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韶关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课堂观测试卷

课外阅读。

高粱情 (作者:牛汉,选文有删改)

高粱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笔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粱好种。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是吃高粱米长大的。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梁。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梁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我问父亲,为什么高梁下边长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其实庄稼很聪明,它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它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气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那么坚韧,等着对手向它扑来。

父亲说:“高粱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粱。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粱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要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梁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我虽然练不出高粱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1)、我读这篇文章大约用了分钟,运用阅读策略,完成练习。

①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产生一个疑问:“”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②读到第3自然段的时候,我很快就能看到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

(2)、阅读短文,感受高粱身体部位的特点,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3)、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高粱的生长环境,侧面表现出高粱顽强的生命力。 B、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高粱的根坚强有力的特点。 C、第4自然段中写“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流露出“我”对高粱根的嫌弃。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了高粱对作者的巨大影响,抒发了作者之情。
(5)、文中的高粱具有怎样的品格?让你联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用几句话写下来。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后四根棒冰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有些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那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小男孩的瓶里还有四根棒冰,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紧起来。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哭出声来。

    马路的一头,相继出现了三辆人力板车。车上堆着装得很高的货,车夫们双手把着长长的木把手,肩上套着纤绳,弓着腰,一步一蹬地朝小男孩这儿移来。

    第一辆车在小男孩面前停住,等后面两辆赶上来。

    “老大爷,买根棒冰吧!”小男孩鼓起勇气,上前一步。车夫不在意似的摇摇头。

    “老大爷,我妈病了。今天我头一次顶替她,没想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哭腔,“这些棒冰卖不掉的话,就……”

    车夫的目光落在小男孩的身上,满脸的皱纹聚拢起来,如沙丘上的波痕,粗犷中不失温和。他扫了眼赶到跟前的另外两辆车,对小男孩说:“你还有几根棒冰?”“四根。”“好吧,我全买下了。”车夫掏出钱,小男孩惊喜万分。他接过钱,捧出四根棒冰。“不,三根就够了。还有一根,就算我请你的。我知道你也舍不得尝尝棒冰的滋味的。”车夫说着,不容争辩地把一根棒冰留在瓶里。他抽出那只粗糙的大手,在小男孩头上摸了一下,小男孩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传到心里,鼻腔不觉一酸,眼眶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这天,小男孩带着最后一根棒冰回到家。他想让发烧的母亲吃了棒冰退些热度。他跟母亲讲了刚才发生的事,母亲听完,欠起身,双手搂着儿子瘦瘦的肩胛,说:“孩子,你长大以后,不管成了怎样的大人物,也不能忘记今天的事。”小男孩使劲点点头。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那年,我八岁。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雨后的凉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老车夫的印象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越显清晰,他使我懂得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生活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怀念

ㅤㅤ①身居江淮之都,我着实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昔日破旧的龙川小镇已难觅痕迹,一幢幢气势雄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马路贯穿其间,街心花园、沿河绿地,把这个城市点缀得娇艳妩媚。

ㅤㅤ②吃讲营养、住讲宽阔已成绝大多数市民的现实。然而,这样的生活条件又养成了人们另一种习惯:进门先脱鞋,关门开空调,谈心靠电话,看戏不离家(有电视、音响),真有另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滋味。

ㅤㅤ③按理,这样的生活我们该满足了。可是我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并在怀念着什么。儿时的夏日生活又隐隐浮现在我的眼前。

ㅤㅤ④故乡在一个江边小镇,儿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尽管艰苦,但平民百姓的生活条件大抵相仿。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吊一桶井水,冲个冷水澡,并在门前的空地上洒上一层凉水,逼逼暑气。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端几张小凳,像露天食堂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共餐,谁家有个好菜总不忘请乡邻们也来尝尝味;喝酒的男人总以“一人不喝酒”为由,热情地邀请邻居家的男人也来喝两盅。小孩子是诸家的宠儿,他们喜滋滋地这家喝口汤,那家吃口菜,大人们说“小孩子是隔锅饭香”。吃过晚饭,家家搭起竹床,撑上蚊帐,都在屋前的空地上乘凉,老人带着小孩躺在竹床上闭目养神,青壮年则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吹牛皮、唱戏文,有时一人挥着蒲扇帮几个人赶蚊子,大家友好、和睦、真诚,真如一幅寻常淡泊又渗透着浓郁乡情的民俗画。

ㅤㅤ⑤在那个环境下,真能体现出“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内涵。庄前庄后的乡邻们虽无血缘,但却亲密无间。哪家衣服晾在外面碰上下雨,会有人帮着收了;哪家老人生病家中无人,会有人帮着送去医院;哪家有个生日满月什么大事的,庄前庄后会有热心人过来帮忙;就是生活中缺点油盐酱醋什么的,乡邻们之间也能相互调剂。

ㅤㅤ⑥我终于明白,我们缺少的是被现代住房疏远了的人间亲情,我们怀念的是被钢筋水泥阻隔了的邻里友情!

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温暖

①我满怀崇敬之情,去采访两位农村老人。一位是个头不高黑红脸膛的瘦弱老人,一旁是比他还瘦的老伴。他们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地、十四个年头不停歇地织着围巾。这些围巾,不买卖,不送亲朋,不赠好友,而是送给生活在祖国边疆的人们。
ㅤㅤ②2020年秋季,地处喜马拉雅山的玉麦小学新生收到老人千里迢迢寄来的围巾。孩子们围上各色的围巾,身上顿时暖融融的。师生们决定回送老人一份有意义的礼物。9月27日,大家与两位老人视频连线,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玉麦乡标志性山坡上,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师生们向国旗敬礼,也向尊敬的爷爷奶奶敬礼。与师生们同唱国歌时,老人那(  )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ㅤㅤ③地处东海的北礵岛,冬天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2021年春节前,守岛官兵收到老人邮来的色彩缤纷的围巾。戴上围巾的官兵们在脑海中不断勾勒着老人织围巾的情景,胸中荡漾着无限温暖。他们找来精美的鹅卵石,一面画上海鸥、渔船、护渔舰艇、灯塔和哨兵,另一面写上心里话:赠敬爱的爷爷奶奶。一同寄走的还有感谢信:“您的围巾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感。军队是人民的钢铁长城,人民是军队的坚强靠山。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誓死守护祖国海疆。”
ㅤㅤ④地处海拔五千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某边防连,于2022年冬意外收到两个包裹。包裹打开,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让官兵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戴上围巾的巡逻兵小孙对着远方郑重地行着军礼:“我要为人民守好祖国的边关,请老人家放心。”
ㅤㅤ⑤挂在老两口织巾工作间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上,沿着祖国的万里边海防线,贴上了一百一十三颗醒目、耀眼的红色五角星。它们照耀着两位老人用围巾温暖的一个个解放军哨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疆学校。这些年,老两口不辞辛苦、没日没夜地织啊织啊,织出上万条围巾,也收到太多太多边关人的滚烫暖意。有来自祖国各地的锦旗、感谢信、边防官兵的合影和新年贺卡;有来自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和绽放在高原的雪莲;有来自边疆海疆的一块块精心挑选的石头……
ㅤㅤ⑥采访中我们得知,老人名叫赵中福,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市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赵中福从记事起就看着爹娘给解放军做鞋子、打手套、织围巾,八岁起就像父亲一样为地下党组织送信了。赵中福的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孩子,‘____’,不要忘了解放军,不要忘了守卫祖国的官兵!”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逢年过节,赵中福老人的儿孙们从四面八方团聚老人小院之日,就是家中几代人热热闹闹同织围巾之时。
ㅤㅤ⑦如今,八十六岁的老人赵中福、老伴张娥梅,仍在默默地织围巾。他们要抢在寒冷冬季前,把围巾寄到边疆。
ㅤㅤ⑧采访中,两位老人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围巾谁都能织。我们只是做了件普通事,不值得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