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捅马蜂窝 冯骥才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从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

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移至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院里,摆手召唤我去,我大着胆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知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被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锋,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⑪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⑫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⑬ “那它干吗还要蜇我呢,这样它不就完了吗?”

⑭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⑮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⑯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⑰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却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⑱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

⑲空空又是一年。

⑳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㉑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得知如何捅马蜂窝(1)看到死去的马蜂等来筑巢的马蜂
好奇、渴望(2)(3)舒心
(2)、作者的语言极具画面感,请品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我”对马蜂的认识都被巧妙地记录在称呼的变化中。仿照示例,谈谈你对第15段中“小虫”这一称呼的理解。

示例.“冒失鬼”是“我”从爷爷处听来的对马蜂的称呼,略显俏皮亲昵,体现了孩童的天真与无知。

(4)、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的第一课,是人格深化的阶梯。请你说说文中这个事件带给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红绿灯下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④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前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⑤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⑥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⑦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⑧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作者迟子建,当代女作家)

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旧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
③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更是如获至宝了。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④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组织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这些文字不仅说到了宣纸,也足可说明宣纸的产地。唐代一位名叫张彦远的人在乾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了,并且还记录专为宣纸加工的艺人。无论如何,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了。后来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⑤《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⑥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西谛先生(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⑦那“纸寿千年”的高明概括,是1980年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后来又一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又在1985年题下“纸墨千秋”四个字。这“千年”与“千秋”,是对宣纸的生命极其深刻的心领神会,同时,也凝结着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对宣纸,亦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命感情啊。

阅读《你为什么拿这一个》,完成下列各题。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①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②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只需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⑤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⑥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⑦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⑧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黄=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⑨“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⑩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⑪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⑫“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⑬“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⑭“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⑮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⑯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⑰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⑱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原题为“夜深花睡”。选自十月文艺出版社《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

阅读所给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座庙,庙里有一株古榕树。

    一天清晨,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扫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和尚满腹疑惑地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知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掩埋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我怎么没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阅读

    穿过时间的老树

王福雁

    ①时间像是有重量,一点点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变得沉稳了;一点点加在这棵杏树身上,它变得老枝弯曲,横斜有致。

    ②堂哥6岁那年,把一棵细小的杏树苗栽在院子南墙下。一年年,树苗长大,开花,结果,今年这棵杏树已经55岁了。

    ③那时,爷爷奶奶、大伯二伯和我们同住在这个大院子里,光我们这一代年龄相仿的孩子就有十几个,整天热热闹闹一起玩着长大。

    ④我读初中时,它正值青春,风华正茂。近6米高的树干,枝杈旁出,树冠丰满。每年春气刚动,暖风初起,树枝上就冒出深红的花蕾,不久花蕾就绽出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满院子飘着甜丝丝的香气。到了初夏,树干挺拔起来,每一片树叶都精神得发亮,从花落果出到青杏的小脸儿涂上红色,用不了多长时间。红红的杏子继而缀在它年轻的枝杈上。杏子见阳光的一面红红的,另一面黄黄的,咬上一口,酸酸甜甜。虽然还不到最成熟的时候,但这时却最美。

    ⑤小时候,这棵树是我们的乐园。满树甜杏是我们的最爱。杏还没熟好,我们已迫不及待,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就摘一小兜,躲到一处几个人分享。一天晚上,父母不在家,伯伯家的兄弟姐妹聚到我家,我们压制着兴奋的心情等着其他几间房里的长辈休息。一间间屋里的灯终于关了,我们几个蹑手蹑脚来到树下,几个爬树,几个在树下指挥。树上的把衣襟撩起,不一会儿就摘了几大兜,跑回屋里,哗啦啦倒在炕上,鲜艳的滚动的杏子碰撞着我们雀跃的心,我们边吃边兴奋地说着刚才的各种紧张和慌乱。

    ⑥杏树不只给我们捧出果实。平时,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它是我们说话的地方。大人忙于生活,很难注意到我们的心情,有事就和同伴说。靠着树枝,似乎有一份依靠。有时,兄弟姐妹打架,一个在前面跑,另一个在后面追,非要把对方追到树上为止。有时追到树上还不罢休,双方还要在树枝间腾挪几番。

    ⑦对我们来说,这棵树是伙伴。我们在树下奔跑,树上追逐,打打闹闹,就这样和它一起成长,度过了我们的少年时光。

⑧花落花开间,我们长大了。大伯、二伯相继搬出院子,在别处盖了新房,只有爷爷奶奶和我们家还住在这里。院子比原来小了,而我们也从这个院子走向更大的世界,读书、工作,走到天南地北,落地生根。兄弟们顶门立户,开始全新的生活;姐妹们远远近近,结婚成家。院子不像原来那么热闹了,而这棵树,一直在院子里守望着。

    ⑨几十年,院子的面貌变了又变,房子从土坯房到砖石房到现在改造后的新房,地面从黄土地到现在的水泥地和石板路,院里从到处堆放的农家杂物到现在每到夏秋欣欣向荣的瓜果和花草。这棵树在南墙下,静静地撑出一片风景,给院子增光添彩。

    ⑩上次回家,堂哥的女儿领着2岁多的孩子回娘家,我们在杏树下闲聊。我抱起小孩,他的小手正好能摸到低处的树枝,粉白的小手触碰着粗糙的枝桠。那时,杏刚吃过,只有高处还零星挂着几颗。我想办法摘下几个放到孩子手里,他感觉新奇有趣,一点儿也不急于放到嘴里。我想,这些甜杏在他眼中,与我们那时完全不同——在我们眼里,它是最重要的美味,而对他们来说,可能排不上号了吧。

⑪新一代是这棵树见过的第五代人,他们的生活与这棵树联系微弱。他们不会在树上树下嬉戏,因为他们有那么多更好玩的游戏;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盼望它结果,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零食。

    ⑫当年,当堂哥在清贫中怀着热望栽下这棵杏树时,怎么能想象几十年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老杏树不是孩子们的念想了,如今,它成为装扮新生活的风景。

    ⑬时光雕刻着我们,雕刻着这棵树,它被雕刻得老枝交错,横斜有致。现在,它依然每年如期开花结果。老树新花无丑枝,那花那果依然是那时模样。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