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广东省韶关地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课堂观测试卷

    “扫一室”与“扫天下”

    东汉时,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杂物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zāng zàng),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到这样的情景,不(jìn jīn)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听到陈蕃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shǎo shào)而有大志,着实难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清扫天下呢?”

    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答案】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又怎么去清扫天下呢?

    【答案】
    (3)阅读时,提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读这篇短文时,你有什么问题?请你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答案】
    (4)想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得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你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

    起因

    薛勤拜访陈蕃的父亲,陈蕃的父亲不在家,陈蕃出来接待他。

    经过

    1

    结果

    2

    【答案】
    (5)大人们常常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教育孩子。请你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大人们想用这句话告诉孩子什么道理。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读书明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与书结缘

    周国平

    ①我此生与书有缘,在书中度过了多半的光阴。上小学的时候,在老师的号召下,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图书凑集起来,放在一只箱子里,办起了一个小小图书馆。我从中借了一本书,书中有趣的内容让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本书,不管是否读得懂,都使我神往。

    ②小学刚毕业,拿到了初中的准考证,听说凭这个证件就可以进到上海图书馆的楼内,我喜出望外。整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坐在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书。这是知识的圣殿,我为自己能够进入这个圣殿而自豪。

    ③我渴望收集自己所喜欢的书,于是养成了买书的爱好。

    ④初中三年级时,我家搬迁,从家到学校乘电车只花四分钱,走路要用一小时。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因为我心里惦记着这一段路上的两家旧书店,便以目不旁视的气概勇往直前。这两家旧书店是两座精神灯塔,我每次路过必进。如果口袋里的钱够,就买一本我看中的书。

    ⑤读高中时,我住校,从家到学校往返票价五角。我每两周回家一次,父亲每月给我两元钱,一元乘车,一元零用。这使我在买书时仿佛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总是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路上。

    ⑥不过,虽然我酷爱读书,却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始终是在黑暗中摸索。

    ⑦直到进了北京大学,在郭世英的影响下,我才开始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一开始是俄国文学,接着是西方文学和哲学,一发而不可收。我永远感谢我的这位朋友,在我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他做了我的引路人,把我带到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前。

    ⑧那一年我十七岁,在我与书结缘的历史上,这是一个转折点。一个人一旦走进宝库,看见过真正的珍宝,他就获得了基本的鉴赏力,懂得区分宝物和垃圾。在那以后,我仿佛逐渐拥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 , 本能地排斥那些平庸的书,不肯再为它们浪费宝贵的光阴。

    ⑨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

    ⑩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选文有删改)

    阅读。

    鲜血换来的升旗仪式

    ㅤㅤ1952年,美国侵略军在济州岛修建了集中营,这里关押着6000多名中国志愿军战俘。集中营的美军对这里的难友们进行了疯狂迫害。忠诚于祖国的炎黄子孙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誓死不屈,他们决定:在10月1日黎明时,在集中营里同时升起十面五星红旗。

    ㅤㅤ9月30日晚上,在狂风暴雨的掩护下,难友们分外忙碌。他们把军用雨布蒙在烧得滚烫的油桶上,烤化雨布上的胶,再把胶刮掉、擦净,这样军用雨布就变成了一块块白色绸布。他们再用红药水把绸布染红,做成一面面红旗,又用奎宁溶液染黄绸布,把它剪成五角星。在帐篷里昏暗的灯光下,难友们围成一团,把五角星缝在红旗上。一针一线一滴泪,针针线线连着心,缝进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另一些难友用帐篷的支架做成10根15米长的旗杆,还挖好了10个3米深的坑,把旗杆埋牢。护旗敢死队披着御寒用的破军毯,围坐在旗杆四周,彻夜守卫着,防止敌人破坏。

    ㅤㅤ10月1日的黎明到了,这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周年的日子。暴风雨已经停息,绚丽的朝霞像节日里的盛装和彩色的花束。6000多名中华儿女早已分别站立在10根旗杆下,脸上闪着晶莹的泪花,他们面向北京的方向,高唱起了国歌。在激昂的国歌声中,10面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

    ㅤㅤ看守集中营的敌人像潮水般涌来,敌人的坦克也轰隆隆地开过来,直升机在难友们的头上盘旋。他们狂叫着“降旗!降旗!”回答敌人的是6000多双仇恨的眼睛,是更激越的国歌声。敌人向难友们扔出了大批毒气弹。敢死队员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石灰包还击敌人,用血与肉筑成的红色伟岸长城抵挡侵略者4次疯狂杀戮。

    ㅤㅤ“砰,砰,砰……”敌人毫不留情地瞄准敢死队员开枪了。在这悲壮的时刻,勇士们倒下之前喊出了生命的最强音:“祖国万岁!”眼看敌人包围了旗杆,两名中弹的敢死队员不顾受伤,迅速降下国旗,把国旗烧成了灰烬。然后,他俩含笑从容倒下。他们不能让国旗落到敌人手中,不能让国旗受辱。

    ㅤㅤ祖国呀,您看见了吗?在孤立无依的小岛上,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在直冲云霄的悲壮歌声和呼号的伴奏下,在血肉的搏斗中,您光荣的象征—-10面灿烂光辉的五星红旗,整整飘扬了90分钟!这是6000多名受难的英雄儿女献给您的一片爱心和忠诚。

    展民族精神。

    ㅤㅤ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ㅤㅤ②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ㅤㅤ③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同志,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ㅤㅤ④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ㅤㅤ⑤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ㅤㅤ⑥我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同志。”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ㅤㅤ⑦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ㅤㅤ⑧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ㅤㅤ⑨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ㅤㅤ⑩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同志,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ㅤㅤ⑪我使劲儿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

    ㅤㅤ⑫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同志,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ㅤㅤ⑬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