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天漏

老胡这两天,心里犯堵,闲心,为啥?这话要慢慢说。

    老胡有个英逆朋友,姓辛,做房地产的,前年资金紧张时候,从老胡手里倒了一百万元钱。当时,辛老板为了求得老胡的借款,把一个鸭蛋清色的小瓷器,押给了老胡,说是祖传的宝贝。

    辛老板把那宝贝交给老胡时,一再说:“胡哥,这玩意儿,您可千万要收好,这是老爷子当年最喜欢的物件,我有了钱就把它赎回去,过了一年我不来,这玩意儿就归您。”

    “别别!”没等老胡说完,辛老板已经出了门。

事情过去快两年了,辛老板不但没来还钱,听说还跑路了。

老胡没法不闹心。心里犯堵的时候,他就拿出那小瓷器,瞅着愣神儿。

老胡的老婆一见老胡拿出那东西就来气,总要数落几句:“咱们借给他的,可是一百万的真金白银,他的这个臭宝贝,是不当吃不当喝啊,你说说,你当初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此时此刻,老胡还能说什么,只有默不作声。

这天,街坊李三来了。李三是在松州古玩城倒腾古币的“钱串子”,对古玩略懂点。

李三一进屋,看见老胡正瞅着桌子上的瓷器发呆,不觉眼光一亮,随后移步来到桌前,双手轻轻捧起那东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仔细看了一番 , 然后神秘兮兮地问:“胡哥,您在哪儿淘来的这个玩意儿?”

    “怎么,这玩意儿还有说道吗?”老胡急切地问。

“当然有啊,您看这釉色青里透亮,说明这个东西应该是南宋龙泉窑出的青釉。”

“值多少钱?”

“少说百十来万吧。”李三的语气很肯定,“过几天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组,要来松州城拍一期《寻宝进松州》。到时候,您可以让专家们给看看。”

    节目组来松州了,那天,老胡也拿着辛老板的宝贝来到了鉴宝现场。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请专家们鉴赏。专家们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地把瓷罐子看了个遍,看着看着就两眼大放光芒,抬起头问老胡:“老先生,您这个宝物是怎么得来的?”

听专家这么一问,老胡就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专家听完,哈哈大笑,大声说:“天漏、天漏!”

专家拍拍老胡的手,说:“老先生,您捡漏了,捡了个大漏哇。您这个宝贝是明朝官窑出的瓷器。从颜色上看,叫青釉;从形制上看,是个斗蟋蟀的罐。当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的这种斗蟋蟀的罐,只给朝廷制作,不流入民间。所以说,这是一件贡品,再从时间上说,应该是明宣宗时期的东西,因为明朝时,就明宣宗朱瞻基喜好斗蟋蟀。”专家说完这句话,紧接着又说,“好东西啊!”

“值钱吗?”

“当然值钱了,拍卖价应该在三千万,还有升值空间。”

    老胡听完专家这番话,吓得脸都白了。当天晚上,松州电视台就播放了那天鉴宝的节目,这个瓷蝗子也像一颗炸弹,在松州城炸开了。

    第二天,老胡在屋里来回踱步,对老伴儿说:“我看咱们还是把这东西给辛老板退回去吧?”

    “不行,当初说好的,一年内他还不上钱,这个宝贝就归咱们了。”

“可是,咱们才借给他一百万,这个蟋蟀罐值三千万呢,留下它心里发愧。”“那也不行。”

    “拍卖价是三千万,可咱们卖给谁啊?留在家里不当吃不当喝。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烟灰缸,不值钱,退回去吧?”

    有时候,事情就是巧,说曹操曾操就到。老胡的话音刚落,就有人敲门,老胡打开门一看,来人正是辛老板。辛老板一进门,先是道歉,说自己不该拖了这么长时间不还钱,又解释自己有多么困难。辛老板说完这番话就笑着说:“胡哥,我今天来一是还您的饯,二是取回我那个祖传宝贝。”辛老板的笑容好尴尬。

    听明白了辛老板的来意后,老胡没吭声,但是他老伴不干了,张嘴就要说,辛老板忙说:“我知道这么贵重的东西放在您这里两年多了,也不容易,我再给您一百万元的保管费、”

    没等老胡开口,他老伴说:“那好吧。”

    就这样,辛老板取回了那个被专家估价三千万的蟋蟀罐。但是,老胡对多收辛老板一百万元,还是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那天,老胡刚要出门,就收到了快递。老胡打开一看,是当时那个专家寄来的信。专家在信中说,他回去又查了一下资料,当时朱瞻基确实是让景德镇官窑制作过蟋蟀罐,但都是青花瓷的,还没有出土过淡青色的,所以老胡手里的这个蟋蟀罐不能确定就是真品。

    老胡看完信,心里更忐忑不安了,他决意要把辛老板给的一百万元保管费退回去。老胡找到辛老板时,辛老板不等老胡把话说完,就情绪激动地说:“我已经多给你一百万了,你还要反悔吗?你的人品怎么这样呢?”

    “什么,我的人品不好?”

    老胡这回是真的弄不明白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从老胡的心里犯堵写起,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辛老板在老胡想要退还保管费时,不等老胡把话说完,可见辛老板性子急躁。 C、老胡的老婆作为次要人物,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衬托老胡人物形象的作用。 D、小说以老胡的疑问作结,目的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得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2)、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①李三一进屋,看见老胡正瞅着桌子上的瓷器发呆,不觉眼光一亮,随后移步来到桌前,双手轻轻捧起那东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仔细看了一番。(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当天晚上,松州电视台就播放了那天鉴宝的节目,这个瓷罐子也像一颗炸弹,在松州城炸开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文中的老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有人说,小说的情节追求“波澜起伏”,请结合文中的情节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对于风的印象,始于高尔基的《海燕》,它是邪恶的,在暗夜里奔腾、呼啸,裹挟着苍白锋利的闪电,仿佛要吞噬毁灭世间的一切。还有那次西北高原之行,荒蛮的风掠地而起,卷起石块砸得车窗“啪啪”作响,车外黄沙苍茫,万物披靡,天地沉陷于无穷无尽的绝望之中。当然,风也有令人折服的喜悦,当它们一群群一排排整齐拂过田野,麦浪起伏,油菜花蝶影翩翩,那些巨大膨胀的身躯展现出惊人窒息的力量,掠过我无限敬畏的记忆长河。

    但到了小巷这里,风便瘦了,瘦成细碎直朴的居家烟火。

    那种瘦,宛若扬波折戟的鲸鱼突然遇见一条惬意安静的小溪,便不由自主地小了下去,小成一条温柔的金鱼,尾巴轻摆,柔风漾动。就好像城市里原本喧嚣桀骜的人群,入了小巷,瞬间变得低眉和气起来。女人挽着男人的手臂,沿着巷内小店一家一家逛,手袋挎在他们中间来回地晃,摇摇摆摆如晨风拂动风铃,两人欢悦的笑声“叮叮咚咚”撒了一地。有婴儿衣服挂在巷内居民楼的阳台上,轻轻晃动,淡淡乳香就顺着巷子蜿蜒弥漫开去。老人们簇在华盖如织的树荫下练唱《西厢记》,水袖袅袅,折扇翩翩,一缕缕风自举手投足间化为古戏里的悠长韵律。小巷内唯一想和风赛跑的,是眉梢青涩的少年骑脚踏车载着羞涩的少女慌慌张张从小巷里穿过,舞动的格子衫、飞扬的黑长发、MP3耳机一人一只,恍惚能听见是许飞的那首《夏天的味道》:“风吹过我的双脚,怀念夏天的味道……”

    黄昏的时候,风是有颜色、有味道的。巷内空场处炭火烧烤闪烁猩红的光,袅袅青烟携一缕诱人的肉香荡漾得很远,木桌、藤椅、泛起泡沫的啤酒、活色生香的小菜,味蕾被挑拨得蠢蠢欲动,大街上的人群蜂拥着挤进小巷,而巷的那端,栀子花漫天漫地,簇成泼泼洒洒的一片白,风漫步而来,是浓而醉的花香。待到夜色迷离,人影疏浅,月亮沁出泉水的颜色,风也要睡觉了,蹑脚憩在巷内人家的窗台上,帘影轻舞,流苏忽闪,有一盆吊兰垂下细长的藤蔓,摇呀摇,摇出秋千的梦。

    有的巷子很古老,窄窄的过道,青苔附满斑驳的石砖,爬山虎绽开大团大团的绿,遮去两边灰色的墙。风入了这百年小巷,发出轻微的“呼呼”声,时光瞬间寂静绵长起来。走在小巷里,心中总会有落寞衍生,百年之前有谁如我这般走过,是仗剑孤傲的书生?还是环佩叮当的萧娘?唐时风,宋时雨,都将化成时光长廊里一句瘦瘦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真想与一人携手穿过这迤逦小巷,哪怕一夕苍老,贴近的心,总不会惧怕那“烟波江上”的离离愁绪吧?

    即便在冬季,小巷的风也会瘦成一场白雪纷飞的纱帐,花朵从远空掉落,晶莹剔透,隔着触手可及的距离,一切都安静沉睡在小巷里,成为万籁皆空、意味深长的童话。唯有几个顽童踩出斜斜的脚印,仿佛踩出时光的印痕……

    我居住的小巷尽头有一位爱唱歌的阿婆,躺在门口的摇椅上,牙齿松落,皱纹纵横,她太老了,老到只能在那里轻轻地哼:“人随风过,自在花开又花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风扬起她满头的白发,笑容在嘴角浅浅绽开,这个小巷如同她的人生,沧桑而又漫长,但早已将自己融进这个小巷的她来说,一城风絮,又何尝不是一巷烟云。

    风从小巷的四季里飘过,透明的思绪里有着许多无言的故事,我希冀着,能在这种瘦瘦的风中一直走下去,没有尘埃迷离,无需奢华堂皇,远离喧嚣张扬,淡宕从容的走出生命一阕简单清雅的小词,默念,欢喜。

    是了,巷很小,风很瘦,但却滋润着我们动人的故事,绚烂着自己惬意的烟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山不老

梁衡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③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④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⑤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⑥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⑦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文学作品阅读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甲】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他们马上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叫醒小病号。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乙】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土情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格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