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五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某年我国成年人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

12分

144分

(摘自网络)

材料二: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刊登载许知远的《电子时代的阅读》选文)

(1)、上面三则材料是五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
(2)、要想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定义,我们应该阅读材料,从中我们知道读书的目的主要有。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3)、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B、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 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4)、结合三则材料,你会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出哪些建议?理由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____———月光____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阅读链接】 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即使在双耳失聪时,仍坚持创作。他的《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等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材料二】 《二泉映月》(节选)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____,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

ㅤㅤ【材料一】鲁迅选入初高中教材中的作品

类别

初中

高中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

《社戏》《故乡》《孔乙己》

《祝福》《阿Q正传》

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拿来主义》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ㅤㅤ【材料二】鲁迅说写作

ㅤㅤ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ㅤㅤ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ㅤㅤ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ㅤㅤ【材料三】鲁迅与萧红

ㅤㅤ①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ㅤㅤ②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日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ㅤㅤ③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ㅤㅤ④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ㅤㅤ⑤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ㅤㅤ⑥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