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情境题自测卷

[实用性文本阅读]下面是妙妙找到的革命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顶红军帽

①胡东生是长征开始时加入红军的小战士,当时才16岁。东生是个苦娃子,从小父母双亡,参加红军以后,打仗、行军、饿肚子他都不怕,惟有一件事,他的心里总是觉得委屈,那就是他一直没能戴上一顶红军帽。

②唉,要是有顶红军帽多好,那才像个真正的红军呢!没有帽子怎么能算正式的红军呢?

③因此,行军路上,东生总是找一切机会缠着指导员要帽子。指导员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身体不太好,一路上,东生总是听到他不停地咳嗽。指导员对东生特别关心,每次东生缠着他要帽子,指导员总是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半哄半劝地说:“以后一定发给你。”

④可是,东生的帽子一直没有得到,因为当时的行军路上,连一根布条都难找到,哪里有帽子发啊!

⑤有一天,在爬过第二座雪山时,小东生实在走不动了。他两天没有吃粮食,饿得两眼直冒金星,脚上的鞋子早走烂了,光着的脚丫子冻得裂开了血口,一步一步,小腿也肿得老粗。东生看着望不见顶的雪山,心里想,这下完了,不由得哭了起来。

⑥“东生,为什么哭啊?”

⑦指导员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东生赶紧擦了擦眼泪抬起头来。只见这几天指导员变得更加憔悴了,他的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显然指导员的病更严重了

⑧“指导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⑨指导员坐到东生的旁边,帮他揉了揉脚。这时,小东生从指导员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爱,他的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他站起来,跟着指导员又向前走了。

⑩东生和指导员一边走,一边听指导员讲话。他用低低的声音对东生说:“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

⑪第二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东生又落在队伍后面了。突然,他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雪地里,走近一看,啊,竟是指导员!东生吃了一惊,连忙上去,想把指导员扶起来,可是,指导员的脸差不多像地上的白雪一样,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⑫指导员睁开了眼睛,看着东生说:“不要管我……你去吧……不要掉队……”

⑬东生伏在指导员的身上哭起来,指导员慢慢脱下自己的帽子,轻轻地说:“东生……红军帽子……给你……”

⑭东生心里就像刀扎一样难受,大风卷着雪块,疯狂地吼叫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东生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指导员的身躯已经僵冷了,这时,东生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他坚强地站起来,找了些树枝掩埋了指导员,戴上指导员的帽子,迎着风雪,毅然向前走去。

⑮泪水在东生的脸上像决了口的河流一样,一串一串地顺着腮面滚落下来。

⑯东生就是戴着指导员的红军帽走完了长征路。

⑰在忻口保卫战中,东生英勇牺牲了。临死前,他从身上掏出那顶红军帽,交给班里的战士,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死去……”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标题“一顶红军帽”有怎样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简要概括指导员的形象特点。
(3)、东生临死前对班里的战士说了一句话,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加点词的深意。

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死去……”

(4)、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扩展选文第⑪段的内容。(15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看戏

叶君健

①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简直像一片人海。

③大幕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片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忠诚,也有奸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掀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

⑤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片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翻腾起来。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线,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选自《万象》,有删改)

花 招

每逢考试,我总会想起二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一次,我数学考试只得了65分,心里十分难过。这次考试考得这么差,爸爸肯定会伤心的,我还是不把考卷给他看吧。可是,老师偏要我们把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后签名。怎么办呢?我怕爸爸看了试卷会打我,又怕老师批评我。我为了不让家长看到试卷,就壮起胆子用钢笔草草地在试卷上写下了爸爸的名字。

第二天,我提心吊胆地把试卷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一眼就看出我使的“花招”。(严肃 严峻)地对我说:“回家请你爸爸重签。”我不敢(违抗 抵抗),只好拿着试卷回去了。

回到家里,我战战兢兢地把试卷交给了爸爸。爸爸看到我签着他的名字后大发雷霆,厉声说:“你知道这么做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欺骗,欺骗了家长,也欺骗了你自己。”我哭了,哭得十分伤心。爸爸突然说:“把手伸出来。”我害怕极了,手连忙往后缩。爸爸举起大手就要打我,我哭得更厉害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下来。我透过泪花,惊慌地望着爸爸的大手。可是,那只大手在半空中停了片刻,终于慢慢地垂了下来。爸爸的口气(缓和 暖和)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是诚实,不能因为有缺点,就百般(掩饰 掩盖)自己的过失。”我听了,泪汪汪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它使我懂得: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就是诚实。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香椿的味道

ㅤㅤ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点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当春风温暖得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ㅤㅤ    ②一个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ㅤㅤ    ③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令我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举起长长的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桥就应声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就被我扒了一地。
ㅤㅤ    ④于是,我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叶子一片片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香椿就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形状像一条条的小鱼儿。
ㅤㅤ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抵挡不住“香椿鱼”的诱惑,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刺溜刺溜”地吃着。母亲就那样微笑着,看着我,还不时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什么时候娃娃也像这春天里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

这是对母亲 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____。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母亲便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完,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
ㅤㅤ    ⑦我长大后,去了外地工作。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总是会在春天里捎来大包嫩香的香椿芽。春天过后,她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阅读理解

____

张 炜

①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时地被犒赏,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

② 我家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只要是节日就不肯放过,一定要把它过得像模像样。

③好东西吃也吃不完。外祖母说:“吃不完就是一年不挨饿,日子再苦,中秋节也要好好过。”她对这一天的重视,超过了任何一天,到了晚上,大家都要高兴,都不能讲生气的话。

④ 这天晚上不能提爸爸。

⑤ 我一直忍着,尽管特别想念他。我相信她们也是一样。如果提到爸爸,大家就没法高兴了。

⑥ 他们那一伙工友要不停地凿山,再好的月亮也顾不得看一眼。可怜的爸爸。

⑦ 一年中秋节,已经到了半夜,大月亮看着我们,还不打算离开。我们更舍不得离开这么好的月亮,还有这么好的夜晚。但不管怎样,最后还是要睡觉。我们躺在炕上,透过窗户看着月亮想心事,想啊,想啊,一直到瞌睡上来,就睡着了。

⑧ 正睡着,有人来敲我们的门,“咚咚、咚咚”,越敲越响。 外祖母“呼”的一下坐起。

⑨ 我终于听清了,这不是做梦,而是真的有人敲门。我和外祖母从炕上跳下来时,妈妈已经起来了,先一步打开了屋门。一个细高个儿进来了。我一眼认出是爸爸。

⑩“啊,爸爸!”我跳起来,两脚还没有落地,他就把我接住了。

爸爸的头发上落满了月光,雪一样白灿灿的,我忍不住伸出手摸了一下,又用力搓了两下。那“丝丝月光”竟然还留在他的头发上。我不禁鼻子一酸。

⑫爸爸回来得太突然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惊呆了。妈妈和外祖母过了三四分钟才醒过神,齐声问:“你怎么回来了?”爸爸语气十分平静地回答:“回家过节。”我看到妈妈脸上流下了两行泪水。外祖母没说什么,转身到黑暗里忙起了什么。

⑬ 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们如果早一点知道爸爸会赶回来多好! 可怜的爸爸,没能和我们一起过节。太可惜了,今晚的事会让我们难过一辈子。

⑭ 正这样想着,外祖母已经点亮了灯,走过来说:“来,咱们重新过节。”妈妈一下醒悟过来,赶紧和外祖母一起忙活:大圆木桌被再次抬到院子里,一个个碟子、钵子全端出来了,特别是酒瓶和杯子,它们一样不少地全被摆在了桌上。

⑮现在已经过了半夜,月亮已经歪到西边。不过月色还是很亮,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满世界都亮堂堂的,一只小鸟在不远处叫了一声,有什么动物在附近的树上跳跃。

⑯啊,我们要接着过节。

⑰在我们这里,除了春节,就数中秋节最隆重了,一般出远门的人都要在这两个节日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可是爸爸一年里只有两个假期,每次不超过三天。

⑱爸爸说,他是一路跑回来的,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走完了两天的路程。他一路上叮嘱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算晚!”

⑲ 外祖母听到这话,背过身去。妈妈也在抹眼泪。我抬头看着天空:啊,月亮还在,爸爸真的追上了它。

(选自《意林》2021年第7期,有删改)

课外阅读。

做毽子(节选)

汪曾祺

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铜钱,大小厚薄相同,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的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如果不易得,就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这和插在鹅毛管中相比,踢起来尤为得劲儿。

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的毽子,必被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摩挲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

死鸡毛就粘不住。后来我才明白,大概活鸡毛经过摩挲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毽子上的鸡毛讲究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鸡毛。赭(zhě)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瞄”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上好的毽子摆在桌子上看着,也是挺美的。

(二)课外阅读。

传奇的探险

在野外生存领域,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 —— 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贝爷”。他的荒野求生之旅充满了惊险与挑战,让无数观众为之折服,也让我们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贝爷曾深入北极圈附近的荒野。那里冰天雪地,气温极低,环境极为恶劣。他身着单薄却保暖的衣物,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的意志,在茫茫雪地中艰难前行。每走一步,都要克服厚厚的积雪带来的阻力,同时还要警惕隐藏在雪下的冰裂缝,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其中,危及生命。

在这片寒冷的荒野中,寻找食物成了贝爷面临的一大难题。他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食物来源。终于,他发现了一些在雪地里活动的小型动物的踪迹。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精准的判断力,他成功捕获了一只野兔。然而,生火却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极度寒冷且潮湿的环境下,普通的生火方法根本行不通。但贝爷没有放弃,他利用随身携带的镁棒和干燥的苔藓,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燃起了一堆宝贵的篝火。他熟练地处理着野兔,将其架在火上烤制,简单的食物在那一刻变得无比美味,也为他补充了继续前行的能量。

贝爷的探险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他还遭遇了许多危险的状况。有一次,他在穿越一条湍急的河流时,冰冷的河水几乎让他的身体瞬间麻木。水流的冲击力不断地冲击着他,试图将他冲走。但贝爷紧紧地抓住河边的岩石,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凭借着强大的体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地抵达了对岸。

除了北极荒野,贝爷还涉足过沙漠、丛林等多种极端环境。在沙漠中,酷热难耐,水源稀缺,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寻找隐藏在沙漠中的水源,有时是干涸河床下的少量积水,有时是从仙人掌中获取珍贵的水分。在丛林里,他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危险的动植物,有毒的蛇虫、茂密的荆棘都成为他前进路上的障碍,但他总能巧妙地避开危险,继续前行。

贝爷的荒野求生经历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只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顽强的精神,就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去勇敢地探索未知,挑战自我,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