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积累与运用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2024年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情境题自测卷

阅读下面奇奇摘录的两段广播稿,完成练习。

广播稿一:

____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辽阔的海塘大提上早已____。午后一点左右,突然从远处传来隆的响声,好像雷滚动。dùn shí       人声鼎沸。奔腾而来的浪嘲zhú jiàn(          )扩大,一会儿功夫 , yóu rú(        )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hào hào dàng dàng(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嘲称为天下qí guān(    )!

广播稿二:

天刚刚黑,湖对岸的灯光shà shí     亮了起来,与天上半明半的繁星遥相呼应,如同入童话世界一般。过了一会儿 , 热闹非凡的湖面上一束束喷泉腾空而起,水雾落在身上,沁人心腑。这样迷人的西湖景色像人间仙境一样,令人流连忘返。

(1)、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雾(bó báo)           半明半(mèi wèi)

隆(lōng lóng)     雷(mēn mèn)    入(zuì zhuì)

(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在括号中填写汉字。
(3)、广播稿一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

(4)、结合语境,在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5)、广播稿中画波浪线的词语用得巧妙,选一个事物,用上两三个画线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6)、请照例子把广播稿一中画线句子换一种说法。

例: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我看完了

(7)、请仿照广播稿二中画线句子,围绕某种自然美景,写一个比喻句。
(8)、近日,为了践行环保理念,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清理江堤上的垃圾。请你根据提示,填写活动记录表。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冬天保暖:选择棉布口罩。棉布口罩有各种图案及花纹,美观性满分。由于棉布口罩材质不够致密,“漏洞”较大,所以过滤效果差。虽然棉布口罩仅能过滤头发丝大小的物质,但其保暖性及舒适度最佳,对于防寒保暖遮挡脸,是不二之选。

②防霾防尘:选择防护口罩。N95就是最常见的防护口罩,那么N95到底什么意思?您真的知道吗?N代表其材质适用于过滤非油性粉尘,95代表其过滤效能至少达到95%。顾名思义,N95则是指对非油性粉尘颗粒过滤效率大于95%。它可以有效防止直径小于0.3微米的极为细小颗粒物,是防PM2.5的佼佼者,同时它还可以用来防护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是防霾防病的一大利器。但是过滤效率强大了,呼吸阻力也就增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戴了N95后会感觉呼吸费劲的原因,所以N95虽好,但不建议孕妇、老人、小孩长时间佩戴。

③发热感冒: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由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有良好的防喷溅效果,能有效阻止各种病原生物的气溶胶。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保护他人,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④手术室内:选择医用外科口罩。由于手术室内对无菌操作要求非常高,又要防止体液喷溅的情况,医用外科口罩是最合适的选择。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飞沫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等。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黏膜或皮肤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材料三】

阅读天地二

材料一: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接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节选自《桂花雨》)

材料二: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推推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我又徜样在故乡的“水墨画”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节选自《水墨菱塘》)

对比阅读。

片段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媚,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格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约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臣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选自老舍的《草原》)

片段二:车子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到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受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里,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草并不深,刚可没过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这时除了将它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除了天的蓝,就是它的绿;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这地毯上的牛羊。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选自梁衡的《草原八月末》,有删改)

对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ㅤㅤ【材料一】

夸父逐日

ㅤㅤ夸父与日逐走 ,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竞跑,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黄河、渭河。⑤大泽:大湖。⑥邓林:桃林。

ㅤㅤ【材料二】①很久以前,有个长得又高又大的巨人,名字叫夸父。他看到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夜里人们什么也看不见,就打定主意要捉住太阳,让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能晒到太阳,得到亮光。

ㅤㅤ②一天早上,夸父开始追赶太阳。他跑哇,追呀,一直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眼看就要捉住太阳了,他加快脚步追上去。可太阳像个大火球,呼啦啦地喷着火,把夸父烤得口干舌燥。夸父想要喝水,他转身跑到黄河边,弯下腰,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没几口,黄河里的水就被他喝光了。夸父还是口渴,他又跑到渭河边,咕咚咕咚没几口,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夸父喝了这么多水,还是口渴,就转身朝北去找水喝。他越跑越慢,渐渐停了下来,身子晃了晃,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夸父在半路上渴死了。

ㅤㅤ③夸父舍弃手杖,手杖掉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这根手杖生了根,再过一会儿,手杖发了芽,抽了枝,长成了一棵桃树。后来,这个地方长出一棵又一棵桃树,桃树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桃子。要是谁路过这里口渴了,摘几个桃子吃,就不渴了。人们都说,这些桃树是夸父留给热爱光明、善良勇敢的后代的。

预防“小眼镜”

进入五年级,身边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你戴眼镜了吗?你有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小学共有24个班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上一学年,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情况如下: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一年级近视率

6%

12%

二年级近视率

12%

20%

三年级近视率

20%

40%

四年级近视率

38%

55%

五年级近视率

50%

60%

六年级近视率

58%

63%

校近视率

33%

45%

材料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中小学生近视率约为50%,初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青少年近视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德国青少年近视率约为10%,而澳大利亚仅为1.3%。

材料三:避免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户外活动。因为户外活动时,眼睛接收到自然光,会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抑制眼轴的增长,延缓近视。另外,人在户外时,眼睛处于放松、休息状态,对保护视力也很有帮助。

但是,要让中国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还要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家长、学校似乎都舍不得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教育部门出台“双减政策”,希望能“强迫”孩子离开书本和电脑,练就强健体魄,保持身心健康。

材料四:

爱眼护眼口诀

爱眼护眼很重要,不良习惯要改掉。久视伤目危害大,劳逸结合要记牢。

手机电脑要少看,时间长了要关掉。乘车走路勿阅读,趴着躺着不看书。

户外运动常进行,轻松远眺最护眼。睡眠充足不过劳,宽广“视”界多美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