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盐城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姑娘,请与我同行

毕淑敏

    ①那天,说好晚上9点钟到广播电台,直播一个呼唤真情的节目。

②都怪我临走时又刷了刷碗,出门比预定时间晚了5分钟。大城市里似乎活动着一条诡谲的规律,假如你晚了半步,就像跌入了黑暗的潜流,步步晚下去,所有的事物都开始和你作对。顾不得往日的矜持,我跳到马路中央拦车,可惜每一辆迎面驶来的出租车汽车,窗玻璃上都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任凭我将手臂摇得像风雨中的旗杆,车群还是拐着弯呼啸而过。我想也许我站的地方不理想,就向路口逼近,最后简直戳到红绿灯底下。

    ③现在,是最后的时限了。假如我再搭不上车,直播室里将留下一幅焦灼的空白。我无法设想那边即将到来的慌乱情景,只是疯狂地向每一辆的士招手。

    ④突然,一辆红色的夏利出租车从天而降,稳稳地停在了我的身旁。司机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敞着一口白牙微笑着问我:您到哪里去?我伸手拉开车门,上了车报出地名。猛然一个尖锐的女声撕破我们的耳鼓:“你怎么问她不问我?是我先看到你的,是我先挥手的。这是我拦的车,该我上的……”

    ⑤我们都愣了。看着这从一旁杀出的女孩。她穿着一身银粉色的连衣裙,夜风吹起裙裾,像套着一柄漂亮而精巧的阳伞。略一思索,就明白了眼前的事态。女孩刚来到人行道上挥手拦车,车就停了。她以为这是她的功劳。

    ⑥来不及同她做太多的解释,甚至不想分辨究竟是谁先举手。我只是想,既然我们在同一方向拦车,大目标就是一致的。于是问她:“小姐,您到哪里?”她不屑于理我,对着司机报出了她的目的地。司机轻松地说:“我正不知道怎么回答您呢,这下好了,你俩顺路,您先到,那位女士后到。谁也不耽误……”

    ⑦我敞着车门对她说:“小姐,谁拦的车已经无所谓了,要紧的是我们赶快上路。对不起,我确有急事,来不及再拦别的车了。既然我的路远,车费就由我来付,小姐,快上车吧,请与我同行。”美丽的小姐掏出高雅的钱夹,也是娇艳的粉红色,对司机说:“钱,我有的是。我从没习惯同别人坐同一辆出租。你请她下去,我多付你钱。”

    ⑧我突然感到异乎寻常的寒冷,在这春意荡漾的夜晚。

    ⑨那一瞬,我漠然向隅缄口无言。要是司机撵我下车,我只有乖乖地下去。就是过后义愤填膺地举报车号,司机也完全可以不认账,说他是先看到粉红色小姐后看到的我,这便是死无对证的事。况且按照我待人处物息事宁人的习惯,也绝不会打上门去告谁。在那个片段,甚至连广播电台的直播都茫然地离我而去。在人与人之间如此隔膜的今日,温情的呼吁是多么苍白微弱。

⑩我抱着肘,怕冷似地等待着。等待一个陌生人的裁决。司机对小姐说:“我当然愿意多挣点钱啦。你忙吗?”小姐嫣然一笑说:“我不忙。就是晚饭后溜溜弯。”她很自信地看着司机,对自己的魅力毫不怀疑。我已经做好了下车的准备,听见司机对小姐说:“既然您不忙,我就先送这位女士了。您再打别的车好吗?”说着,他发动了引擎,夏利车像一颗红色保龄球,沿着笔直的长安街驶去。女孩粉红色的身影,像一瓣飘落的樱花,渐渐淡薄。

    ⑪到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离预定的直播时间还有5分钟。我急急把一张整币递给他,甩了车门就往楼里跑,那一道演播间的手续颇为费时。司机在后面喊:“还没找您钱呢!”我头也不回地说:“不用找了。别在意,那不是奖你的。是没时间了。如果你不忙,待会儿请打开收音机,会听到我在节目里说起你……”

    ⑫我不知道司机是不是听到了我的话,更不知道那朵粉红色的樱花,在坐着另一辆出租汽车兜风的时候,听到了我的呼唤没有。

    ⑬我在说——女孩,请与我同行。

(选自《美丽是心底的明媚》,有改动)

(1)、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全文,你觉得司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联系具体语境,按要求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我突然感到异乎寻常的寒冷,在这春意荡漾的夜晚。

文中“我”为何会在“这春意荡漾的夜晚”突然感到“异乎寻常的寒冷”?

②他发动了引擎,夏利像一颗红色保龄球,沿着笔直的长安街驶去。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文章结尾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一一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一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猫

金梦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空气中悬浮的每一个分子都带着凛冽的刀刃。

    冬天来了,天也就黑得更早了。

    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了。因为我住的地方是那种老式的小区,六层楼,没电梯,路灯时好时坏,不大的空地上紧凑地摆放着老年健身器材。从大门口到我住的楼栋,需要经过一条细长的小路。蜿蜒的小路两旁种满了参天大树,树影在漆黑的夜色里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张牙舞爪。

    因此,冬天来临之后,在我眼里,我下班回家的路就变得十分凶险。

    因为,我怕黑。

    不知道是小区的物业大妈没有收齐上个季度的管理费,还是小区的用电压力太大,就在冬至的那天,我手里提着速冻水饺从公交车上下来走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停下了脚步——这条可怕的小路,居然没有路灯。

    我站在那里迟疑了很久,想要等等看,看会不会有人正好经过这条小路,这样我好能搭个顺路。可十分钟过去了,我依然孤身一人傻傻地站在那里。寒风不停地往我的袖口里灌,终于我鼓足了勇气,使劲儿跺了几下脚,然后掏出了手机,打开光源。

    刚刚迈出步子,我就后悔了。

    手机光源很微弱,我只要一移动,周围树的影子便也会跟着动起来。这种效果和在电影院看3D的恐怖片一模一样。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微弱的声音吸引了我紧绷的神经。

    “喵。”

    我抬头看过去,是一只丰满的白猫,慵懒地卧在一旁低矮的围墙上,不注意的话,还以为是一团侥幸逃过阳光的积雪。

    “嗨。”我颤抖着声音叫它。

    它似乎看穿了我的恐惧,无奈地站起,拱了拱身体,然后跳下围墙,走在我的前面。

    我急忙跟上去。

    就这样,它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我看着它摇摆的胖尾巴,就再也注意不到两旁的树木了。它一言不发地走着,一直到这条路的尽头。在它无声的陪伴下,我也顺利地回到了家。

    我吃着热乎乎的水饺,心里充满感激。

    第二天,我拿了一些馒头和香肠放在包里。晚上下班之后,果然看到了那只白猫卧在墙头等我。看到我过来,它轻轻叫了一声,便又开始了陪伴我走夜路的旅程。

    漆黑的小路上,一只白色的猫,一个紧张的我。我俩都一言不发,默契地享受这片刻充满信任的陪伴。

    到楼栋之后,我拿出准备好的食物,递给了它。它低头闻了闻,便开始大口吃了起来。

    我想,这应该是我唯一能够报答它的方式了吧。

    就这样,这只白猫几乎陪伴了我一整个没有路灯的冬天。

    直到有一天,它不见了。而那天,路灯也居然被修好了。

    我很失落,但还是把食物放在楼栋的角落里,希望它能够回来把它吃掉。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食物在第二天会减少,那这么说,它一定还在这附近,这位无言沉默的朋友。

    我很感激它,让我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获得了如此温馨的陪伴。想到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流浪猫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并且还能抽出精力来帮助我度过可怕的黑暗,我遇到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麻烦又算得上什么呢。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感到不顺心的时候,我脑海里都会出现那个圆滚滚的白猫和它那摇摆的胖尾巴。

    冬去春来,可怕的黑夜也终于变得温柔起来。

    下班路上,我一边玩手机一边哼着小曲儿,刚刚走到那只猫曾经卧过的地方,就听到了一声我久违了的招呼。

    我抬头,果然是它。

    但是,它没那么胖了,肚子也不圆了。我正感到奇怪,就在下一秒,我便知道了原因。

    我深吸一口气,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微笑,迎接了这一家孕育在寒冬里的坚强生命。这一瞬间我相信,今后哪怕再黑的夜晚,我也会有勇气去面对。

(选自2016年第1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没人再看的书。

②小时候,我住在姥爷家里。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为了我的乐园。姥爷总会从书柜里____(A.捧 B.取)出一个小纸箱,那里而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③《杨家将》《封神榜》……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两个小时才讲完。我不厌其烦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

④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小人书也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

⑤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杨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地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直至在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完成各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 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 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 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 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长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