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避免肤浅的因果推论
①有人宣布了一个发现:经常去健身房的人不太可能有心理疾病。为什么呢?因为经常去健身房的人他大概率更有空闲,生活自律,即便不去健身房,也不太容易患上心理疾病。还有人说:因为听音乐时人们总是身心愉悦,所以经常听音乐的人会长寿。
②这类推论看似可笑,却映射出我们日常推论的基本逻辑缺陷。我们容易只盯着并重点强调某个事实,或者将两个事情强行捆绑在一起,好像这样就找到了不一样的角度,有了不一样的洞察。过度简化因果,有可能用结论
“反推
”事实。在叙述中,强化一部分,又忽略另一部分。我们随时都在根据观念挑选一些证据,通过错配因果论证一个道理。
③多数人更喜欢活在肤浅的因果推论中。分析一件事,最容易落入的陷阱是
“走过场
”:我们刚出发就认为自己已经到达。所谓的
“得出结论
” , 只不过是抓住了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一种可能性就迫不及待地将它讲出来。
④在所谓的
“后真相时代
” , 人们更重视
“感觉上的真实
” , 而不是经过确认的
“事实上的真实
”。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往往比陈述客观事实更有影响力。随处可见的热门话题中,有很多
“真相
”还没有被验证就广为流传,激起人们的愤怒、兴奋、欢乐等各种情绪;等到我们想着分析事件,验证其真实性的时候,这件事情早就过时,没人关心了。在复杂的媒体时代,诉诸感性的简单思想不会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提倡
“简单想法
”的人更容易受到蛊惑,被信息碎片操控。
⑤在
“后真相时代
” , 我们如何洞察真相呢?
⑥就好比当你要修建一条木筏。每一块木板的稳固都保障了这条木筏的坚固,还要以足够数量的木板形成完整的构架,才能让木筏在波涛汹涌的海上驶向目的地。
⑦只有多个原因共同起作用,才会导致某事发生,盯着单一原因只能得出可笑的结论。高质量的因果关系分析,必然结合更广泛的原因进行综合考量。想要聚焦于真相,就需要将人的很多行为以及背景信息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不满足于肤浅的因果推论,尽量考察信源的可信性以及所提供证据的真实性。我们的思考意愿,构建着我们的思想范围。懒得思考的人,思想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小。
⑧英国作家王尔德说:
“真相很少纯粹,也绝不简单。
”轻易得出结论,也许只是我们不愿知道更多而已。只有持续地追问,才有可能让我们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