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上海市金山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回去,孩子

        ①我11岁的时候,举家前往新瀚布什尔湖的岛上别墅度假,那里是绝佳的钓鱼圣地。我和父亲扛着钓竿,在鲈鱼节开始前的午夜,去过过钓瘾。在我们这儿,只有在鲈鱼节的时候才允许钓鲈鱼。

        ②突然间,有什么东西沉甸甸地拽着我的鱼竿的那头。我慢慢地把钓线拉回来,——一条我们见过的最大的鲈鱼!

        ③父亲擦着了火柴,看着表说:“10点,再过2小时鲈鱼节才开始。你必须把它放掉,孩子!

        ④“爸爸……”我不理解,大声地哭起来。

        ⑤“这里还有别的鱼嘛……”

        ⑥“但是没有它那么大。”我继续哭,和父亲争执起来。

        ⑦月光晶莹,湖面上万籁俱寂,四周再也没有人和船了,似乎还剩一点希望,我不哭了,恳求地看着父亲。

        ⑧父亲沉默着,他已经很明白地表明,这个决定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我只好从鲈鱼的嘴上摘下钓钩,_______(A轻轻地   B迅速地   C慢慢地   D重重地)把它放回寂静的湖水里,忽的一声,鱼就消失在水中了。真恼火,我可能再也无法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鲈鱼了。

        ⑨这是23年前的事了,现在我是纽约市一名小有成就的建筑师。的确,这些年来,我再也没有钓到过23年前那么大的河鲈鱼。那次父亲让我放走的不只是一条鱼。那晚,在父亲的告诫下,我走上了光明磊落的道路,有了这个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处处严于律己。我在建筑设计上从不投机取巧,在同行中颇有口碑,就连亲朋好友把股市内部消息透露给我,胜算有十成的时候,我也会婉言谢绝。诚实是我生活中的信条,也是教育孩子的准则。

        ⑩“放回去,孩子!”当时听起来冷冰冰的话,现在却温暖地留在我的心里。

    (1)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在第⑧段横线上      , 并说明理由。
    A . 轻轻地 B . 迅速地 C . 慢慢地 D . 重重地
    【答案】
    (2)第①段画线句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
    (3)把第③段画线句改为“你把它放掉,孩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
    (4)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1
    【答案】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B . 父亲让我放走鱼是想让我钓到更大的鱼。 C . 父亲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D . 我后来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0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西湖听雨  

                                                                                                                    靳国君
            ①西湖的雨                                   
      ②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外,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在个中境界,回味“    a   ”诗句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幽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③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柔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      b    ”的意境。
      ④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6月,正是“     c     ”的有诗有画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大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⑤待雨过天晴,被大雨洗涤一新的西湖,重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丰姿绰约,宛若刚出浴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人的一切烦恼和杂念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灵魂在明丽柔媚的美中,又和万物一起回到这亮丽的世界中来。

    阅读《绿茵场上的非主流》回答小题:

        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之路。

        ②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他,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因为他的足球思想违背了主流理念,导致他一度被排挤而成为边缘人物。

        ③不得志的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在巴乔的指点下,他迅速成熟,并开始走向辉煌。

        ④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 , 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⑤他就是皮尔洛,国际足坛巨星。在他的商业家族里,他是非主流的;在他的足球王国里,他也是非主流的。他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靠自己,做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⑪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⑫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任务一】杼山寻茶境

    杼山路线的同学游览了杼山风景区后,借助以下材料,对陆羽及《茶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材料一

    杼山,位于湖州城西南30里处,今吴兴区妙西镇(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境内。据“茶圣”陆羽旧记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

    山不高,但有“仙”则名,杼山最精彩的历史当属中唐时期。唐至德元年(756),陆羽流落到吴兴,寄宿于杼山妙喜寺,与著名诗僧皎然结识,从此成为“缁素忘年之交”。此后,陆羽以毕生精力撰写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禅隐于此的释皎然则有《茶诀》问世,并提出“三饮即得道”,成为“茶道”第一人。皎然、陆羽仙逝后均葬于杼山,皎然塔、陆羽墓遥相守望。

    杼山是“茶圣”陆羽人生的转折点和归宿地,已理所当然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圣山”。站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山之上,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文人雅士们悠婉的吟咏,爽朗的谈笑。

    (选自微信公众号《杼山雅集》有删改)

    ◎材料二

    茶缘,一个从容不惊的过客

    白落梅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唐 皎然

    这些年,总会有一个奢侈的念头,就是开间茶馆,或称作茶坊、茶庄。当然,茶馆应该落在江南某个临水的地方。而茶馆的名字,叫云水禅心,或是茶缘过客。云水禅心,这几个字,带着一种大风雅、大寂寞的洁净。似乎皆与有佛性、有慧根的人相关,而红尘俗子,大凡都不忍心去惊扰。茶缘过客,却带着淡淡的烟火,让路过茶馆的人,都想要停下脚步,走进去,喝一壶茶,掸去一身的灰尘。是的,我要的茶馆,不仅是为了自己筑一个优雅的梦,更是为了众生在那里,可以安宁地栖息。

    喝茶,自然会想起陆羽,他是茶业之祖,被世人称为茶仙、茶圣、茶神,著有《茶经》,其间涵盖了太多的茶文化以及壶文化。千百年来,岁月的炉火一直燃烧着,青翠的茶叶在山泉水里绽放着经年的故事。多少旧物换了新人,品茶的心境却始终不曾更改。想起陆羽,亦会想起一位与他不相伯仲的人,一位被称为诗僧、茶僧的佛学高僧,皎然。他的名气显然不及陆羽,但他与陆羽是生死相依的忘年交,正是在他的提携与帮助下,陆羽才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之巨著《茶经》。这世间,有许多无名高人,他们愿意被岁月的青苔遮掩,守着自己的一寸光阴,足矣。

    换一种心情,读皎然的诗,那缕清新的自然之风,从唐朝缓缓拂来,让人心动不已。篱笆小院,三径秋菊,几声犬吠,山深日暮,此中意境,犹如清风明月一般的温朗。像是品尝一壶秋日刚落的茶,唇齿间萦绕着白菊香、茉莉香、桂花香。而浮现在我们脑中的画面是,一位眉目爽朗,风骨清俊的高僧,踏着夕阳行走在山径,于山脚下一间简洁的篱笆院前驻足,叩门无人应答。只有几束未开的菊花,在淡淡的秋风中,低诉摇曳的心事。

    这位高僧就是皎然,唐代诗僧、茶僧,俗姓谢,南朝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十世孙。他访寻之人陆鸿渐,即是陆羽。两人因茶而邂逅、相识。陆羽自小被家人抛弃,被龙盖寺的主持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拾得,带回寺庙收养。陆羽十二岁时,因过不惯寺中日月,逃离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做了优伶。后机缘巧合,结识了杼山妙喜寺主持皎然大师,陆羽才有幸结束了飘摇不定的生活,得以潜心研究茶道。

    皎然比陆羽年长十多岁,游历过庐山、泰山、嵩山、崂山等许多名山,世间风物尽入眼底。他对名山古刹里的僧侣饮茶颇有心得,所谓茶禅一味,茶在寺院里早已成了一种习俗和文化,与僧侣的生活息息相关。纯净的茶汤、清香的茶味,给修佛者洗去尘虑,荡涤心情。一壶香茗,一轮皓月,一剪清风,几卷经书,陪伴他们度过无数寂寞的岁月。而茶,也在他们的杯盏中,有了性灵,有了禅意。皎然将他所悟的茶理、茶道与陆羽交流,使得陆羽的《茶经》在盛世茶文化中,抵达至高之境。饮酒是自欺、自醉,品茶则是自醒、自解。世间之人,多半恋酒,认为一切烦恼之事,可以一碗喝下,却不知醉后愁闷更甚。而饮茶则可清神,几盏淡茶,似玉液琼浆,品后烦恼自消。真正的好茶,来自深山,没有尘埃,只浸染云雾和清露。真正的好壶,却是久埋的尘泥和水调制而成,被时光之火炙烤,再经过岁月的打磨。品茶的人,则是深邃纯净之人,在一杯清澈的水中,禁得起世间的诱惑。任凭世间风烟弥漫,只在一盏茶的柔情里,细数光阴的淡定。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世间总是有太多的繁华,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倘若浮躁或是疲惫了,必定会有一个娴静的茶馆,将你我收留。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心情,喝出来的茶,会有不同的味道。也许我们不懂得陆羽《茶经》里那许多的茶文化,不懂得各式品种的茶所隐藏的玄妙,也不懂得壶中的日月,但在茶馆里只需要品一盏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不为风雅,只为清心。

    转眼又是清秋时节,莲荷褪尽了洁净的霓裳,只余残叶瘦梗铺陈在荷塘。无人的时候,还有几枝秋菊,几树桂子,在阳光下孤芳自赏。如果你打天涯而来,恰好经过一间叫茶缘过客的茶馆,请你记得,那里有一盏茶,属于你。

    (选自白落梅散文集《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文学小组进一步开展“笔触时代·文化探寻”主题阅读探究活动,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③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阖”(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箭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④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娇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⑤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嘛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⑥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⑦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⑧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燥,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⑨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⑩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⑪再见吧,胡同。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