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九月月评试卷

古诗文阅读;阅读第一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⑤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

(唐) 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王朗:曹魏重臣,谏议大夫。②识度:见识与气度。③华歆:曹魏名相,深得民心。④蜡日:蜡(zhà) 祭这种中国民俗最早始于周代。官员和民众,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典,用打猎得来的野兽或自家养的家禽祭祀祖先和百神,称之为蜡祭。⑤张华: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⑥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⑦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联结释义】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课内迁移

不亦乎(通假字)

歆蜡日尝集子侄

君子乎(《论语》)

学之

查阅词典

难:①困难,不容易; ②感到为难;③灾难

歆辄(填序号)

(2)、【感知节奏】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王之学华皆是 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3)、【探究心理】文中“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印刷问题,标点符号不清晰,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认为应该用“! ”,有同学认为是“? ”。你支持哪一种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4)、【且思且辩】当身边的人遇到危险,王朗和华歆的做法完全不同,有同学支持王朗,有人支持华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品鉴诗歌】在甲文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危难时候展现的风骨,然而在人生顺境中我们该如何自处,乙文给你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魏氏复定。

——《史记﹒魏世家十四》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约:准备;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④任:能力;⑤“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