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3)、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选文。
                                                                                                     凹地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凹地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为地势低而汇集了各方之水。李白有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的气势!大海若非出于凹地,又怎能容纳百川呢?
         ②“山谷取低势,故能纳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特别推崇谷(凹地)的特性,认为它和道很接近了。到了现代社会,衍生出一个新词“凹地效应”,就是指某事务因为有了某些特征或优点,从而对另外一些事务产生一种吸引力,导致这些事务向这个地方聚集。
        ③凹地的特性是聚势,人生聚势的结局就是处世成功。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的人缘,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聚集一批好朋友,那么就让自己成为一片“凹地”。一个人只要具有“凹地”的特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好事就会接连而来。
         ④处世“凹地”特征有哪些呢?
         ⑤一是谦虚。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辞尊居卑、功成不居、功薄蝉翼、虚怀若谷……在中华字典上,表达谦虚之意的词语俯拾皆是。然而生话中这样的人却很稀缺。很多人常常在艰难的时候很谦和、虚心,而在成名之后就会变得趾高气扬。不仅再难进步,还往往因为自以为是而摔得鼻青脸肿。就此而论,可以说,战胜失败难,承受胜利更难。一项事业的成功,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过程,都是由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链条。如果小有进步即告满足,囿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那就永远无法到达胜利的顶峰。只有常怀谦虚之心,才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谦虚谨慎者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在取得初步成功以后继续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⑥二是包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早已传为佳话。要知道这“管鲍之交”,就是鲍叔牙不计管仲的自私,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等一系列“包容”的结果。林肯总统素来对政敌以包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些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把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包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故能广阔无比;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故能浩瀚无涯。受脾气性格、阅历视野、文化修养、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们表现出种种差异,甚至种种不足和缺点。能包容他们的个性,宽容他们的欠缺,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要知道,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最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会增加你的爆发力。
         ⑦三是聆听。有的人很受人欢迎,人人都喜欢与之结交。这种人,人缘特佳,凡事容易成功,其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善于聆听。在人们自我表现普遍化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聆听别人说话,已成为一种美德。多听有助于信息的搜集、人世的观察,还可以避免因多言而造成的差错。民谚说:“善于聆听的人是智者。”一个好地聆听者在任何时候都比一个谈话者更受人欢迎,就像磁铁吸引周围的铁屑一样吸引周围的人。 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一定要认真、投入、耐心的聆听。因为这是他们对你的信任和依托,你的聆听对他们也是一种共享、慰藉、温暖和鼓舞。学会聆听是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宝。即是你迫切地想谈其他事情,也不要着急。认真地聆听别人,直到他们把话说完。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⑧谦虚、包容、聆听,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凹地人生会很美妙。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答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题目

说“屏”

陈从周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尝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蜘蛛侠对超能力蜘蛛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名叫做阿拉克尼的美丽少女,善编织,一次她和雅典娜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编织的竞赛,结果阿拉克尼胜出了,天性爱妒忌的雅典娜暗地里把阿拉克尼点化为蜘蛛,而且惩罚她和她的后代都为蜘蛛。

    在现代,一个名叫彼得·帕克的人,是纽约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一天在参观一批经过基因改造实验的蜘蛛的时候,被其中一只脱逃的蜘蛛咬伤,结果成了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蜘蛛侠。那么我们这位电影英雄是否真的可以与现实中超能力的蜘蛛较量较量呢?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一——弹跳力

拿弹跳力来说,蜘蛛家族中有一种居住于澳洲的著名“跳蛛”,有着极强的弹跳能力,可以弹跳到身长50倍的高度,如果是人类拥有这种能力的话,那么你我轻轻一纵就可以跳上一幢80多米高的楼顶,而如今撑杆跳的世界纪录也只有6.15米。跳蛛利用这种奇异的本领可以抓捕到毫无戒心的昆虫,它们拼尽全力的跳跃猛扑向自己的目标,在空中就可以完成致命一击。单就跳跃能力而言,蜘蛛和在随意在帝国大厦飞上飞下的蜘蛛侠还是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二——___________

    有些蜘蛛可以毫不费力地粘在完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即使倒挂金勾。为了搞清它们是如何能够黏附在天花板上的,昆虫学家马丁和同事利用原子显微镜研究了蜘蛛的脚,发现蜘蛛的脚布满了细小的绒毛,绒毛借助身上的超细毛发分子之间的吸力吸吮物体表面产生吸力。马丁说,分子力可以使蜘蛛粘附于任何表面,而且这种力量非常强大,以致于蜘蛛可以带着170倍自己体重的东西都不会从天花板上落下,因此它可以轻易地倒挂在一片树叶或者墙壁上。

    蜘蛛的这项能力一点也不比电影中的蜘蛛侠差。唯一不同的是,身穿招牌红色间条战衣的蜘蛛侠,全身滑不溜手,没有绒毛的帮助就可以爬上摩天大厦,而真正的蜘蛛是做不到的。而且蜘蛛侠的招牌动作看起来更像是壁虎的姿势,而不像是八只脚的蜘蛛。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三——_____________

    《蜘蛛侠》中主人公彼得·帕克飞檐走壁,闪转腾挪,靠的全是蛛丝的神力。影片中的蛛丝具有的神奇和真正蛛丝的奇异是不同的。但在现实中,蛛丝的功能确实非常令人吃惊。

    在世界上常见的37000种蜘蛛中,一些蜘蛛有多种类型的丝,每种丝都有自己的用处,例如金色圆形织网蛛,它的腹部有6个分开长的丝腺,分泌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蜘蛛喷丝头可以产生6种丝,其中最有韧性的是牵引丝,牵引丝是动物所能制造的丝中最坚韧的。从理论上讲,一根铅笔粗的蛛丝束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喷气战机,而且,它和尼龙一样富有弹性,兼具韧性和弹性的牵引丝弹性承受力是做防弹背心的纤维B的五倍。因而在蜘蛛眼中,牵引丝最受器重,它用来做织网或行走的“专用丝”。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四——_______________

    在爬行昆虫里面,蜘蛛还有另一个身份——杰出的建筑师。全世界已知的蜘蛛之中至少有1000种是善于布置陷阱的建筑师,而在这之中有60%的建筑师可以将自己的“城堡”建成立体网。立体网比平面网更能抵御天敌的入侵,立体网可以层层保护躲在网中央的主人,并且在黄蜂一碰到蛛网时就可以及早报警。因此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及时的预警和防御系统来防御天敌攻击。观测表明,在蜘蛛的主要天敌黄蜂的攻击下,修建立体网的蜘蛛比修建平面网的蜘蛛增加了1/5的生存机率。

    当然,有一利就有一弊,如果蜘蛛想要获得一顿美餐的话,它们就要放弃一些安全性,而追求比较容易捕捉方式。蜘蛛侠呢?肯定没有这等修身养性的功夫,看来在建造猎网和“蹲点守候”这方面,蜘蛛是要做上头把交椅了。

(说明以上内容选自《大科技》杂志 2004年,有增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