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谎言

父亲是个鞋匠,年逾古稀。父亲没有文化,生活中吃过不少苦头。父亲不吃肉,这全家人知道,全村人也知道。小时候听父亲说,他12岁那年去一户有钱的人家学手艺,掌柜的煮肉时让他烧火,后来肉煮湖了,掌柜的就硬逼着他全部吃掉。此后,他就再也见不得荤味。

父亲不吃肉,却最喜欢看我吃肉。每当我狼吞虎咽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一旁,手持烟袋锅,慢慢地装满烟叶,轻轻地划着火柴,然后一边美滋滋地抽着,一边惬意地眯着眼看我贪婪的吃相。因为贪吃,我的嘴巴、鼻尖给弄得油亮亮的,这总会让他开心得笑起来。笑过之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慢慢吃,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日子好过了,可要有这种吃肉的劲头!”

父亲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年腊月都要到距村子几十里以外的镇上摆摊做生意,回来时会带些肉回来。所以,每年春节,我们吃的肉就比别家的相对多些。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临走那天,母亲端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不如为什么,她明明知道父亲不吃肉,却不厌其烦地劝父亲试着吃点。为此父亲大发雷霆,母亲也委屈地流泪。

父亲不吃肉,春节期间我家就得分锅另灶。父亲占据蜂窝炉,青菜面片成了他唯一的主食。但他独得其乐,非常风趣地讲他天天都在过年,因为他吃面就跟别人吃肉一样。一番话下来,倒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大学毕业生无地自容。

今年春节村里唱大戏,正月初五那天,家里来了20多个我的学生,他们中有工程师、飞行员、研究生,也有军官和记者。我把他们挨个介绍给父亲,学生们轮流向父亲敬酒,席间充满了热闹又融洽的气氛。忽然,我吃惊地发现父亲在吃肉,不但鸡鱼遍尝,就连肥腻的红烧肉也没有放过,我担心父亲会发生意外,紧张地注视着他,但他望着我会意地笑着,笑得那样舒心,那样没遮没拦,脸上那饱经风霜的皱纹也随之舒展了许多。

事后听母亲说,父亲本来是吃肉的,所谓学艺烧火纯属子虚乌有 , 一切只为恪守“儿无成,不食肉”的誓愿,而且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父亲了却了他的心愿,终于吃肉了,这使我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我心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这凝结着父亲一生操劳的谎言。

(1)、阅读短文,梳理有关父亲的事情与心情变化,按提示填写在横线内。

 ②

 ④

(2)、文中加点词语“子虚乌有”指的是什么?
(3)、以下对父亲恪守“儿无成,不食肉”的誓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了父亲省吃俭用培养儿子的决心。 B、这句话表达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愿。 C、这句话表明父亲遵守家乡的风俗习惯。 D、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成才的信心。
(4)、读文章最后一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愧疚”和“感激”的?
举一反三
阅读《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一文,回答小题。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B)

       “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向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朋友

龙应台

    【导读】2017年,65岁的龙应台辞职照顾失智的母亲。在这期间,她陆续记录下照顾母亲的感悟和想对她说的话,写成了《天长地久》。本文选自该书,有删节。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声交错。

    ⑤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锻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

    ⑥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

    ⑦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统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仪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⑧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⑨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⑩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⑪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⑫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看大河结冰。

    ⑬我有写信的女友,她写的信其实是一首一首美丽的诗,因为她是诗人。我有打电话的女友,因为她不会用任何电子沟通。她来电话时只是想说一件事:我很“闷”;她说的“闷”,叫做“寂寞”,只是才气纵横的她太骄傲,绝不说自己寂寞。有一个女友,从不跟我看电影听音乐会,但是一个月约吃一次午饭。她是我的生活家教。每次吃饭,就直截了当问我有没有问题需要指点。令人惊奇的是,她每次的指点,确实都启发了我。她外表冷酷如金属,内心又温润如白玉。

    ⑭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⑮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⑯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⑰我很早就发现到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

    ⑱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⑲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

    ⑳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㉑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㉒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㉓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做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①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②“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③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就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④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⑤“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⑥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⑦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⑧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⑨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⑩“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⑪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

⑫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⑬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⑭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