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七单元 24 京剧趣谈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看戏

叶君健

①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简直像一片人海。

③大幕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片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忠诚,也有奸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掀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

⑤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片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翻腾起来。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线,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选自《万象》,有删改)

(1)、【思维导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图。

(2)、【阅读要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穆桂英是英姿飒爽、能征善战的女英雄。通过作者对梅兰芳扮演的穆桂英的描绘,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完成文中的批注。
(3)、认真阅读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了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期待。 B、文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观众,更加能表明梅兰芳高超的艺术水平。 C、“这片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指的是观众们在音乐声中看到了神奇的海上蜃楼。 D、文章最后才点明艺术家的名字,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一反三
[乡音乡情]游览完妙彩植物园后,聪聪向大家分享了下列文章,请你赏读。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偶然间看到一档节目,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花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浓郁的香气,把山里其他各种味道都压下去了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伴着婆娑的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2】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入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⑥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树,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⑦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

⑧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 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

⑨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文有删改)

阅读理解

动物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杨世诚

①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动物不仅勇猛顽强,还会使用各种计谋。如果细心观察,静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计谋真像来自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里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 “围魏救赵”。

②在田间的青枝绿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

③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

④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准备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蚂蚁蜂拥而至,它们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 快速发展壮大。

⑥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

⑦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文章有删改)

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gēng)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当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了来!你看嘛—— ”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苏联]高尔基

①外祖父那干瘦却匀称的身躯依偎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讲得很流畅,有条有理。

②[A]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绒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③“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拉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得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得头点地,弯得浑身骨头咯咯响,汗流满面,浸得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倒了,跌个嘴啃泥,这倒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到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好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我的聪明才干!”

④听着外祖父的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变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艘巨大的灰色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⑤[B]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神气活现地挥动双手,一面给我演示纤夫们拉着纤绳走路的样子,表演纤夫们如何从船舱里排水,一面唱着纤夫的歌谣。后来他又像年轻人那样纵身跳回到床上,一举一动都变得优美异常,他的声音更加深沉、粗重了,继续讲下去:

⑥“你听着,阿廖沙,当我们停下来歇脚的时候,那情景就不同啦。夏天的傍晚,在日古利山,我们通常是在那座绿色的山脚下找一个地方,生起篝火,在篝火上煮稀饭。一个穷苦的纤夫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所有的人也都跟着他唱起来,歌声震耳,让你听了浑身直打战。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这时,一切的痛苦都像尘土似的随风而去。有时候,大伙儿只顾唱歌了,锅里的稀饭溢出来,那个专管煮饭的纤夫头上就得挨勺把子。玩耍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但不能忘了该做的事!”

(选自《童年》,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哈萨克族创世神话(节选)

佚名

 相传,远古时候没有天和地,世界混沌一片。有个叫迦(jiā)萨甘的人,从河水中找到一块半红半青似鸡蛋般的圓石。他掰开圆石,一半变为火,一半变为水。当圆石重新合并时,升起的蒸气变为天,剩下的杂质变为地。

 最初,天只有老鹰翅膀大小,地只有马蹄大小。迦萨甘用自己的力量将天和地变大,并且分成天空、地面和地下三层。那时天高高在上,但地不甘心屈居在天之下,总是左右摇摆,随便晃动,迦萨甘牵来一头巨大的青牛,将地固定在牛的犄角上,但大青牛天生一副犟(jiòng)脾气,它只愿用一只角来顶住大地。[甲]当大青牛将大地从一只特角换到另一只犄角时,大地就会晃动得非常厉害 , 迦萨甘紧皱着眉头非常生气地说:“我就不信我制服不了你。”说罢,他用大山做钉子,将大地固定在牛的犄角上,从此天和地才固定下来。后来,迦萨甘发现天和地漆黑一团,寒冷无比,就用自身的光和热创造了太阳和月亮。从此世间变得温暖和明亮起来。这时候他也舒了口气,内心终于平静下来。可是光有天地、太阳和月亮还不行,迦萨甘眼望四方,见大地太空旷,他的眼里流露出一丝忧虑,似乎在想着什么。之后,他在大地的中心种了一棵生命树,不久,树长大了,结了满满的灵魂。这时他又用黄泥捏了一对空心小泥人,然后取来灵魂,从泥人的嘴里吹进去,泥人便有了生命,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乙]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迦萨甘又用黄泥捏了各种草、树木和飞禽走兽,并给它们注入了灵魂。此后,世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类和动植物幸福地生活着,迦萨甘感到欣慰无比。

(选自《神话传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