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五上 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紫禁城琉璃瓦的智慧

周乾

[批注 1]看到标题,我会产生这样的疑问:____

    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有着吸引公众向往的无穷魅力,而其中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琉璃瓦顶。

    ②琉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古人也叫它“五色石”。我国古人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琉璃制作技术,而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烧造建筑琉璃的制品,并逐渐应用到了皇家宫殿和庙宇建筑中,在明清时更是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应用。紫禁城屋顶上的琉璃瓦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科学性。

    ③首先 , 琉璃瓦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性。防水性是琉璃瓦的重要特性,也是琉璃瓦取代普通陶瓦的主要原因。有这样一段关于琉璃瓦的描述:“相州魏武帝故都,所筑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之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干耳。”这说明当时对琉璃瓦的使用,正是利用其不渗水、雨后干燥快、不会增加瓦顶重量等优点。琉璃瓦表面施釉 , 不会吸水,因而不会增加屋顶的重量,从而保护了建筑的安全。

[批注2]“施釉”中的“釉”是一个生僻字,但它不影响我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不回读。

    ④其次 , 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建筑恒温。紫禁城的建筑冬暖夏凉,有着多种措施,而琉璃瓦的使用,则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琉璃瓦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还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琉璃瓦的上述特性有利于反射夏天的太阳光,亦有利于阻隔冬天的寒气渗入,因而有利于保持建筑内部的恒温。

    ⑤再次 , 琉璃瓦有利于防止瓦件风化。与普通陶瓦不同,琉璃瓦不存在风化的问题,能够长久保持完好。其主要原因在于瓦的胎体表面有釉面层。由于釉面层本身光滑且不吸水,当雨水落到釉面瓦上时,一方面,釉面层的封闭性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无法渗入胎体;另一方面,琉璃瓦表面光滑,且在屋顶上有着明显的排水坡度,因而水流能够顺着瓦面迅速排向地面。基于以上两种因素,瓦件很快保持了干燥,因而不会渗水,避免了风化的产生。

    ⑥最后 , 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屋面洁净。紫禁城的琉璃瓦顶通常是明亮而又洁净的。在紫禁城的屋顶上,很少看见鸟粪,其主要原因在于琉璃瓦本身光滑、明亮,具有鲜艳的色彩。大面积的鲜艳色彩对鸟类而言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效果,使得鸟儿避而远之。

[批注3]你留意到“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这些顺序词了吗?关注它们,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的层次。

[批注4]原来琉璃瓦的作用这么大啊!

紫禁城屋顶采用琉璃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能丰富建筑立面效果突出建筑的功能。我国古建筑专家林徽因女士认为,“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古建筑)屋宇,再加以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miǎn)便几无瑕疵可指”,充分说明了琉璃瓦的装饰功能。从功能上讲,紫禁城里的琉璃瓦多用黄色,而在古代,黄色正是皇权的体现。可以说,琉璃瓦也反映了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和文化。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快速阅读文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有关白的内容。
(2)、【阅读要素】读完第②自然段,思考一下,带着什么问题快速往下默读文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维导图】简要概括紫禁城琉璃瓦的智慧。

(4)、说说第⑦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5)、阅读文章批注,并将批注1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

    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①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的,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的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

    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

    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

    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课外阅读。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①在有些人印象里,故宫就是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而在另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本身就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还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作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原载 2009 年 3月 19 日《文汇报》,选文有删减)

说明文阅读

生命之伞——臭氧层

在地球上空4至1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3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奥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 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