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初中联考协作体13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下面是小语阅读《章氏家训》后对部分句子的解读,请仿照对句子①②的解读内容,解读句子③。

句子

解读

①传家两字,曰耕与读

勤劳耕种、刻苦读书,家族方能传世

②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勤俭节约、勤劳肯干,家族才能兴旺

③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③“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④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⑤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⑥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⑦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⑨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⑩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⑪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⑫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⑬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⑭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⑮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⑯“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⑰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注】“透早”是闽南方言,指清晨

(摘自林清玄《谈品人生》)

追寻师道精神

同学们拟制作一份以“追寻师道精神”为主题的新闻宣传册, 资料组收集了以下资料,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先生之为,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社会的尊师重教赋予了时代内涵。

先生之为,也须有关爱相伴、温暖同行。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包容的社会里,尊师重教才能蔚然成风,让每一位教师安居乐业、心无旁骛。

“四十而不惑。”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但愿每一位教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毫大写人生,不负人间芳华。

谢谢您,大先生!

——有删改《浙江教育报》2024年教师节特刊

【材料二】

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思想之辉

1906年,王国维先生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观,进行有效的“四育”: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认知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精神的培养。1912年2月,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先生首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识之卓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十个人》中,除“儒学四大家”明代王阳明之外,两位是浙江近现代教育家:敢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架势的章太炎先生,在历史、哲学、政治、医学、朴学等领域造诣精深,鲁迅、黄侃、钱玄同均为其学生;“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研探卓绝,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行之笃

1984年,“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做典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这首诗,写给严济慈先生一家。一生怀抱“向往光明,理工救国”信念的他,是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石英扭电定律发现者。他“严”“慈”兼“济”培育子女,8个子女姓名的后缀是“光”。他的一家,被称为“小中科院”。

——有删改钱江晚报公众号9月10日

【材料三】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没有人天生知道怎么做个好医生。有一位好老师,才能把仁心仁术传承下去,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好医生。”聊起“老师”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终身教授盛吉芳发出如是感慨。

“马老师今年96岁高龄了,还在做科研、发论文。一年发出的两三篇论文,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的。”在盛吉芳眼中,马亦林就是本“百科全书”。“查房教学时,不管我们问什么,他都知道。”盛吉芳说,马老师在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中非常严谨、认真、严肃。这股子劲她都看在眼里,牢记在心,也播种在了她日后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

如今,只要有新病人住进医院,不论时间多晚,盛吉芳都会去病房看一下。哪怕周末休息,盛吉芳也会跑到医院查房。“这些对患者负责的习惯,我们都是从马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盛吉芳说。

“水猩花莫悲伤”——这句马亦林课堂上的传染病诊断口诀。这是几代医学人传唱的“童谣”,也是“马门”桃李之间的暗号。

“马老师在生活上给我们这些学生很多帮助。”盛吉芳的孩子一岁多时,全家人的粮票在家被小偷洗劫一空,马老师得知后,想办法帮她匀了几张粮票救急。“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马老师一家当时也很困难。”盛吉芳说。艰难岁月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价逾金玉,让盛吉芳感念了一辈子。

那只手的温度,他至今记得。

“还有很多前辈老师们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个好医生。”盛吉芳说。

这是一位医学老师的故事,也是所有老师的故事。

这故事像极了一个“圆”——一个医学生遇到过好的医学老师,被好的医学教育滋养过,最终自己也成了一名好的医生以及医学老师。

医学教育,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火把。在医学生们看来,践行老师一生挚爱的事业,为百姓的健康福祉而奋斗终身——就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致敬。

——中新网杭州2024年9月10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