书了,我要去乡下挣工分养活自己!”

⑯母亲转过身面朝我,双眼满是泪。那泪里包含了伤痛和愧疚,她伤痛的是自己的双肩扛不起家庭的重负,她愧疚的是未成年的儿子要到乡下去谋生,自己却无能为力。那一刻,我发现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⑰二十年后,在一个夕阳无限好的夏日,我背着行李,背着父母的牵挂和嘱咐,第一次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

⑱刚到北京不久,母亲便将电话打到我工作的报社,流着泪对我说: “伢呀,我和你爸都为你感到骄傲,你在外好好工作,有时间就回家看看。”

⑲从母亲的话语里,我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肠挂肚。

⑳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北京工作,跟母亲很少见面了。偶尔也只是在电话中简短地问候一下。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曾来北京小住过几次,可她每次都是以住不习惯为借口,住上十天半个月就急着要回去。母亲说:“人老了,总是觉得在家乡好。只要你们在外面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其实,我知道,母亲是舍不下父亲。为了心中那份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愫,她想守着葬在家乡的父亲,所以才不愿意远离家乡。

㉑今夜,我坐在窗前追忆长眠在故乡土地上的您,在异乡为您泪湿衣襟。我祈求明月为我照着故乡,向您长眠的那片土地深情地说一声:“妈妈,我的母亲,三年了,我该回去看看您了!”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已有提示,按照文章顺序,依次概括出母亲所做的事。

①母亲幼时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帮外婆照顾弟弟妹妹;

③母亲勤劳能干兼顾工作和家庭,公休日还会上山打柴火;

⑤母亲为了能让“我”上学,受尽了委屈和精神上的创伤;

⑦母亲尽量不给“我”添麻烦,守着葬在家乡的父亲。

(2)、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今夜,星空凄清,我独坐异乡,隔着窗帘,看着窗外的一弯冷月。(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记得父亲曾经跟我们说:“我们这个家,要不是你妈妈撑着,早就散了。”(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与《回忆我的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安之

    ①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咸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演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菜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国家还明确规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最新的成本标准虽然没有再公布,但肯定有严格的限制。

    ⑧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選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⑨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足见其时扬州饮食之排场、精湛、丰饶。

    ⑩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选自2016年第33期《南方人物周刊》)

课外现代文阅读

不可战胜的夏天

严明

我对故乡的记忆,全部是夏天的。

那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普普通通、古古老老的村庄。虽然说那时候是穷年月,但故乡之夏给我的记忆是丰盛的。那里有我平时不知道的世界,目光所及,琳琅满目。我几乎在用其他所有的时间在渴盼夏天的到来。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以往父亲带我们回老家,汽车转火车,再加上徒步,要花上一整天,天擦黑的时候才到家。而我一回到老家就全然顾不得斯文,我迫切地等待“沉陷”。我知道狂欢季开始了,按捺不住的欢心开始盘算着今天晚上在哪个露天的地方睡,那是第一项在自由天地的体验。

村里人夏天多半在屋外过夜。木架子撑起的绳编床,篾席往上一放,清凉又透气。或者干脆铺在地上,平整宽敞的打麦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睡,蚊子不多的夜里,被单也不用盖。夏日里,我可算是本家小孩子们的精神中心。我比他们白,我比他们成绩好,这些在村里不是什么优点,但可以做一做临时掌门。堂兄弟们、各种本家亲戚们都聚拢来,睡成一排,最亲最好的,会讲故事的,才可以挨着我睡。

星空下,夏虫声浅,我蜷缩在故园的怀里。这幸福无边的夜。

直至次日,幸福地被太阳晒到屁股。于是起身,篾席上常会留有人形。人睡的地方是干燥的,其他地方已经微湿。原来,一夜酣眠,竟有夜露涂抹了身体。

白天,跟伙伴们无止地嬉游。父亲因为要帮着家里做农活,无暇他顾,所以我除了偶尔写作业,其余都在疯玩。草堆、粮垛、牛棚,还有蒙着眼睛的骡子不停在磨坊里转圈……这都是我们的欢场。赤日炎炎的时候主要在池塘一带活动,我就是在那里学会了狗刨。采莲蓬、菱角,在岸上用稀泥巴涂满全身,再爬上树杈往水里跳,出水时泥巴没了,但发现肚皮已经被水面拍红……

夏天雨也不少,一场过后,会有好几天都要踩泥巴地。那时候村里没有任何一块地面是水泥的,包括屋内。雨天大家都赤脚,我开始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滋味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

饿了,有的是吃的,树上的果子,地里的瓜,信手摘来。蝉蛹、青蛙、蛐蛐都是野味。作为豪华回报,我也会带他们去偷爸爸带回来的装在铁盒里的饼干或鸡蛋卷,让他们一尝至味。

每顿饭可以在几个叔叔家随机解决,青椒、南瓜、豆角,都美味。大铁锅炒菜,满屋子蒸气,和着菜香气、柴火的烟气一起涌出来,漫出灶火屋,从房檐向上流走。灶火余烬里还可以埋上嫩玉米或红薯,饭后出去玩上一圈稍微有点饿的时候跑回来寻出它们来,它们刚好熟,可作为零食点心。

打麦场是不变的夜之欢场,我们在那儿交换鬼故事、童谣,辨识着星宿的位置,猜想着哪一颗是天边的另一个自己,等着不请自来的睡意。

偶尔传来有别的村放露天电影的消息,这需要有得到消息的人报信才行。有时候大队人马赶去发现并没有电影,又在夜色里悻悻而归。如果消息准确,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村边的某块空地上,黑压压的人们,仰望着闪烁的银幕,那情景就是大地上最超现实的存在。每当电影散场时,外围的沟坎上还伏着一排睡着了的小孩子,需要家人边呼喊边翻看辨认驮走。继续一路睡将回去,醒来还会问大人:后来他们打起来没有?怎么不叫醒我!

喜乐是有尽头的。夏日接秋,看着村里许多果子从红熟到光秃,已经有树叶开始随风落下,心情为之黯然。我就知道要开学了,得开始计算暑假还剩四天、三天……直到要离开的当天早上,堂弟们坐在爷爷家的门坎上,看我们收拾,去坐他们还没有见到过的火车。他们穿着长袖衣服来,纽扣总是不齐,也不干净,好像去年穿完收起时就没有洗。

“等着我,明年再来。”这般孩童的豪言壮语,每年都在用。我知道这是一句临别时客套的废话,他们肯定等我,我也必定再来。可是,终于在某一年,他们没有在原地等我,我也没有再来。我出去闯世界,他们也开始出门打工。

后来,每每忆起在老家生活的日子,便觉得那是最好的童年,无以复加。它有不需要证明的强大。

加缪说得极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安放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节选自严明的《长皱了的小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