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第一道防线

孙利波

①这是边防连最高的哨所。连队营房背靠着一座高山,山坡上有一幅用白色石块勾勒出的巨型中国地图,地图的轮廓里是红色石块码起来的6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哨所便位于这座山的顶端。

②通往哨所的路,是一条由20多个“之”字弯组成的简易砂石路。勇士车沿着仅容一车通过的小路缓缓攀升,转眼便到了第一个弯,爬升得越高,弯与弯的间隔就越紧凑。

③山的坡度目测到了70度,车子几乎是在小心翼翼地前行,有几次似要拐出路缘,坐在车内的我也是小心翼翼,呼吸变得紧张,唯恐任何一个微小举动破坏了车的平衡。目光伸向车窗外,梭形的河谷像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袒露着原始皮肤的群山间。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阳光折射过来,刺得眼睛眩晕,我只好收回了视线,专注于眼前的路。哨所就在路的尽头。

④下车后,我先是被两块石头吸引了目光:一块石头上用红色油漆绘着中国地图,地图下方写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另一块石头的上半部分,绘着蓝天、白云、一轮红日和一座高耸的山峰——山峰便是脚下之山,红日旁以“5”开头的4位数字是山的海拔高度;石头的下半部分用红漆写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人不由想起那位同在高原边关驻守的年轻士兵。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石阶平缓,铺往山顶,哨所就在那里。

⑤天上没有云,哨所耸立在蓝色的天幕下,即使是仰视的角度,也很难用“伟岸”之类的词来形容它。若以建筑类比,建于方寸之地的它是简陋甚至是寒酸的,但在此时此地,它就是一个堡垒、一座卫城。前方没有界碑的国境线就是它扎下的藩篱,朴实无华的外表其实是它最强韧的盔甲。虽然历经地动山摇、狂风骤雪,而它总是风骨巍然。站在主权的角度,一片西陲高原的荒芜之地与繁华都市的天价地块并无二致。

⑥我顶着能把人吹倒的风,拾级而上。走进哨所,我与两位战士互相敬礼问候。他们的身体裹在厚厚的羊皮大衣里,戴着棉帽和防寒面罩,只有眼睛露在外面。在与他们目光交汇的一瞬间,我便知道,他们与万里边防线上的无数个哨兵一样,年轻且神经紧绷。所不同的是,在高原风霜的摩挲下,他们眼眶周围的肤色是超越年龄的深褐色。

⑦攀谈得知,这两位守卫在山巅的士兵,竟然都来自海滨城市。下士刘永生,大连人,待过多个城市,几年前受一则边防新闻的影响,参军来到了高原。列兵樊睿,青岛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他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是自己的座右铭。站在哨所向远方眺望,周围的地形、地物尽收眼底,两位战士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着情况,哪些点位需重点关注,哪个方向容易发生边情,俨然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边防”。

⑧从零海拔的家乡来到“世界屋脊”,两个吃海鲜的胃也习惯了吃牛羊肉。在他们的描述中,高原一年四季只有黄和绿两种颜色:春夏时节,河谷的绿色会持续三四个月,其余时间是漫长的黄。他们渐渐爱上了高原的一切:在山巅最早见到的日出和最晚送走的夕阳,野狼常常在夜间来到哨所旁的垃圾桶里找东西,岩羊的攀爬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腹部泛白的野驴有些呆萌,而雪豹则最可能在春天造访,发出的声音似婴儿在啼哭……

⑨谈起戍边生活的感悟时,刘永生说:“我幸运地站在这里,为祖国守边防,这辈子也不会后悔。”樊睿说了很多,但我记住了一句话:“我很骄傲,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⑩“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猝不及防地,我被战士的话震撼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灼热和滚烫自心底涌出:在年轻战士眼里,高原的奉献不止于吃苦,而是更漫长的坚守,乃至献身。他们的前方是对手,是战场;他们的身后是亲人,是家国。在这孤寂的哨所里,青春的誓言可以轻易刻在石头上,但践行却需要强大的决心、深沉的爱和从不畏惧的勇气。

⑪风劲吹起来,我看向哨所外,蓝得纯粹的天空正像蔚蓝大海倒悬,周遭的荒寒和苍莽似乎也并不遥远。这里就是青岛和大连,就是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就是我们每个人心心念念的故乡。我与两位战士拥抱、合影。他们戴着防寒面罩,我无法一睹他们的面容,只能看见面罩的口鼻处有层薄薄的冰霜,看见黑红皮肤上的双眸透射着坚毅。

⑫我深信那目光能射出子弹,因为他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单地说明了哨兵们的生活环境,点明边防连最高哨所的位置,引出后续的记叙。 B、作者强调两位哨兵眼眶周围“深褐色”的皮肤,是为了向读者细致地还原他们的外貌特征。 C、两位哨兵都来自中国的海滨城市,但常年的边防生活让他们逐渐习惯并爱上了高原的一切。 D、文章为一篇叙事散文,语言质朴自然,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表达了内心的感动。
(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

(3)、本文中的两位哨兵都具有哪些品质?请你简要分析。
(4)、文章以“第一道防线”为题,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水”?“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船叫什么名字?几吨的船?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⑪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⑫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我会亲吻他的额头,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⑬“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将之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徵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责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如果植物有意识,它在想什么?

    ①一株玫瑰,一片苔藓,一棵白杨,它们在想什么?植物钉在地里,除了随着日月盈亏生长、凋谢,它们还能做什么?

    ②一些新型的植物学家发现,植物一生扎根在一处,在长期演化中发展出一套惊人的智能行为,以迎击自然界的无常和危险。英国植物学家安东尼·特鲁瓦斯说,“每株植物持续地感知环境,处理各种信息,利用自己的记忆做出最佳决定,提高生存率。”

    ③植物与环境持续互动,但在危险来临时不能卷包袱走人,因此为了生存,必须在每一刻、每个季节最大化地利用环境。植物也做许多决定,因为它们必须如此!

    ④应该研究植物的哪个部位来观察这一机制呢?乔治·巴塞尔通过研究一粒种子的决策,优雅地绕开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所有细胞此时集中在同一个实体内,也因为种子只需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发芽,或不发芽。

    ⑤种子和它的母株一样,能敏锐地感知环境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湿度、营养等)。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种子须避免仓促决定。(1)如寒冬中有几天异常回暖,让它以为春天到来,它就可能沉不住气,开始萌芽!而随后到来的寒流会冻结它春天般的热情。这时它就只能“望根兴叹”了———更确切地说只是个胚根!

    ⑥不能着急,而要决定应该做或不做什么———植物有这个能力。乔治·巴塞尔在植物实验室的大明星拟南芥种子里观测到这一情况。这种子可不是新手:在探头向外之前,它谨慎地处理外界信息,把幼根转来转去好几次。“胚根顶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决策中心,不断权衡着有利和不利方面。它和人类大脑一些非常简单的认知系统具有相同的空间组织。”这位研究人员介绍道。种子才不傻,它会在一连串温暖天气的预兆中酝酿自己的选择。

    ⑦面对环境威胁或屡次出现的侵犯者,植物也完全有理由拥有记忆。记住水开始变得稀少能让玉米更好地防御干旱;记住风和被连根拔起的风险使白杨树更牢固地扎根在土壤中,生长树枝时更加谨慎。而这只是几个已被证明的例子。

    ⑧还记得巴甫洛夫实验吗?实验中的狗能在重复中学会把铃声和奖赏联系起来,而现在科学家发现,豌豆似乎也能实现这种“联想学习”!

    ⑨澳大利亚植物行为专家莫妮卡·加戈里亚诺衡量了豌豆幼苗根据一个看似中立的征象———风———预测光照的能力。(2)每当风吹向植物一侧时,光就会照到同一侧。结果和狗一样,胚芽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会了把风吹和光照联系在一起。从统计数据看,这一学习的效果不如狗:略高于60%的豌豆苗吸取了经验,狗则超过90%。加戈里亚诺解释:“植物在选择跟随风向时,比狗更违背自己的天性。它们做了风险极大的决定,在能量方面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

    ⑩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植物能进行所谓的“初级”学习。有些是通过习惯,含羞草就是一例,它的叶片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合拢。含羞草能学会不再害怕最终无害的反复摇动。有些是通过致敏,如多种植物能学会在病原体第二次来袭时更快速地自卫。

    ⑪巴甫洛夫式的学习使豌豆把两种独立的刺激相联系,是更加高级的认知能力。在多变环境中,运用补充信息来更好地定位资源,尤其是光照,将大大增加生存机会。像捕食者学习更好地利用不同预示性的信息跟踪猎物一样,自然选择下的植物也发展了相同的学习能力。

    ⑫植物有记忆、会学习、能决策,与我们共同拥有基本的认知功能,不久的未来,我们与植物世界的关系将被重铸,开启新同盟。

(引自2019年《新发现》,有删减)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汽车自诞生伊始,就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了人类改变自然、改变社会的步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但汽车的产生对人类的影响是多元的。比如,传统燃油汽车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种种问题:制造汽车时需要(消费/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除了使用钢铁外,现代的汽车还需要使用能耗很高的铝材和难以回收的塑料,汽车行驶时需要大量石油来驱动内燃机;在各类事故中,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导致人类死伤数最多;大量的汽车造成交通拥挤,车辆的停放也日益压缩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由汽车带来的噪声污染和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在汽车行业变革汹涌来袭之时,汽车制造大国相继出台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出台了高额补贴的优惠政策。

(材料二)

目前我国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动力由电机输出,同时电力来源于充电。它技术简单成熟,充完电就可以行驶,目前续航里程已超300公里。其保养费用低,行驶时没有排放。缺点是充电桩少,充电不便。

混合动力汽车则同时用发动机和电机这两个能量转换器以及两套能量储存系统来驱动车辆。它续航里程长,还可以随时加油,且油耗低。但两套系统也使其价格和维护保养费用偏高。

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运行过程中排出物是水,且可通过加注燃料来保证续航。但目前氢燃料存储和运输成本过高,能加注氢燃料的点太少,限制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材料三)

2017年美法中三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表

销售国

销售数量(万辆)

销售增长

国内市场份额占比

美国

20

26%

1.2%

法国

3.6

26%

1.7%

中国

55.6

69%

2.1%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7年,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还是国内市场份额占比,美法两国均与我国存在显著(差距/差别)。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道风景。

与之相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也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动力电池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高于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车主关注的充电桩建设问题也正在逐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私人专用充电桩达24万个。以北京为例,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约10.7万辆,充电设施安装比例接近80%。公共充电桩建设也在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万个,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城际高速快充站建设提速,建成充电站1400多个,涉及19个省市区,服务3.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菜市场不仅有瓦钵

①为买一只瓦钵,特意往数里外的农贸菜市场。密集的铺面、摊位,以“人”字形水泥路边为起点,向外往深延伸散开。

②“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音响虽劣,可这男声居然保有几分邓丽君的韵味,催快了我的脚步。

③歌声发自“人”字路口。一个中等身材的壮年男,左手握麦克风,右手自肩而下,仅悬一截手掌长的胳膊。 , 残疾人卖唱。

④独臂歌者前,一个大娃连抱带扛的,跌跌撞撞,要将小娃安置于十来步外的小板凳上 ------- 独臂男还生了二胎?

⑤等肥嘟嘟摇晃晃的小娃一坐稳,大娃轻灵一转身,头上的马尾巴带劲儿一甩,大步流星退回男人身边-----她的头刚够男人膝盖。再一转身,这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一对儿,双双面朝小娃。

⑥小娃伸手求抱抱,颤悠悠要起身。单手握话筒的男人,眯眼扬眉,手舞足蹈,一副急于讨好逗乐小娃的神情体态,嘴形更夸张,音色更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其旁身下的大娃,马尾巴简直飞上了天,表情更不用说,两只长长的手,起劲儿打节拍——咦,她两只胳膊怎么那么长,都有她上身的两倍长!再看她极力张扬的笑颜,这不是一张成年人的脸吗?啊,“大娃”是侏儒,该是独臂男的女人吧!

这一发现着实把我惊到。于是眼睛穿梭般上下打量:落差实在太大的两张成人脸,却有惊人相似的表情:慈爱、甜蜜、夸张而不失自然、真诚。

⑧这不就是小两口居家闲唱卡拉OK,自我消遣,顺带逗逗可爱的小娃娃?可他们面前置放音响的推车一头,分明配有乞讨箱。箱内小额纸币蓬松一小堆。

⑨歌声虽响虽甜蜜,可匆匆而过的人们,偶有木脸上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讶异,却几乎无一改变脚下的节奏。

⑩愣在路中央的我,很为自己的大惊小怪不好意思,赶忙抬脚迈步,却频频回首,讶异于这对成年人的身形落差,讶异于“大娃”竟生得了胖娃娃,讶异于残疾者一脸的无疾……却更多的是怜悯:可怜的一家人, 俩家长怎么就残疾了呢?

⑪差点忘记拐弯之际,猛然想起应该给他们一点钱。可早已没有随身带零钱的习惯。他们应该会用微信收款吧?便转身迎向他们。

⑫果然,箱面贴有微信支付二维码。怕人笑我假慈悲,做贼似的,匆匆确认了支付,内心里,却也升起一股莫名微妙的崇高感和优越感。

⑬环顾四周,还好,没人在意我。再偷眼看向那上下两张脸:温暖、慈爱、甜蜜的四只柔眼,从俯视的小娃脸上,急忙而不舍地上移平视到我;暂停歌唱的两张甜嘴,伴着哈腰低眉,平和而真诚地齐道:“谢谢!感谢您!”

⑭为何他们的声音中眼波里,没有悲苦,没有怨尤,没有自卑自贱,只有平和淡定,甚至幸福甜蜜?他们在演戏吗?当然,卖唱也是表演,可这演技实在一流,简直就是假戏真做啊!

这一发现与思维,再次把我自己惊到。撇开他们致残的原因不谈,此情此景,谁在平安里妄念纷飞嘴角下垂,谁在苦难中安之若素眼里含笑?谁有残疾,谁又健全?谁是施者,谁是受者?

⑯日杂地摊到。挑一只瓦钵吧,煲一钵鱼香茄子,撒一把姜末葱花,我已闻到了家常菜的味儿……

(选自2020年10月14日《中山日报》作者  陈小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