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答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段文字的观点是(  )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C、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D、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敬业
(2)、对于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B、作者认为敬业的“业”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在走上社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 C、文段中引用佝偻丈人、孔子和曾文正的话都是作为道理论据,从正面证明自己的看法。 D、作者用朱熹的话解释了“敬”的意义。又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与个体生活的意义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
(3)、关于选段的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B、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C、语言平易,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D、论述的语言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路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秘密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就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些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时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⑪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⑫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受到审判,原因是他狂妄惑众。苏格拉底辩解说:他自己以不知为不知,而其他智者悉以不知为知,故神的启示说他是大智。这话是千真万确的,但却惹怒了许多陪审的雅典城智者们,这样便多投了几个贝壳到有罪的瓶子里去(按照当时希腊的法律,陪审员认为有罪就拿一个贝壳投到有罪的瓶子里;认为不应判死刑,贝壳就投到无罪的瓶子里去),苏格拉底就只好在监狱中吃毒人参了结生命。

    明代人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位相士非常灵验,衙门师爷推荐他给知县老爷看相,老爷欢喜迎接,请他赐教。相士左看右看,说:“老爷眼大无神,口大无唇,耳大无轮,鼻大无准,看来看去像个兔子。”知县老爷大怒,喝令绑了,师爷埋怨相士不该乱说,自找麻烦,相士后悔。也愿给老爷重看。师爷便向老爷解释,相士昨晚通宵喝酒,醉眼蒙眬,现在老爷一怒,酒已醒了,愿意认真看老爷尊容。老爷气解,也就松绑叫他进来再看。相士看了半天,央求差役说:“刚才的绳子还在,请老爷再把我绑上吧,因为他实在像个兔子。”相士和苏格拉底同样都由于不肯说假话,不愿以不知为知,结果也差不多。

    宋朝宰相王安石,平日不修边幅,身上长了虱子。有位下属去相府请安,谈得投机,发现相爷须上有物蠕动,就好奇地把它捏住,但立刻就不好意思地扔在地上,自言说:“我道是个虱子,谁知不是。”王安石心里清楚,顺手从地上捡起来一看,也自言说:“我道不是个虱子,谁知是。”客人以是为非,想给相爷拍马屁,谁知王安石偏要以是为是,幽默地揭穿了来客的虚伪,这就使狼狈不堪的尴尬不属于王安石反而属于客人。

    说真话,在某些场合是极其危险的,要有大无畏的刚正精神和赴汤蹈火的勇气。如果培养出这种风气,社会就易上轨道。

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华良——渡江支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因听信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头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別,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儿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邵华良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幸福是窗外的一把米

    ①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幸福常常是小小的、朦胧的,幸福总是藏在每个如常的日子里,在不经意间缓缓流淌,轻轻荡漾。

    ②我喜欢早起,早早地起床,一天的光阴就是完整的。早起关非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紧迫感,而是内心可以更从容地开始一天的生活。记得梭罗说过,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几年前,搬家至远离闹市的宁静小区,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让这儿成了鸟的幸福家园。每个早晨,鸟儿细细碎碎又清澈如山泉水般的声音唤醒了我的耳朵,我在晨曦微露中接受这份愉快的邀请。起初时,静静躺在床上听几分钟鸟儿的晨唱是每天的必修课,有轻声呢喃的,细密绵长;有唧唧啾啾的,如稚语童音:有清脆嘹亮的呼朋引伴,这边过去一声,间隔二三秒,另一边又和一声,声音细细长长,最妙不可言的是那丝婉转又干净的尾音,似乎干净利落,又似乎情意绵长。我常常在鸟儿的歌声中揣摩它们清晨聚会的模样,它们一边恬静梳着羽毛,一边交流前一天遇到的新鲜事,道道张家长李家短:什么去年被锯了枝的柑橘树今春长新叶,模样像秃头的“小瘪三”,妙源溪边那位多情的青蛙王子又新换了恋人……它们是喜悦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开始,对每一天都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便是雨天,也能衔着雨丝欢快地歌唱。

    ③每天,我在这愉快的声音中起床,下楼为家人准备早晨。窗外的樟树上有成群的鸟雀跳跃、追逐嬉戏,大多是叫不出名的小山雀。常在我窗外活动的一对鹧鸪引起我的注意,它们总是情比鸳鸯,出双入对,好像从不在樟树上逗留,要么停在对面的屋檐下“整妆”,要么在我窗外的草地上专心找寻食物,那默契有加的样子让人想起琴瑟和谐、鸾凤和鸣。也就在那一刻间,我有了收鸟雀为宠物的想法,为此,每天清晨的窗外一把米,就成了我单方面的执念——它们为我养在天空的宠物。

    ④每日清晨做早餐的间隙,总不忘在威望窗外撒一把米,那是我与鸟儿的清晨之约。而后,隔着玻璃窗静静看它们怡然自得地来觅食,有灰头土脸的小山雀,拖着长尾的斑鸠,出双入对的鹧鸪……山雀来时成群,警觉性高,一片飘零的落叶也能让其惊恐,一掠而走。唯有这对鹧鸪,像一对甜蜜的恋人,每日光临我的窗外。初始,雄的放哨,雌的亦步亦趋踱向我撒有米的草地,边啄食边抬头观望,而后换之。日子久了,戒备少了,双双一低头一翘尾,边觅食边嬉戏,情意浓浓。更为可贵的是这对鹧鸪的知足和知止,它们从未一次将我撒的米吃光,每次总留下部分与后来的其他鸟雀享用。或许是鹧鸪谨小慎微的天性使然,或许是它们真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天道。

    ⑤日子一久,我与窗外的鹧鸪默契渐深。每日清晨,当我的目光透过香樟斑驳的树影跃上对面的屋檐,总能看到鹧鸪温和的眼神,它们安静地看着我,一脸期许,满眼信任。我用目光轻抚它们的双羽,似乎能感受到那微微的颤动。在一日日的目光鼓励下,在一日日充满善意的一把米里,这对鹧鸪认下我这位朋友。间或,它们会跳到窗台上,静静盯着厨房里忙碌的我;偶尔,我在阳台洗衣,一转身,鹧鸪在身后台板上梳羽,那一刻,心如甘饴,温暖如春。

    ⑥清晨一把米,自由的鸟儿是我内心的宠物,但我不是它们的主人,只享受它们觅食的满足和沉静。《道德经》开篇就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清晨时光,我以无欲之,观自然万物之妙,幸福就是窗外的一把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