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据新华社北京2022年3月23日电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再度开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太空液桥①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

实验一:【实验过程】对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形状似倒扣着的碗。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专家解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液桥不易被察觉,比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偶然形成几毫米液柱,再拉远一点就会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间站里,航天员轻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数百倍的液桥,这在地面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实验二:【实验过程】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叶光富前来助力,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专家解读】“我们都知道地面上油比水轻,平时喝汤的时候看到油花都习以为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说。然而在空间站中,情况却大不一样,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张璐说:“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的原因是,瓶子高速旋转时类似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

实验:【买验过程】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窗手中。

【专家解读】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介绍,地球人眼中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如今得以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注释】①液桥:是指在固体间的小液柱。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桥”字有连接两地的含义,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

(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文中“太空课堂”是指在太空失重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 B、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是因为瓶子高速旋转产生了离心机。 C、说明三个实验项目过程中,说明语言生动形象,比如“魔法世界”“空翻”等。 D、介绍了张璐、梁文杰、张健三位专家的身份,突出了解读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在太空做这三项实验,出现了哪些与地面不同的实验结果?
(3)、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原文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边缘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过程中,一旦造成可燃冰的分解,甲烷将会大量泄露,其危害将不可估量。因为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远离这样一种新能源。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了。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中的科学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                    ……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黄河不是天生的坏孩子

①黄河流过桃花峪,向东慢慢流进了下游大平原。

②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它的顶点在郑州附近,在这儿,黄河才真正摆脱两岸低矮山地的约束,自由自在地在宽阔无边的大平原上摆来摆去。

③噢,黄河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乖孩子,从来也不肯老老实实顺着老路走;好像是一个精力旺盛的顽童,放学的时候总想找一条新路走,沿途东踢一下小石子,西踢一下墙根,把自己的鞋踢破了,也闯了许多祸,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

④据统计,历史上黄河总共决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不知给人们惹了多少麻烦。为什么黄河常常泛滥改道,到处捣乱,成为人人见了都头疼的顽皮孩子?

⑤请你别怪罪黄河。

⑥天下有不好的爸爸妈妈,没有不好的孩子。

⑦黄河的爸爸妈妈是谁?

⑧是人,是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你和我呀!

⑨人之初,性本善。河之初,性情也很善良。

⑩远古时期,黄河是一个可爱的乖娃娃,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无论是上游或下游,总是乖乖地往前走,很少惹是生非。

⑪后来,人们在中游的黄土高原上到处砍伐林木、铲草皮、开荒种地,使黄土高原慢慢变成一片片黄土荒坡。雨水冲刷着黄土带进黄河,使河水里的泥沙越来越多了。

根据统计,黄河每年输出的泥沙量大约有16亿吨,绝大多数都是从中游带来的。人们流传说:一碗水,半碗泥。可见它的泥沙真多。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有这样多的泥沙。

⑬噢,当这个“世界冠军”,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样多的泥沙,把河水都染黄了。难怪它的名字叫黄河。

⑭河水带来这样多的泥沙,流到下游大平原上,水流变得平缓,冲不动了,就在河底沉积下来。河底越垫越高,河床渐渐变得比两岸还高,成为高高悬在地面上的“悬河”。

⑮悬河,是从人们头顶上流过的大河啊!涨洪水的时候,汹涌的洪水从两侧河堤流出来,就会造成可怕的水灾。

⑯如果洪水冲破河堤,不赶快堵住,黄河就会改道,再也不回到原来的河道里了。

⑰千百年来,黄河就这样不停地泛滥、改道,在华北平原上摆来摆去,惹了许多祸,被称作“害河”。人们提起这个“顽皮孩子”,就会摇头叹息。

⑱应该怪罪黄河吗?

⑲不!应该负责任的是爸爸妈妈,不是无知的孩子。

⑳如果人们不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乱砍树、乱铲草,黄河会有那样多的泥沙吗?

㉑如果黄河没有那样多的泥沙,就不会出现河底比两岸还高的悬河,哪里还会时常有泛滥改道的现象呢?

㉒说来说去,应该负责任的是人们自己。请别怪罪黄河,别怪罪“无辜的孩子”吧!

㉓黄河摆来摆去,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㉔从南到北来回摆动的黄河,在下游冲积形成了广阔的大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种庄稼,出产小麦和棉花,自古以来就城市林立、人口密集,是全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㉕黄河泥沙多,淤积也快,使得河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大。据科学家估计,从19世纪末叶以来,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伸展造陆23平方公里。黄河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土地制造机器,不停地制造出一片片新的国土呢!

㉖使人们更加高兴的是,在黄河河口三角洲上发现了胜利油田,平地出现一座新兴的石油城东营市。这里离海很近,交通方便,比内陆油田的开发条件更好,成为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

㉗除了这个油田,在河南省东部的平原下面,又发现了中原油田;想不到这里到处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有了它,古老的黄河下游平原,焕发出新的青春。

(选自《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揭秘雪崩

①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②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104—1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

③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起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④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发生雪崩时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⑤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一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⑥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甩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⑧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⑨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快递”再出征   “硬核科技”齐上阵

邱晨辉 任明超

①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踏上“太空快递”运送旅途。次日凌晨,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至此,中国空间站在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它的首位“访客”。

②任务成功背后,有一批“硬核科技”它们护航“太空快递”安全准时送达。

③一个名为陆海天基的测控通信系统,构建了新一代综合化测控网络,负责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等航天器进行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是航天器在太空与地面联系的纽带,就像放风筝的线,因此也被誉为航天器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由中国电科10所牵头研制,其中“基带池”测控技术体制,成为一个共享、通用、大规模信号处理平台。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柴霖表示,这次发射任务应用的“基带池”技术体制是航天测控保障的全新亮点。

④相较于此前天舟飞船,天舟六号的运力从6.9吨跃升到7.4吨,这需要强大的“能源矩阵”保证它时刻电力满满。研制团队为天舟六号精心打造了半刚性太阳电池阵,其一天发电量就能满足普通家庭半个多月的用电量。巨大的太阳帆板展开后,不断调整方向,时刻对准太阳,才能保证能源充足稳定。中国电科研制的感应式永磁步进电机,应用于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确保太阳帆板在任务执行中保持“对日定向”。

⑤空间站在轨长期飞行,燃料不断消耗,需要货运飞船来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该过程被称为“太空加油”。团队研发的“混合式步进电动机--丝杠组件”采用一体化设计,能有效控制浮动断接器的插合与分离,为推进剂补加管路的连通与断开提供动力,从而保证“太空加油”任务顺利实施。

⑥这次“太空快递”运送任务中,还有一些晶体元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专家表示,航天器在发射、飞行和回收过程中,高速运动会导致温度变化大、机械冲击大,同时太空环境复杂,意味着对宇航用晶体元器件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要求相当高。石英晶体经过特定设计制成的晶体元器件,可以将这种形变成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拥有优异的稳定性,可以为各整机系统实现频率选择、频率控制提供精准的频率信号,为航天器接收清晰指令、顺利完成规定动作提供坚实保障。因此晶体元器件被称为电子设备的“心脏”

⑦当天发射天舟六号的,是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研制队伍仍在对长七火箭进行升级,朝着运载火箭更为前沿的发展方向——智慧火箭迈进,火箭发射的特点之一是高风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异常状况,往往会决定任务的成败。“火箭以精准入轨为终极目标,而智慧火箭将能‘化腐朽为神奇’,即使出现‘小毛病’,也能智能纠错,转危为安,确保入轨。”随着智慧火箭的研制应用,未来,长七火箭即使出现故障也能实现智能纠错,保证任务成功。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