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1)、任务一:辨“材”析意

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 B、“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C、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 D、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
(2)、任务二:以“物”说史

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

(3)、任务三:护“物”有我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8~21题。

  材料一:阳光和我们的健康有紧密的关联。暴露在阳光下能促使大脑释放血清素,血清素和情绪调节有着紧密联系。保持适当水平的血清素容易让人更加感到愉快、宁静、专注,若血清素缺乏会导致情绪障碍,如焦虑或抑郁。其背后的生理学机制是穿过眼睛的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之后,不仅触发血清素释放,也能促进释放的血清素和血清素受体结合,进而发挥情绪调节作用。多晒太阳和增加光照还能强健骨骼。维生素D缺乏容易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骨软化和其他骨骼疾病,而晒太阳时,阳光中的紫外线(UVB)会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因此多晒太阳对增加骨骼强度特别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周2-3次,每次5-15分钟,晒晒手、手臂和脸,就会有不错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阳光需要直接照在皮肤上才有刺激合成维生素D的效果。如果在皮肤上涂防晒霜、穿上衣服晒太阳,就不利于维生素D合成。医学界权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建议,如果长时间宅在家里设有足够的日照,可以每天服用800-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或者每两周服用50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2

  材料二:阳光中的紫外线家族有三个成员,老大紫外线A(UVA)波长最长,老二紫外线B(UVB)波长次之,老三紫外线C(UVC)波长最短。UVC最无存在感,因为它几乎被臭氧层吸收,而对人体影响较大的是UVA和UVB,UVA主要负责把你晒黑,它能穿透皮肤表皮到达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是皮肤晒黑、老化、起皱纹的主要“凶手”。UVA的强度随季节、天气、朝夕的变化都不大,可以说只要有太阳(即便它被云层遮挡住)就有UVA的存在。UVA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打伞、戴帽子甚至躲在家里都不能完全避开UVA的“攻击”。UVB主要负责把你晒红,它只作用在皮肤的表层,虽然穿透力不强,但是过量的UVB能破坏皮肤细胞的DNA,让皮肤红肿、晒伤、掉皮,是诱发皮肤癌的关键因子。通常在夏天和午后,阳光中的UVB会特别强烈。虽然其“杀伤效果”迅速而明显,但好在穿透力一般,玻璃、遮阳伞、帽子和长袖的衣服等都可以把它挡在皮肤外。

材料三:

 三种紫外线的对比

紫外线A

紫外线B

紫外线C

波长(纳米)

315~400

280~315

100~280

被臭氧层吸收的程度

无,紫外线A能穿透臭氧层

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差不多全部被臭氧层吸收

达到地面的数量

超过98%

不足2%

几乎0

对人体的伤害

能穿过表皮,到达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引起皮肤晒黑、老化、起皱纹,是触发皮肤癌的因子

作用于皮肤表层,长时间可引起皮肤发红、晒伤、掉皮,诱发炎症,是引发皮肤癌的关键因子

材料四:我们常在防晒霜上看到的SPF、PA(+~+++)代表什么呢?SPF是日光防护系数,是评价防晒霜防止皮肤发生日晒红斑的能力,指的是对抗UVB的能力。PA指的是对抗UVA的能力(PA后面的“+”越多,说明这种防晒霜防止晒黑的能力越强)。PA分为+、++、+++三个等级。PA+大约可防护4个小时,PA++约8个小时,PA+++是超强防护。在没有紫外光源的室内活动,可以不使用防晒产品。室内可能受到紫外线照射的活动(靠窗、接触较强紫外灯光源、强荧光灯、驱蚊灯、娱乐场所的霓虹灯光等),选择SPF15/PA+以内的产品。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25/PA+~++;直接在阳光下活动,选择SPF25~30+/PA++~+++;高强度紫外线: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或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使用SPF50+/PA++++。

材料五:某明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防晒知识和经验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网友杠上花:防晒多矫情啊,我身边就没人防晒,怎么没见着有人得皮肤癌呀?防晒霜也没啥用,这明星就是为了给防晒霜打广告的。

网友闹太套:紫外线太复杂了,我就看懂了紫外线要分个ABC,到底有啥子区别嘛?

网友猪猪女孩:怪不得我怎么美白还是不白,原来是没防晒。我要马上买一瓶防晒霜,做一个白到发光的猪猪女孩。

网友吃瓜大叔:明星防晒是为了漂亮,夏天的时候我天天光着膀子顶着大太阳做农活,晒黑点也没啥。我又不去拍电影,用不着防晒。

AI也能写诗!大家莫衷一是,邀请你参与其中。

AI 是谁

人工智能(英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 AI),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  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当的能力,如写诗。

【写诗原理】

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

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摘自《发明与创新》)

【AI写诗】

记者登录目前颇有影响力的AI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尝试了一把。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体裁的诗歌。记者试着以“池塘”和“春雨”为主题词,让这位“AI诗人”作一首五言绝句,系统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春雨暗池塘,垂杨扶短墙。月明山色淡,风静水声凉。”可以说,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在创作上并不露怯。

(摘自“大众网”)

天目新闻亲测了ChatGPT的写诗能力,“君不见,山川变迁,万物生长于春秋。君不见,河流奔腾,自古长驱不息。君不见,月明如霜,皎皎洒落于夜空。”这就是 ChatGPT 模仿李白风格随机创作的一首诗。像这样的诗,ChatGPT 一分钟能写一百首。可以看到,ChatGPT可以大致模仿出李白诗歌的外形,但距离得其神韵还很遥远。

(出自腾讯网“河南卫视”账号)

【各方观点】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扬子江诗刊》编辑麦豆:“诗歌,作为一种语言,是‘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我要说’,说的是‘我有的说’;而‘要我说’,说的是‘我随便说’。前者涉及自由的自发和能动性,而后者不涉及真正的自由。诗歌,是语言的对象,而不是对象的语言。如果,AI数据库里已经‘有诗’了,写出来的基本就不是诗了,严格来说我并不认为AI写的是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个人档案:

陈望道,义乌人,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料链接: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从一九五七年反右到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这反右斗争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作过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招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

“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五)

一九六三年暑假过后,先生自己花钱,从青岛买来百日红(即紫薇)、马尾松、蚊母树等树苗,种在复旦园内,开了校领导绿化环境的新风。老实说,“蚊母树”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奇怪的是,观赏树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中蚊母树等几种呢?后来从修辞角度看,好像明白了:蚊母树是期望大学成为“文化之母”、“文明之母”吧;百日红是祝愿教育事业永远红红火火吧;马尾松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这应是勉励复旦学子做开拓创新的尖兵闯将吧!先生以种树来行“不言之教”,好让欣欣向荣的花木,时刻向人们倾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奥秘。

(六)

大概在一九七四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辛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