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树兰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一起来吧!去乡野采风,聆听大地的诗歌。

稻田叙事(节选)

周华诚

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

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老曾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他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农村有喜事要操办,上梁、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热闹喜庆:“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日黄道,鲁班上梁——”

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这次,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这个事好啊!”老曾满口答应下来,“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

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

“福也! 福也! 福也——”

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

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

这一天,大家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

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做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开心一下。

稻草人的设计师是城里的赵老师。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唰唰唰”,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

在扎稻草人的稻田现场,很多人聚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定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爱身影。

“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他人都在边上加油鼓动。稻田里终于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

“福也! 福也! 福也——”

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

这座巨大的稻草人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

制作稻草人,不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几十位旧友新知一齐会聚于这片“田野”,空气中飘动着谷物成熟的香气……

又一次,更多的“稻友”们相见了。

(选自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1)、【大地的欢歌】小语根据文章的情节,为本文配了一首小诗,请你帮他补全。

稻田叙事

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

像一个守护者,见证着丰收的盛典

他见证着①

见证着“孩童”在田埂欢乐地游走

见证着设计师勾勒出稻草人的大侠形象

见证着②

大地也来到繁华的城市,见证着

(2)、【众人的劳作】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从用词、修辞、句式等选择任一角度分别进行品析。

①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唰唰唰”,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

②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爱身影。

(3)、【老曾的喝彩】文中多次写到老曾的喝彩,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4)、【我们的沉思】同学们就“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请根据全文及资料链接,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资料链接:2013年回村看望父母时,我发现熟悉的乡村正在消逝。2014年我辞掉城里的工作决定回  家种田,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邀请生活在城里的人走进乡村,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乡村日常。到现在,这件事做了十年了,“在稻田与街巷、乡野与城市之间,创造一种自  由的流动”,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周华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诺千金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心朝下

      老女人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她的目光混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她该是迷路了吧?或者丢了钱包。我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点头说能。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很有名吗?”

      “是的,很有名……你注意到她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吗?这表示那一块钱不是乞讨来的,更不是你施舍的……你注意到以前打把式卖艺那些人吗?他们靠卖艺吃饭,接钱时,和她一样的动作……这是和乞丐有区别的……”

      “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做。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她有精神病,间歇性的。那时她女儿还小,每天拽着她的衣角,在大街上转……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别看那女娃小,机灵呢。懂得也多。她告诉母亲,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就死活不让母亲去乞讨。可是不去乞讨干什么呢?她们养不活自己的。后来她女儿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是一九八几年的事吧?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她们不是本地人,她们流浪至此……”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本来她头天要去看女儿的,可是为了省一块钱……那时一块钱能打个来回……那时采石场常死人……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脑子又受了刺激……她本来就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一块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那么,她是一个诚实的乞丐吧?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5期   作者;周海亮)

阅读陆高峰的《从微博到微信》,然后答题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C】“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所谓祸福 其实取决于你的处理方式

    ①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②荀子在这句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般人的通病。患,原指疾病、毛病,这里泛指人的通病。蔽则是蔽塞之意,这里指认识上的局限。一曲,便是局部,片面。暗,现在是指光线暗淡,也可以引申为不清楚,不明白。这一句话出自《荀子·解蔽》,《荀子》中的这一篇主要告诉我们的是“蔽”,也就是主观武断、片面认识的坏处,以及如何解决这样的局限。这一句经典就是这一篇的第一句话,总起叙述了片面地看待问题而不全面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人的通病。大凡人的通病,就在于局限于片面的认识,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以自然界的景观物事为例,玫瑰虽然带刺却美丽,桂花虽然瘦小却芬芳,兰花虽然处于幽谷看似寂寞却洁净……

    ③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当然也不能只看到优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正面的例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反面的例子。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具体体现。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便以为这是大象全部的样子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然只是一个寓言隐喻,而大多数人虽然并非盲人,却依旧只能看到最显然的一面,而不懂得换一个角度,或者跳出局限去看问题。我们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面对每次的挑战。

    ④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人之患”呢?

    ⑤《荀子·仲尼》曰: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⑥荀子以福祸之事为例,说明处事的不同方法,“福事至”与“祸事至”的解决方法在这一句话中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却蕴含了需要全面、分情况看待问题的哲理。和为妥当,理则是治,对待之意。也就是说,好事到来时应该妥当稳重地对待,坏事到来时应当冷静沉着地处理。

    ⑦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曾经因为争夺边界地区的桑田,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事情的起因其实非常小,小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楚国吴国分别有两个少女在两国边界的区域中采桑叶,就一棵桑树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口角,吴国女子可能更加厉害,欺侮了楚国女子,于是楚国女子的族人们听说后火冒三丈,纠集起来不由分说便到楚国边界争斗,几乎将吴国女子的家人灭了族。这还不够,这件事情又有边境小城传到了两国诸侯王处,吴王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对楚宣战,并一举攻取了楚国的两座城池。

    ⑧这便是吴楚之间因一件小事引发战争的故事,可见不冷静处理祸事,可能会酿成怎样的悲剧!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悲剧的发生竟常有相似的轨迹:琐事起争执,一方或双方咽不下这口气而酿成惨剧。如果两国边界女子的族人看到争斗和冲突能够“静而理”,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冷静谈判,沟通解决,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

    ⑨因此,好事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好而大肆庆祝不顾后果,坏事降临的时候,更不应该只看到它的祸害而惶恐,而应该冷静地去处理它。所谓祸福,实际上取决于人们的处理方法,如若处理得当,祸事可能会消灭于无形之中,甚而会转化为一桩好事;但是,如若盲目行事,处理不当,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转化为祸事了。因此,遇事一定不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否则便可能害人害己,后患无穷。切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稳妥、冷静处理。

(文  陈娅妮   腾讯儒学  2017-10-16 11:04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汉语的魅力从何而来

①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详的话,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

②两句台词,含义相同,韵味却不同。像这样的点睛之笔,在翻译中并不少见。有一首英文诗直译是“我喜欢这个世界上的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太阳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你代表永恒”。在译者的“妙笔生花”下,被意译为“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不仅表达更简练,而且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常用而不觉的汉语韵味,让人深深折服。

③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追求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通顺、优美。比如,电影《魂断蓝桥》的原名,直译过来是《滑铁卢桥》。译为《魂断蓝桥》,不仅凸显了电影主题,烘托了哀伤氛围,更为其增添了文化底蕴。因为“蓝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爱情。在唐代小说《传奇·裴航》里,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蓝桥邂逅,苏轼词句“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又为“蓝桥”赋予了求而不得之感。而这些元素,构成我们理解“蓝桥”的背景知识,成就了这一经典译名。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为何说汉语文化是“高语境”文化。

④汉语博大精深,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说到江南,浮现在眼前的,大概率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长江以南,而是烟雨朦胧、小桥流水;说到塞北,很难不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望月是思乡、折柳是送别、红豆即相思……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为汉语注入了丰富内涵。有人说,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的确,提笔挥墨,一笔一画之间,写就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⑤在发展流变中,汉语的表达效率不断提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短句,省去了一切连接、修饰,全由名词并列而成。高度凝练的表达下,九种景物看似独立存在,实则互相照应、有机相融,构建出一幅萧瑟秋景,游子离家、悲秋之情溢于言表。光是简练还远远不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还追求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音律之美,善用比喻、比拟、用典等修辞手法,让有限的文字言短而意长、辞约而旨丰。将丰富的意涵浓缩于只言片语之中,让汉语整体呈现出诗性之美,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语言之一,可谓得之。

⑥语言的使用场景、人们的表达习惯总是因时而异、因势而新。当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汉语词汇不断迭代更新。比如,“点赞”“二维码”等词语由互联网发展衍生而来,已被收录进《新华词典》;一些传播范围较广的日常用语,如“网红”“脑洞”等也被增补到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乏有人担忧汉语的生态受到影响,然而,语言的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正是在这样的与时俱进中,汉语的实用性得到强化,适用的场景更加广泛,古老的汉语得以始终保持年轻态。

⑦“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绵延不息的汉语,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跨越时间,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实现情感共鸣;让华夏儿女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彼此感同身受。当更多人由衷地感叹汉语的魅力,汉语延续发展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文化认同也就有了更牢固的纽带。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