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语文招生训练卷专题训练卷(五)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一一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一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遥见草色: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3)、第⑫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在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井的春天

麦子

    春天到了,四处一派盎然,一派生机,但这一切对于一口荒废的古井来说却毫无意义。

    “伙计,春天到了。”一位流浪汉高兴地对古井嚷道。在刚刚过去的整个寒冬里,他就住在古井旁的那栋快要坍塌的小石屋里。

    “是啊,春天来了,可是我的冬天却依然存在。”古井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是它的叹息。

    “你不是已经解冻了吗?覆盖你的冰雪不是已经融化了吗?难道你不能嗅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听见鸟儿的歌唱吗?”流浪汉不明白古井在说什么。

    “你说得没错,可是我的。却仍停留在冬天。”古井又在水面上画了一圈涟漪。那涟漪继而一圈一圈地不断荡漾开去。

    这次,流浪汉听懂了古井的话。

    “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年迈的流浪汉问。

    “不,我想你无法帮助我。”

    流浪汉离开了古井,春天来了,他可不想再待在那栋快要坍塌的小屋里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古井始终生活在冬天里。它的心日渐苍老,它的身体里淤泥递增,井水滞流。可就在那些荆棘快要遮蔽整口古井时,却来了一位年轻人,。

    “你好,古井。”凶猛的荆棘划破了年轻人的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全力站在古井的面前。

    “你好。”

    “我是一位旅行者。途中,我遇到了一位老者。在我遇见他时,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不过,他听说我要走这条路时,却让我为你捎来这个。”年轻人摊开掌心,那里有一粒红色的种子。

    “那位大发善。的人是谁?为什么要给我带来它?”

    “他说自己曾经在你的身边度过了整个冬天。”年轻人说,“他还说,也许有了它,你的春天就会来。”

    “哦,我知道他是谁了。”除了那位年迈的流浪汉,古井记不起还有谁曾停留在它的身边,和它聊起过春天。

    年轻人将那粒种子放进了古井。

    “好吧,也许它真能让我寻到春天。”古井让那粒种子停留在了自己长满青苔的井壁上。

    种子长得很慢很慢,经过三个严冬和三个春天,才冒出了一点点红色的小芽。但是,一旦开始生长,它便噌噌噌地不可遏制地向上,向上。一开始,古井很不适应种子的飞速生长。不过,还好,它知道该如何让小苗紧紧地抓牢自己,也知道该怎样引导小苗的根努力向下汲取自己体内的营养。有时,它也担心那株幼苗一不小。就掉入水中,或是被呼啦啦钻进井里的风刮跑。但不知为什么,虽然如此地紧张,它的心里却满怀淡淡的欢喜。还好,还好,一切都顺利。

    小树很快冒出了井沿,高过了荆棘。它的根、它的茎往古井的深处不停蔓延。它感受到古井将它紧紧地拥抱在怀,感受到古井在不停地冒出一串又一串欢快的气泡。

    “亲爱的井,我觉得在你的怀里好暖和。”小树对古井说。

    “是的,我也觉得好暖和。”古井说。

    在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野草们惊诧的目光中,在那栋已经坍塌的石屋的静默中,小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它全身绯红,像燃烧的火焰,像高擎着的巨大火炬,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能望见,方圆几百里的鸟儿都能看见。人们手挽着手来到古井边,成群的鸟儿纷纷结伴飞了过来。

    “好绚烂的树啊!”诗人们赞叹。

    “好奇特的树啊!”鸟儿们歌唱。

    一股又一股的暖流从树干、树叶、树茎哗啦啦地涌向了古井。好温暖好温暖,古井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温暖过。难道这就是春天?

    “田野的尽头有一只小鹿在奔跑,山坡的尽头有一只兔子在跳舞,小河里有一条金色的鱼正在寻找它的伴侣……”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红树总会微微低下头,轻轻对古井说着话。

    “是吗?那现在一定是春天了。”古井说,然后它为红树哼唱起一首从前的从前听来的歌谣。在哼唱中,它们彼此都看见了翠绿的草、鲜红的花,还有一幅又一幅绚丽无比的春天的画。

(有删改)

阅读《土地的誓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一位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③只要有一点儿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木箱里,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几乎还是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的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儿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做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儿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⑪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两年光,一壶老酒

包利民

①太阳已滚落到村西头的树林里,燕子们纷纷飞回檐下的巢中,麻雀们并排站在电线上披着一身夕阳叽喳地叫。这个时候,饭桌已在炕上摆好,爷爷盘腿端坐,面前烫着一壶酒。②酒壶不大,锡制的,装满了也就二两多酒。而酒盅更小,爷爷却不舍得一口饮尽,细咂慢品,似乎很享受那一刻的时光。长长的风从窗外溜进来,爷爷的白发和盅里的酒都在微微荡漾。鸡犬之声起伏,南园里果蔬的香气轻轻地流淌着,这些更是助长了爷爷的酒兴,于是一壶酒见了底,他依然努力地倒控着酒壶,不使每一滴酒浪费掉。

③仿佛一转眼间,场景就换成了冬季。紧闭的窗外,燕子果蔬都已消失,北风号叫着在村里游荡,大朵大朵的雪花扑在窗玻璃上,一炉红火在地中间旺旺地燃烧。爷爷依然坐在滚热的炕头,身旁是一只慵懒的猫。他心爱的酒壶此时正放在铁炉盖上,壶里的酒便很快热情起来,满屋的酒香。

④爷爷喜欢喝酒,有时候馋得像个孩子般。可是家里人看管得严,不让他多喝,只能那一小壶。好多次,我看他往壶里倒酒,倒得很满,然后飞快地把壶凑到嘴边,仰脖喝进一大口四处看了看,再从容地重新倒满。有时候发现我在看他,便冲我挤挤眼睛,我便一直守口如瓶。⑤每一天都很悠然,而每一年都很迅速。一壶酒醉了春夏秋冬,却没能阻挡住它们前行的脚步。从哪一月开始,爷爷再也喝不了酒,从哪一天开始,爷爷再也下不来炕,仿佛日子也要随酒而尽。那些酒香浸润的岁月,已遍远得不可追溯。爷爷去世了,那把酒壶却依然在时光里流传,到了父亲的手边。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光阴,喝酒的人却换了一茬,父亲也喝酒,坐在炕上,窗外的四时情录在他的眼中和酒盅里变换。一口饮下的,是尘世中眷恋着的朴素岁月还有岁月里许多许多不一样的心情。

⑥一年一年,父亲的白发渐渐多了,喝酒时,父亲的回忆也多了。檐下的燕子依然,南园里的果蔬依然,冬天的风雪依然,苍老着的,只有喝酒的人。父亲也在倒酒的时候偷偷喝一大口,和爷爷当年一模一样,忽然发现,那么多的光阴都已经消散,那么多的人都已经离散,父亲也知道这些,他的酒里便会融入许多无奈的叹息。

⑦然后,父亲也喝不动酒了,再然后,父亲也走了。那把在家里用了许多年的锡酒壶,也已不知失落于何时何地。壶中岁月长,那把酒壶曾盛装了多少繁盛的日子,又倾泻了多少生活的滋味,也许,只有它自己知道,或者,回忆知道。

⑧是的,回忆,人到中年,回忆便无所不在。几乎每一天,总有一些事物,或者一些心情,触动遥远的往事。我并没有像爷爷和父亲当年那般,每日一壶老酒,可是在偶尔的小饮中,面对窗外的陌生,依然能感受到沧桑的意味。故乡已遥远,故园也早已面目全非,总是想象,如果在曾经的那个家里,在日暮黄昏,我盘坐在炕上,面对一壶老酒,面对如旧年光,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⑨酒和年光一直都在,抑或回忆如酒,我心如壶,在某种心情的温度里,沸腾出让人不断流连反复回味的香气。那么就醉了吧,醉在这人世的情怀里,醉在此生的幸福里。幸福,或许就是那样的时刻,那一壶酒,那一张笑脸,那一些话语,那一种心情。

(选自《包利民之沧桑我世》2019年11 月16日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