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南昌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才,就是缓慢的耐心

米丽宏

①我们总是认为天才有一种神秘感,他们,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常人的奥秘?

②从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到艺术家达·芬奇、罗丹、莫扎特,从文学家莎士比亚、但丁、雨果、曹雪芹,到商界奇才比尔·盖茨、马斯克,再到篮球天才乔丹、科比,乃至中国古代诗人李白、苏轼……

③这些在全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天才人物,无疑有着极高的天分、突出的才智、卓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被称作“与神最接近的人”。

④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某个领域顶尖儿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当然有天赋的因素;然而,天赋断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做过有关音乐天才的研究,在世界最好的艺术学院之一柏林音乐学院,他们分组跟踪调查三年,得出结论:第一,根本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天才”,没有人能够花费比平均水平少得多的时间,达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成就。第二,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劳苦命”,没有一个坚持努力且方法得当的人不能获得成功。那些顶级演奏家,训练何止是比其他人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⑤天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随手一接就行了,而是得接得住、守得稳,不断琢磨维护和默默精进,并终生灌注于实践中;否则,即便生为天才,最终也将“泯然众人矣”。

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天才就是缓慢的耐心。

⑦一事当前,当别人无法忍耐悻悻离去的时候,只有天才在坚持。这世间普遍的事实是:天才画家,都是一直在画画的人;天才音乐家,都是一直在作曲的人;天才文学家,都是一直在写作的人……在别人目标涣散或无所事事时,他们一直在创作着后来被称为“天才之作”的作品。他们因此获得了“天才”的名号。

⑧放眼世界,无一例外。

⑨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这位年轻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恣肆、与众不同的生活。

⑩而真实情形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

⑪里尔克问:“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还要有耐心。”

⑫罗丹道出的,是成功的秘密,也是天才的秘密。

⑬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足够一个人用缓慢的耐心成就自己。一分一秒,点点滴滴,都在见证着耐心的发生。

⑭耐心,似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永远兴兴头头、不知疲倦地向着世界发出思索与探问。耐心,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以无声之奋斗冲破精神的桎梏,以无形之焰火消融思维的冰层。

⑮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门捷列夫说:“终生努力便是天才。”中国古人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⑯耐心,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蓄积。

⑰音乐神童莫扎特,创作出被奉为经典的《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是拿了整整二十年的苦练打底儿;比尔·盖茨在大学之前已不间断练习编程七年,每周七天每天八个小时不离电脑;莫泊桑成名前默默无闻地写小说、诗歌近十年……

⑱耐心地思索,耐心地做事,耐心地识别自我的缺陷,耐心地自我弥补提高,耐心地享受沉浸工作本身的美妙。所谓的成功,便是耐心护佑下慢慢前行的整个过程,最终会水到渠成。

⑲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凭着执着干劲和耐心精进,同样会提升工作和学习能力,从而练一手绝活儿,做出不菲的成绩,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⑳耐心,是一种养分,一种素质,一种珍惜生命、催人前行的力量。光阴箭急,时光不待,耐心会让时间慢下来,把耕种者的镐头从一望颓败,推向春色满园的五彩缤纷,并在守望中,收获丰硕的果实。(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立论扎实,从全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天才人物写起,接着剖析天才成功的原因,进而得出中心论点:天才就是缓慢的耐心。 B、被称作“与神最接近的人”的天才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天赋,包括极高的天分、突出的才智、卓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缓慢的耐心。 C、第⑦段举用“天才”与“别人”的普遍事实,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来证明观点。 D、本文的论证语言除了严谨、逻辑性强之外,也有生动形象的一面,如第④段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小文想在第⑦段省略号处再列举几个例子,下面例子不适合的一项是( )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但为了实现自己“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他忍辱负重,最终著成一百三十篇的《史记》。 B、鲁迅从1907-1936年的30年间写作了500多万字的著作,在此期间,他不管工作、写作再忙,客观环境如何艰苦、恶劣,身体条件再差,都一直坚持写日记。 C、1925-1927这三年是沈从文的习作时期,发表一百七八十篇作品,平均每年五六十篇,每个月四五篇,还不算其余没发表的习作和各种笔记和日记。 D、钢琴家郎朗,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钢琴,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
(3)、读了本文后,你觉得“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如何做才能“做出不菲的成绩,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 回答1-3题。

二维码是个啥?

祁麟

① 一个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家庭农场,申请认证了一个奇特的玉米迷宫,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上最大的、可使用的二维码。这个玉米迷宫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如果有人乘坐直升机,在玉米迷宫的上空用智能手机扫描这个迷宫图案,就能自动跳转到农场的专属网站。原本属于辨识商业信息的一种工具,由此变得有趣起来。

② 它是什么?

A.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双色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即一维码)。B. 在信息表达上,二维码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不同信息,因此可存储的信息量是条形码的几十倍,并能整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在功能上,二维码不但具有基本识别功能,读取方便,而且可显示更详细的产品内容,还能节约纸张。

④ 二维码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QR二维码,是1994年由Denso-Wave 公司发明的,QR即英文Quick Response (快速反应)的缩写。很明显,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

⑤ 此外,二维码的特点还包括保密性好、制作成本低、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等。它还具有纠错功能,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⑥ 二维码除了被广泛应用在文件信息存储、物流运输管理、身份识别、多媒体阅读、网上购物、即时交友软件、广告营销、电子票据等各个领域,还有一些更新奇的应用方式正在被不断挖掘出来。

⑦ 二维码门牌。广州番禺区最近创新研发试用“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信息,即可准确获取该户址的信息。

⑧ 二维码公交服务。想知道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或者还有几分钟可以到终点站,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公交服务网站,便可轻松获知。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已开始实现这种公交服务。公交乘客不仅可以得到所有的乘车信息,甚至还可同时获取公交车站附近吃喝玩乐的信息,失物招领也可通过此平台发布。

⑨ 防伪隐形二维码。因为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这些隐形二维码裸眼看不到,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

⑩ 二维码导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国际雕塑展引进了二维码铭牌(装在机器、仪表、机动车等上面的标牌)技术。智能手机的用户拍下二维码解码后,耳贴手机就能听到有关雕塑的具体语音介绍,不仅省去了语音导览等麻烦,也不会因大喇叭介绍打扰其他游览者。(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署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热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旱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旱稻施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议论性文本阅读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各小题

[材料一]联合国在2020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明确写道:”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一一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而且还在加速。

据统计,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万物谋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同心协力,抓紧行动。

[材料三]我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的宣传普及,推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警示意义和激励作用的陈列展览;通过面向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亚太区城主任德钦次仁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融入国家发展政策中。这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材料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

采取的措施

统计时间

取得的成绩

植树造林

2020年

造林6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4%,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完成退化林修复197万公顷。

建立自然保护区

2020年

建立自然保护区近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我国朱鹦从7只增至5000余只,野外消失的麇鹿总数突破8000只……

建立国家公园

2021年

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颁布渔业捕捞法规

2021年

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区域水鸟74种40.4万只,种类和数量均创新高;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了近30种,胭脂鱼、鳍鱼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原文有改动)

下面是小渝同学在“学点心理,助力学习”网站论坛发表的求助帖及部分回复留言。请你阅读后, 完成问题。

求助:中考临近,老师让我策划一次有关学习焦虑的班会。大家给点建议呗。

小渝

“混知”公众号上有一篇相关的,我转几段给你——

身体里的“报警系统”主要由脑子里的三个角色组成:

很久以前,原始人面对危险时,丘脑接收到眼睛和耳朵传来的信号,立马开始四处传输信息!

信号传给楼下的杏仁核,它立即产生了恐惧的呼号:我好害怕!这一叫,惊动了隔壁的下丘脑。为了应对危险,下丘脑飞速给自主神经系统下达指令。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着身体各个器官,它督促各器官快速响应,原始人瞬间像被打通任督二脉,血脉喷张,这有利于他选择战斗或撒腿狂跑!这个过程,被称为“战斗或逃跑模式”。当原始人大汗淋漓地完成战斗或逃跑时,自主神经系统就会放下戒备,身体也就又恢复淡定的待命状态。直到今天,咱们仍然受用这套机制:当感到不安时,也会像祖先一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这样的感受,就是焦虑。

焦虑机制很有用,但它总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弄得鸡飞狗跳,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大脑开始了系统升级。经过漫长的进化,报警系统2.0版本隆重登场!新版本主要增强了一个理性调节角色——前额叶。前额叶是大脑中负责逻辑、分析、汝策等功能的区域,它可以通过分析实际情况,传递让我们淡定的信号。进化后的前额叶更厚、更发达!丘脑同时把视觉、听觉等信号传给杏仁核和前额叶。有了前额叶的调节,我们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哪些是真正的危险,必须进入战备状态;哪些没有那么紧急,可以适当放松戒备。这就是“焦虑”的调节机制!

青少年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当杏仁核疯狂亮起红灯时,这个职场新手还不能完全控制局面。比如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考试了,想到那么多知识你都没复习,一些难点你也没搞明白……是不是瞬间就没法应对杏仁核的暴走了?如果你的前额叶发育足够成熟,它就会冷静地做好分析,让艰难繁杂的任务逐层分解、井井有条,这样杏仁核的不安就能得到前额叶大哥的抚慰啦!

学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典型的有:

心晴老师缺乏自信。有些同学经历学习的打击,形成了失败定势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影响了止常水平的发挥,而自信心的缺乏,又加速了对学习的焦虑心态。

动机过强。有些学生总期望自己处于领先地位,害怕失败和落后,把考试看得很重。在这种强烈动机的驱使下,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不知所措,从而影响考试,逐渐造成了学习焦虑。

准备不足。有些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靠考试前突击学习,没有真正掌握知识,遇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此外,有些同学生活作息不够规律不注意休息和营养,最终身心疲劳严重影响考试心理状态,加重了学习焦虑。

其实焦虑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情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解释了动机水平、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运用在学习中,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学习效率。适度的焦虑能使我们保持警觉、激发潜能,调动积极的身心状态面对学习,这时学习效率最高。而出学习焦虑程度过高或持续过长时,我们的认知、情绪、行为甚至生理状态可能父到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我们曾举行过类似的班会,以下是老师教案的节选,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三、情境再现,分析原因

1.情境再现

情境一:A学习很刻苦,对学习成绩和老师评价非常重视,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差错。考试中有道题不会做便耿耿于怀、紧张慌乱,连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了。

情境二:B每当临近考试便紧张不安,考前常常熬夜复习到很晚,但各学科平时落的知识太多,难以完全解决。人困马乏地上了考场,导致手忙脚乱、焦虑不堪。

2.原因分析

讨论:以上两位同学的学习焦虑是由那些原因造成的?

四、应对学习焦虑

1.方法分享

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调整情绪、缓解学习焦虑的做法。

2.教师补充

1)运动放松法。当我们感觉到焦虑,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感受时,可以通过跑步、游泳等运动使情绪趋于缓和。

2)任务规划法。过于繁难的学习任务考验着我们的逻辑分析和决策能力,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缓解焦虑。例如可以用分解任务法,将难度大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小任务,一步步完成。还可以用“四象限管理法”,将繁杂任务分成四类:紧急且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按照优先度依次处理,以提高效率、缓解焦虑。

3)想象放松法。将焦虑的学习任务想象成宠物“小黑”,把它的优点缺点罗列出来。你就发现“小黑”有调皮顽劣、令你不安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陪你前行的一面。要学会安抚“小黑”、和它好好相处,也要在“小黑”的陪伴激励下走得更远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