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我们的家

●李娟

①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那一年,刚刚一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顶毡房。在卸货之前,我们想找出一块塑料布垫到沼泽上再卸,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估计给压在那车货的最下面了。而司机又在一个劲儿地催,只好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食品、百货卸在泥泞的草地上。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拄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后来天快黑了,司机想早早卸了货好早早地回去,就更加潦草地帮我们往那片积着水的草地上堆货。卸完之后,那人水也不喝一口,直接开着车回去了。

②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

③好不容易翻出一面棚布把淋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遮盖了起来。准备做饭时,却又找

不着火柴了。于是又掀开棚布在那堆货物里翻天翻地地找。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

④我们三个人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妈站在路边拦车,等了很久,好容易拦到了一辆去附近的伐木点拉木头的卡车。在司机的帮助下,我们从林子里拖了几根碗口粗的倒木回来。那个好心的司机又都着我们将其栽在沼泽里较为平坦的一处,并搭成了架子。然后我们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碎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牧场有了栖身之地。

⑤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地,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几乎没停过一分钟。河水暴涨,道路冲断。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只又一只零零碎碎的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袋子,等那只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于是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塑料袋。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虽然这种到处悬满明晃晃、鼓胀胀的塑料袋子,到处都在有条不紊地流着无数支小瀑布的情景(像水电站似的)乍一眼看去很吓人,会让每一个进来的顾客先吃一惊再买东西。但真的太管用,太方便了。

⑥下雨的时候,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好在下雨的时候,哪儿也不用去。最主要的是,不用出去挑水了,天上的雨水就是最好的水。雨在最大的时候,几分钟就可以接满明晃晃的一大桶……

⑦那样的时候,从天到地全是水,铺天盖地地倾倒,几步之外就不能见人了。真是无论在哪儿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以我们家的这个小棚为中心、半径三四米那么大的一团……白天好像黑夜,当然不至于黑到点灯的程度,但那样的阴沉狭窄,那样的寒冷,是只有黑夜才能带给人的感觉呀……

⑧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

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 , 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

⑩有时候会想:今后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的。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概括情节】

本文讲述了作者三代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一些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具体情节

情感变化

初到牧场

不抱信心

被扔在荒野沼泽中,拾不到柴禾

稍微安心

雨水不断,河水暴涨

清晨到来,太阳升起

(2)、【环境描写】

文章开篇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很有画面感,简要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3)、【赏析句子】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这句话。

(4)、【句子含义】

小文在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产生了疑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5)、【比较阅读】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进行印证。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城市的灵魂
                                                                                                                                          余杰
        ①巴黎人将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看作他们的骄傲。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被盗。据说,那一天几乎成为法国人的国殇日,4万多巴黎市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1913年1月26日,警方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蒙娜丽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卢浮宫。为了庆祝此事,巴黎市民上街纵情狂欢,全市所有的商品都削价40%出售。
        ②城市是有历史的,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也是有灵魂的。我可以想像出巴黎人在蒙娜丽莎丢失和失而复得的两个时刻的悲痛欲绝和欣喜若狂。他们甚至以亏本的买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他们还有真性情在。在巴黎人对蒙娜丽莎、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和痴迷中,我发现了巴黎的性格和灵魂。巴黎人生活在艺术和文化中,就好像生活在空气和水之中一样。他们对蒙娜丽莎的爱,绝对没有半点的夸张和造作,他们的泪水和笑容都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
        ③然而,与巴黎相比,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北京在大肆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也在上马同样的项目,广州和深圳也在紧紧跟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城市,面貌正变得越来越近似。我们城市的街道可以修建得比巴黎气派,我们的城市的面积可以拓展得比巴黎更大,我们市民的收入也可能超过巴黎的市民,但是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失魂落魄”的城市里的“失魂落魄”的人。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会为了一幅艺术品或者一座老房子而大动干戈?北京的老房子被成批地拆除了。这一轮的房地产热对老北京的破坏,可以与刚刚建国时的拆掉城墙相媲美。房地产的老板大都是些“有背景”的人物,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
        ④记者娜斯在《中国丧失审美力了吗?》一文中感叹说:“北京有些新东西是比赛似的难看,选出一个冠军来还真容易。”当然,这不能单怪建筑师,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还失掉了“魂”——哪个城市还有自己的灵魂呢?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那种本来适合公共厕所的瓷砖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从县城到首都,都像是一群风格统一而尺寸不一的公共厕所的集合。
        ⑤巴黎人为了一幅蒙娜丽莎而悲痛欲绝,北京人却对身边消失的四合院投去冷冷的一瞥。这种差别是细微的,却也是关健的,它不是多办几家工厂和企业、多销售几台手机和电脑就能够弥补和改变的。当年,北京的城墙被拆除的时候,只有梁思成和林微因夫妇心痛如刀绞。假如换了是在巴黎,巴黎会有多少人奋起保卫他们的历史传统呢?金钱是买不来灵魂的。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

                                                                                                                                                                                                                         (选自《语文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 “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波市公共图书馆借阅卡服务规则

    (一)适用范围

    宁波市公共图书馆借阅卡适用于宁波市公共图书馆联盟馆、分馆、一卡通流动图书馆、宁波网络图书馆、街区自助图书馆。

    宁波市公共图书馆联盟目前共拥有中文纸质图书400万余册,年订阅纸质期刊1万余册,年订阅电子期刊1万余种,电子图书100万余种。读者可持证在上述图书馆阅览、外借图书,所借图书通借通还。

    (二)办卡

    首次办卡免工本费。押金100元,一次可借图书10册,借期30天,续借30天。

    ①人工办理。在开放时间,读者持有效证件可在市图书馆服务台免费办理。

    ②自助办理。读者持第二代身份证可在设立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网点免费办理。

    (三)补卡

    借阅卡如有损坏或遗失,带有效证件可在市图书馆服务台补办,每个借阅卡收取10元工本费。

    (四)退卡

    读者退卡需到市图书馆服务台办理。退卡须凭本人有效证件、押金收据及借阅卡;如押金收据或借阅卡丢失,需带有效证件及复印件;如代为退卡,还须加上代办人有效证件。退还借阅卡前须归还所借书刊,并结清相关费用,押金退还后市图书馆收回原借阅卡。

    (五)换卡旧卡换新卡,读者需持本人有效证件到市图书馆服务台办理。

    (六)其它事项

    ①借阅卡一旦丢失,须及时挂失,挂失前所产生的损失由借阅卡所有者承担,挂失后发现有冒用情况,工作人员有权收回。

    ②每个身份证号只能办一张借阅卡。

    ③为加快图书流通,读者需在借阅期内归还书刊,超期每天每册需交纳超期费0.1元。

    ④图书馆书刊属国有资产,读者应自觉爱护。读者借到书籍请仔细检查,发现缺页、污损等情况应及时与管理人员联系,以明责任。如读者发生图书遗失、撕页、污损等情况,应按章赔偿。

    ⑤赔偿标准。普通图书赔偿标准:出版年份距遗失日期1年内,原价赔偿;1年以上,5年以内,2倍赔偿;5年以上,10年以内,3倍赔偿;10年以上,15年以内,5倍赔偿;15年以上,20年以内,10倍赔偿;20年以上,20倍赔偿。普通图书污损赔偿标准,由各馆按污损程度参照遗失标准酌情确定。

办证指南

    办证地点:宁波市图书馆一楼大厅

    办证时间:星期一13:00-20:30  星期二至五08:00-20:30  星期六、星期日09:00-17: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风里

王剑冰

我真切感受到了清新的风,温暖的风。我迎着暖阳,整个地浴在了春风里。

一路上见到一个个村庄的名字:“田心”“玉溪”“春湾”“马兰”“塘边”“云浮”…… 读起来像诗一样。家家门口的春联还红艳艳的:“一年好景随春到,四季财源顺意来”“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农村富裕春意满,社会和谐画图新”……

清早,有的人家房门还没有打开。高高的篱笆上开着一朵朵花,在阳光里是那么艳丽,像女孩头上的发簪。

这里是岭南,群山层层叠叠,忽远忽近。山形有的直立挺拔、豪气雄壮,有的圆润起伏、阴柔秀巧。山头长着高高的树,树干细而长,在春晖中像女子长长的睫毛。一个个村子都不大,粉墙黛瓦错落其间,鸟儿扇动着羽翅在上空掠过。

有人早早地起来,瞠乱了一滩露水,来到水田里弯着腰忙碌着。水田刚栽上秧苗,一畦畦泛着青绿。阡陌交错的地块,此时还显得稀疏,再有一场细雨,便会陡然间变得浓绿。

日头渐渐升高,总能在田间地头见到幼童。大人在田里忙着,孩子们在一旁自在地玩耍——迎着春风丽日,沉浸于鲜花野草带来的乐趣。

粉色、黄色的喇叭花,这里延,那里展,吹响了山间的早晨

不过几天时间,油菜花就扎起了嫩黄的小辫儿,在这个微雨绵绵的早晨跳荡。只是还没有看到蜜蜂,蜜蜂一定在赶来的路上。再远再深的香,也是藏不住的。

阳光从云隙里倾泻而出,洒到哪里,哪里就显得更加明丽。凤尾竹开着美丽的屏,一条小路就从一扇扇屏中穿过。

有一种花,中间白,四围粉,花不大,但架不住数量多,一朵一朵地形成了阵势。它的叶子飘散着类似薄荷的清香,似可用来炖煮鸡汤。三角梅疯了一般地长,挤在芦丛中,花瓣像纸做的一样,风一吹,满地飘。

绿柳如一个个村女,刚濯洗过,在高高的山岗上迎着风。几位身着艳丽服装的女子在山岗的花丛里说说笑笑,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人。

迎面而来的,不知是细雨还是风,一抹脸,润润滑滑的。在这样的天气里走动,让人心生愉悦。

南方水多,水是南方的标配。 一条溪水,仿佛从山洞里铆足了劲喷出,咕嘟嘟地冒着水泡,迅疾而自在地流淌。远远地见一股波浪奔涌而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大群憨态可掬的鸭子,令人莞尔。

进入一个古镇,正逢圩日。赶圩的有老有少,热闹非凡。一个年轻女子站在家门前望着车水马龙的街市,笑盈盈的。她身后的房屋是新的,身上穿的衣服是新的。房屋前各种农具井然,庭院纤尘不染,竹竿上晾着新洗的衣裳,门口贴着新春的愿景。

突然,鞭炮炸响,一座新校舍正在举行落成典礼。大人孩子围拢在一处,欢笑着。也有老人拄着拐棍来看热闹,露着缺牙的口,眼睛笑成了缝。

镇子有古香古色的建筑,也建起一个个现代的农产品加工厂、竹雕厂、草编厂、鞋袜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其间忙碌着,同他们聊了几句,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阳光和自信。每个人的身体里,似乎都住着一只鸟儿,在明媚的春天里,自由而欢快地飞翔。想起古镇的驿道与渡口,千百年来人们的挣扎与艰难,早已成了旧梦。三月的节日里,山里人会围在一起,跳起古老的舞蹈,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每一户人家的院落,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他们端着自酿的米酒,一碗碗地劝你喝。他们的话语我听不太懂,音调婉转,像动听的歌。看到一种不曾见过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他们告诉我,这种鱼只有在很亲切的水中才能活。我问,什么样的水才能让鱼感到亲切 原来是“清澈”。大家都笑了。

傍晚,学校放学了,一队队孩子从校园里走出来,校服热烈的红顺着一条条小径,遍 布古镇的各个角落。动听的儿歌不时响起,在春风里久久回荡。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老贵和他的孙女

    蕾蕾大学毕业,应聘到城里一家知名新能源公司上班。一切安顿下来后,她准备把爷爷老贵从老家接

    过去。老贵既高兴,又很纠结。

    蕾蕾一岁那年,她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遇难。老贵承担起爹妈和爷爷多重角色,咬着牙咽下生活中的苦涩,把蕾蕾抚养大,让她健康快乐地长大;把她从幼儿园送到大学,从乡村送到城市。老贵盼望着蕾蕾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将来在城里生根发芽。

    听到蕾蕾要接自己去城里,老贵高兴之余却有点惆怅。可能人上了年纪,就有点故土难舍,他想让蕾蕾回到自己的身边,陪自己变老,想法虽然有点狭隘,却是他心底的真实想法。

    晚上,蕾蕾又跟老贵用电话交流,

    “爷爷,您六十多了,该歇歇了。”

    “蕾蕾,不种地就轻松多了,放羊也不累。”原来种地时,耕、耙、种、锄、收、晒、藏等,一年四季,有干不完的活儿。几年前,村里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土地都种上了树。老贵闲不住,也为了给蕾蕾挣点生活费,就养起了羊。起初只养了两只羊,如今已扩展到大小二十多只。

    “爷爷,咱那里又不是草原,在山上跑来跑去,风吹日晒,也不轻松啊。”老家藏在大山深处,大伙儿都住在山脚下,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土地也零星地躲在大山的皱褶里。

    “山上没有大树,留不住水分,草也不行,不放吧,没事干。”老贵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操心他的羊,日子过得从容散淡。

    “来我这里嘛,我有工作了,能挣钱了,租了房子,有地方住……”

    老贵打断蕾蕾的话:“我想去,又怕不习惯。”“没事,时间长了就好了。”“听说城里到处是高科技,我怕不会用。”“电器都是智能的,我在办公室用手机就能操作。”

    老贵有点动心了,自己进城,祖孙俩能住在一起,也不耽误蕾蕾的工作,只要蕾蕾高兴,自己受点委屈也无所谓。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能陪蕾蕾几年?人啊,不能太自私了。想到这里,他心里叹口气,道:“现在是夏天,羊卖不上价,等到年关能卖个好价……开春了再说吧。”

    “好,爷爷,一言为定。”

    到了秋天,村里来了一个工程队,他们在山坡上装上了太阳能光伏板,一块块光伏板像一面面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成了山上的一道风景。让老贵高兴的是,他们安置了村里不少闲散劳动力到工地做一些日常的维护工作。有了光伏板的遮挡,山上的水分蒸发得慢,草也长得旺盛。他在下边放羊,也不受太阳的暴晒了,遇到风雨天气,他和羊还可以在下边躲避。山上渐渐热闹起来,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老贵心里痒痒的,不想进城了。他正烦恼怎么跟蕾蕾说时,蕾蕾突然带着行李回来了。

    “回来休假?”老贵心里十分疑惑。

    “爷爷,我这次回来再也不走了。”蕾蕾说罢,对着老贵眨巴了两下眼睛。

    “你,你……这……蕾蕾,这是在外面受委屈了?”老贵着急地说____“你快告诉爷爷。”见蕾蕾脸色平和,又调侃:“不会是干得不好,让人家给撵回来了吧?”

    蕾蕾上前挽着老贵的胳膊,噘着小嘴说:“爷爷,您太小看您孙女了,我是回来工作的。”

    “工作?总不会是跟我一起放羊吧?”老贵笑道。

    “爷爷,您说对了,我就是回来陪您放羊的。”

    “什么!……”老贵惊道,眼睛瞪得老大。蕾蕾的话像一瓢冷水,把老贵的心一下子泼凉了。

    蕾蕾“扑哧”一笑,指着山上的光伏板,说:“爷爷,这就是我们公司整的,我回来就是负责这块区域的管理工作。”

    老贵笑了。

    太阳升高了,光伏板也笑了起来,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此刻,老贵觉得山上的光伏板真好看,好看得让他想哭,连心里的疙疙瘩瘩都一下子荡平了。

(作者:侯发山。选自《金山》2024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③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 , 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⑤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⑥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