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仙桥教育组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心朝下

      老女人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她的目光混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她该是迷路了吧?或者丢了钱包。我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点头说能。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很有名吗?”

      “是的,很有名……你注意到她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吗?这表示那一块钱不是乞讨来的,更不是你施舍的……你注意到以前打把式卖艺那些人吗?他们靠卖艺吃饭,接钱时,和她一样的动作……这是和乞丐有区别的……”

      “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做。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她有精神病,间歇性的。那时她女儿还小,每天拽着她的衣角,在大街上转……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别看那女娃小,机灵呢。懂得也多。她告诉母亲,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就死活不让母亲去乞讨。可是不去乞讨干什么呢?她们养不活自己的。后来她女儿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是一九八几年的事吧?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她们不是本地人,她们流浪至此……”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本来她头天要去看女儿的,可是为了省一块钱……那时一块钱能打个来回……那时采石场常死人……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脑子又受了刺激……她本来就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一块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那么,她是一个诚实的乞丐吧?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5期   作者;周海亮)

(1)、请根据文中的描述,写出“我”对老女人态度的变化过程,并说说这个变化过程表现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我”对老女人的态度

第一次见她

“我”很同情老女人,很痛快地给她钱。

第二次遇见她

第三次碰到她

得知她的遭遇后

“我”的性格特点:

(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那位老女人为什么每次只要一块钱,拿钱的手心永远都是朝下?

②文中多次写到那位老女人接钱的动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那么细节描写是小说的血肉,请赏识下面的细节描写。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4)、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举一反三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②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男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要想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呆滞地盯住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
      ③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④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⑤那天语文自习课上,我摊开练习本做题,其实我只做造句和一些想象性的题。我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本:“小脑瓜想什么呢?”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的声音。
     ⑥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⑦“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了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⑧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本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本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我该多丢人哪!于是我连夜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⑨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作业,关切地询问我其他学科的情况,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A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我只配坐最后一排。
      ⑩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很快进步起来。可是由于近视看不清板书,仍给我的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B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⑾一天,白老师在我旁边听数学课,她因没课本而和我一起合看。她看到我把黑板上的“8”写成“3”才知道我的近视。
      ⑿过了一段时间,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声明:“前五名有奖。”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地忙碌起来——就是不获奖也要有进步啊!
      ⒀“第一名,乔小叶!”白老师大声念道。
      ⒁天哪!我是第一名!我愣住了。
      ⒂“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
                                                                                                 (选自《读者珍藏版•我的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①目前,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使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实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 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人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闯入者》:比闯入人心更难的是闯入电影院

【五一影事】4月30日,《何以笙箫默》《赤道》《闯入者》和《念念》四部电影上映。五一黄金档,前两部商业片和后两部文艺片所受际遇大相径庭。特别是《闯入者》,这部带着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再一次思考的片子,虽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影展、开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釜山电影节等一系列佳评,被众多影评人评价为“王小帅至今最好的一部电影”,豆瓣评分7.8.但在五一黄金档却遇上了排片的尴尬。这在业内外引发了影片之外的另一种反思。

【院线数据】下面是万达院线2015年5月3日的排片数据图,五一黄金档排片情况可见一斑。

【八方声音】别忘记院线那么贵的租金、那么高的运营费,是依靠什么电影撑起来的。我们在类似五一这样的黄金档的排片,一定是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话题性的商业片一定是给到最多的排片。不过像《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粉丝类型电影,很多年轻观众属于冲动型消费,过完节热乎劲儿也就过去了。我们在节后会给与《闯入者》《念念》这样的影片更多的排片。——院线经理

电影是文化商品,每一部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审核,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电影除了给观众带来轻松快乐外,还应该给观众带来其他的东西,比如严肃的思考。带来快乐的责任主要由商业片承担,而带来严肃思考的责任则主要落在《闯入者》这些文艺片肩上。当然,商业片和文艺片在内容上的分野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清晰,商业片也可以有很严肃的东西,文艺片同样可以有商业上的考量,只是说它们的侧重点及根本定位不一样。——中国新闻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院线保证每一部电影的每天最低排片量当然非常过分,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优胜劣汰,但院线或许可以保证:在观众还没有和新片见面的情况下,保证新片上映首日的最低排片量,让所有电影至少有个亮相的机会,让观众至少有个选择的机会。——网友 毛毛

如果院线认为即使首日的最低量排片的市场风险也不想承担,那么政府文化部门或许可以考虑,对首日上座情况不佳的新片予以相应的补贴,保证这些电影在最低排片情况下,在经济上达到平均上座率的水平,以弥补市场主体——院线的损失。——共识网

【号脉问诊】把脉艺术电影:《闯入者》为何闯不出好票房?

《闯入者》在国内上映不敌与之同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其“票房缘”真的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妨一起来为电影把把脉。

病症一:王小帅导演并非第一次遭遇这种尴尬局面,从2005年的《青红》、2008年的《左右》到2011年的《我11》,无一不是口碑上佳票房难看。王导演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回忆和人生态度,以唤起部分市场观众的共鸣和感触是很讨巧的艺术创作手法,但有些回忆和经历是必须对应到特殊的人群身上才引得出感触来。比如《青红》、《我11》、《闯入者》三部曲,都提及贵州“老三线”场景和文革相关故事,这些描写对生活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必定会有别样感受,但这群受众基本集中在5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并非当下电影院的撒钱主力军。新生代观众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知之不多,在初步接触这部电影信息时,很难被这种故事设定和预告片勾引出观看的欲望。

病症二:在营销宣传上,《闯入者》较王导之前的作品要好上很多。如邀请李志和尚雯婕演唱宣传主题曲试图借歌推广,与滴滴打车合作送打车券,让主演吕中上《非常静距离》等。不过其宣传传递的很大比例是围绕《闯入者》的“世界电影之旅”,不断引用各方影评,多次转发王小帅关于独立电影和艺术片争取市场空间的言论,冥冥中给青年观众的印象是《闯入者》属于比较“深”(缺乏趣味性)的电影。如若要吸引“有回忆”的中老年人进影院,则或许电视、报纸和地铁公交等硬广上都应该更多费心思才是。再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已经司逐渐空见惯。如《何以笙箫默》,临近上映,在微信朋友圈推出黄晓明表白的肉麻小动画吸引用户互动,正是巧妙借到了精准营销的东风。

病症三:《闯入者》争取更多受众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

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很“极速”了,但观众对艺术电影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艺术院线未成规模之前,文艺片争取更多受众也不应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推拿》在首周票房失利后,导演娄烨改用单条院线放映方案,以保证较长时间的放映档期,这种长线二轮放映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另外,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也是受众接触电影的重要渠道,如今未来互联网多屏终端的传播功效日益明显。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就传导演王晶与爱奇艺合作的六部新片将采取“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卧虎藏龙2》和《无境之兽》也将在Netflix网站和院线实现同步上映。

实用文体阅读

文化综艺需要因势利导

陈光宇

    ①最近一段时间,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为什么《朗读者》会火?笔者认为,《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节目适应了当前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②可以说,《朗读者》《见字如面》《非凡匠心》《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工业流水线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IP模式下文化“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对文化“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是对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归。

    ③当前大众的这种文化消费心理,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费的审美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社会文化心理总体趋势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文化思潮日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扑面而来,带来众多选项的同时,也对人的文化思想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而回归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从个人层面来说,这与观众的文化情感需求也有关系。不难想象,观众在各类真人秀、选秀、网络综艺等娱乐节目的狂轰滥炸之下,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浮躁和喧嚣,在这种情形下,一档回归初心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可谓雪中送炭、正逢其时。

    ④艺术存在“通感”之说,文化亦如此。对观众来说,《朗读者》不仅仅是一段“朗读”,更多的是对“遇见”“陪伴”“选择”等人生主题的感触和共鸣。中国是一个具有“文以载道”和“寓情于景”传统的国家,我们的诗、书、画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文化载体传达给观众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这不同于浅层次的娱乐享受或者单纯的视听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是把节目作为作品来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长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⑤《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可谓“因势利导”,“势”即当前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趋势,“导”即引导,这也正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90后、00后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说文化自觉,不如说是文化认同。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也淡化了文化的传统与特质。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适应社会文化心态的同时,对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可贵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⑥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前虽然生逢其时,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方向对了,节目质量就是关键,同时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⑦董卿说自己21年主持生涯仿佛回到了起点,做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于观众而言,对纯真情感的文化追求又何尝不是回归初心呢?

现代文阅读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在小小的蛋糕店里。
    ②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 一个打算   挖掉重栽, 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道:“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

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 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 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那位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可我什么也没  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 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 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 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 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 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Y, 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 除,男孩开口, 一个宇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 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 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⑬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 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