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光谷分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最美好的生命,在平衡的生活中

①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渴望自己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神话里有嫦娥奔月、哪吒踩在风火轮上,都是幻想出来的速度。今天人类真的登上了月球、现在的汽车、火车、飞机这种快速度的交通工具,它们所能达到的速度远比人们能想象到的快。美梦成真自然带来了幸福感,可是人类的为难在于得到幸福感的同时,也会有失落感。我相信今天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当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

②我常跟朋友说,人生从诞生到死亡如果是一条高速公路,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人生,应是可以随时停下来缓行走的一条路,而不是一条只讲求速度的高速公路。

③今天大部分人都希望一旦驾车开上人生的道路可以只踩油门,不必刹车。可是人生需要刹车,人生需要不断准备刹车,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方向。踩油门让你获得了速度,踩刹车让你获得了掌握和控制车的能力。

④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有一只脚永远踩在刹车上,让自己的速度同时可以加快油门,同时可以放慢速度。

⑤平衡贯穿了生命——我们要吃得平衡、穿得平衡,最后还是回到行,在速度上也能够平衡。除了交通工具这类较容易理解的速度感问题,还有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随之改变的人际关系。

⑥有一段时间,我在大学里简直没法教书,因为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在接手机、看信息……这种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真的带来了幸福吗?我感谢科技产品带来生活的便捷迅速,同时我也必须让另一只脚踩在刹车上,知道自己每天上网花去多少时间。我曾有一段时间整天迷失在网络世界里,觉得快乐得不得了。可是有一天,我有一个学生发生视网膜剥离这么严重的问题,医生限定他每天上网不能超过5个小时,他却停不下来,导致整个身体出了问题。

⑦我经常接到短信,往往是由一个学生同时发给很多人的。所以在计算机上收信时,第一个动作就是Delete。如果我们在看Email时一直在删信状态,这个时候你只能感觉到量的扩大与时间的加速,却感受不到更深更诚挚的内容。科技文明带来的不应只是方便,有没有一封Email会让我们看久一点,觉得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美的一封信了?

⑧有一次我和一些学生到山里去看萤火虫。萤火虫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地放出有频率的光,这是它们正在求偶的信号。我们坐在黑暗当中看到萤火虫的信号,内心非常感动,就觉得连昆虫都在沟通,都在告诉别人:“我在这里,我需要一个朋友,我需要一个配偶。”

⑨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看到那位手机没有关掉的学生,他手机上面的亮光竟然和萤火虫的闪光这么像,隔几秒钟闪一下。我忽然感觉到一种人的孤独,所有现代科技让我们更快速地跟人沟通,可是有一种心灵的沟通却在这么快速大量的聊天里迷失,反而找不到了知己。

⑩一位朋友带我坐上他新买的跑车去兜风,告诉我速度感的快乐,我绝对可以理解他的快乐,可是速度的快有快感,速度的慢有另外一种幸福,这两种截然不同。

⑪行进的速度快到最后,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长久的。近来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成语:来日方长,我觉得这个成语里面蕴涵许多的祝福,因为感觉后面还有很长的日子,所以速度可以慢下来,可以慢慢去感觉自己的生命,而不用觉得好像已经焦虑、慌张到没有未来了。

⑫快不一定是美,有时候慢下来才是美。一种缓慢的心情,一种跟物质缓慢接触的情感,才有可能变成我们重新在生活中找到美的一种态度。

⑬一个礼拜的七天时间里,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哪几天你要快,哪几天你要慢,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让自己体验到或快或慢的两种快乐,这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又回到了这一主题,就是选择,有选择的可能,才是美。

⑭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忙”这个汉字:一边是心,一边是死亡。当心死亡的时候,就是在忙碌的状态。可是,忙,是心情的一种感觉,我们可以练习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状态里,都不要让自己觉得忙碌。

⑮所以我也才会强调应该一只脚踩着油门。另外一只脚永远准备刹车,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平衡,你才有停下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③段中“踩油门让你获得了速度,踩刹车让你获得了掌握和控制车的能力”的具体含义。
(2)、读第⑤~⑨段,概括生命一味“加速”,失去平衡,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影响?
(3)、读第⑩段,联系⑪~⑬段思考,作者为什“速度的慢有另外一种幸福”?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应当如何保持生命的平衡。
举一反三
阅读《读书是一种“遇见”》,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一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见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所欲求者”就是指不仅选择那些契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助于功课长进的书籍,更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代读者淘洗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遇见”,才不会耗损时间与精力。

    交友应遍及五湖四海,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当年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兼收并蓄,打通文理。吴宓、金岳霖等教授能用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梁启超作《王荆公》时,为搞清王安石新政的真相,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笔记数十种。在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把发现的谬误一一进行审辨,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是为读书解疑释惑的好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读书则会更有所得。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研究移民史时,一直弄不明白巴人地盘扩大的真正原因,直到那次在三峡旅行时对巨大盐场的探寻和发现,才终于茅塞顿开。可见,现实中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对书本知识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佐证和补充。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了。而一个会“串门儿”、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变得水到渠成。

(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血腥描写”的相关争论

    《水浒传》中有关食人、虐杀与滥杀行为的“血腥描写”并不多,但因多附着于人物和情节之中,所以显得刺目虐心,为许多读者所诟病,近今甚至成为某些学者以“暴力崇拜”否定《水浒传》价值的主要根据。

    再加上《水浒传》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屏,其“血腥描写”的影响无可避免地被放大,从而引出对《水浒传》影视的否定与批判,并延及对《水浒传》价值与传播的质疑。

    吴世昌动议禁演《武松》。1982年2月27日,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武松》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前四天,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学家吴世昌致函中央电视台指出:《水浒》这部小说中……最残暴、最野蛮、最无理的凶杀情节正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这一回。除了他的三个“仇人”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外,他还杀了……十七人。这被杀害的十七人,除夫人外,都是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下等人”,而武松自己的出身却是“都头”(相当于警察局长),这种故事,也算是“农民革命”吗?……在《血溅鸳鸯楼》这一故事中,武松宣布他的杀人哲学是:“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不是一种疯狂嗜血的杀人哲学吗? ……因此,我紧急动议:立即停止播映《武松》这类货色!

    2010年,基于以上基本相同的事实,长期旅居海外的刘再复指《水浒传》等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滨提议“禁播《水浒》”,认为《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

    潘知常等学者对《水浒传》也多有责难,认为《水浒传》描写的是“暴力盛宴”,要求踢出《鲁提辖》,打倒《林教头》,撵走《武行者》,主张将《水浒传》从四大名著中扫地出门,将《水浒传》从中学课本中彻底删除。因为在他们看来,读《水浒传》只会助长人们的暴力倾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他们眼中,像李逵等,不过是个嗜血者,最多是“淳朴的嗜血者”。

    另有学者认为:读者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是以审美的感受为标准,而不是用科学和道德的标准来接受和衡量的,不能用文化批判、道德批判代替审美批判。任何理解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参照,而且是整个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必须是审美欣赏,而不是实用价值,否则就是胡言乱语,无稽之谈,成为对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就像我们读《背影》不能只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水浒》也不能只盯着“暴力”“血腥”。

    山东师大教授杜贵晨:《水浒传》中包括食人、虐杀与滥杀等“血腥描写”,既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又是上古文化传统的产物,同时是当时小说写人艺术由“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之幼稚与蒙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进阶。读者只有以历史与美学的观点,对《水浒传》主旨、总体构思及叙事写人艺术作全面具体的分析,才有可能对这些“血腥描写”产生历史的同情与审美的接受。至于某些人以《水浒传》“血腥描写”是“宣扬暴力”的指责,则是非文学或不善读书及杞人忧天的批评。《水浒传》通过有关描写已表示了对“血腥”行为的否定。当前,《水浒传》阅读与传播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需出现与时俱进的关于《水浒传》乃至其他古典小说的研究与批评,以扶正纠谬,探幽烛隐,引导构建名著阅读与传播“新常态”。

    网友“轻烟残月”:《水浒》中的一些情节的确过于暴力,即使“不说禁播,起码要从名著中剔除。这么一部把杀人狂、无良灭门者、开黑店卖人肉等恶人都歌颂成英雄,还脑补打败辽国,这种负能量爆棚的(作品)跟其他三大经典并列名著,太亵渎其他经典了”。

    网友“影子”:“《水浒》中的英雄个个杀人无数,血腥暴力,堪称恐怖分子中的杀人冠军军团,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相差甚远。”

    网友“007”:我活了二十多年,也亲身拜读、受教过《水浒》,向来不知道这本书竟然能够引导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果这本小说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的话,我想社会也不至于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因‘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就迁怒怪罪于这本书,那是否为了禁止早恋,就废止《红楼梦》;怕老百姓学得有心眼儿,是不是也应该把《三国演义》焚毁了?”

    网友“郁崇幽”:如果《水浒》和时代不符,暴力情节太多,那么抗日游击战争中那么多的情节和时代相符吗?这些都不暴力吗?代表们能不能关注点实在的问题!禁播《水浒》的提议,没有文化真可怕。

    《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确实受到了来自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严峻挑战,其所反映的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与转型中一个有关古典名著理解与对待的严重困局。为此,有关《水浒传》“血腥描写”的理解与评价,不能不成为当下为《水浒传》阅读与流传解困的第一要紧的话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言而有信,诚者自成

汪曦永

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朋友间交往,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信者,人言也;诚者,言成也。《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崇尚诚信不仅是古训,更是当下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

②出言必成,其言方信,“诚信”二字是成功的关键。商鞅变法图强获得成功,始于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商鞅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并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镒黄金。就在百姓感觉难以置信之时,赏金加到了五十镒,终于有人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布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改革法令迅速得到有力推行,为后来秦国的兴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孔子认为,如果国家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则“民无信不立”,国家就会垮掉;如果一个人不讲信义,则“不知其可也”,无法确定这个人是否能把事情做好。对于诚信的重要性,《荀子》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第一位的就是“诚”。现代汉语中,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事真诚、讲信用。诚侧重内心层面,指内心情感的真实无伪、自然流露。信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④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更看重实际行动,要从每一件事做起。“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清代廉吏汪辉祖认为,只要有一件事失信于人,别人可能就事事生疑。因此,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承诺,小事也要认真对待。曾子妻子哄骗儿子,要“杀彘”给他吃,结果曾子真的要“捕彘杀之”。面对妻子所谓“特与婴儿戏耳”,曾子严肃地批评“:现在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戏言虽小,但关乎诚信,为了教导孩子诚实诚信,曾子身体力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终给孩子“烹彘”而食。

⑤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诚信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每个诚信的故事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一诺千金的季布、替夫还债的武秀君……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重信守诺,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让诚信成为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

⑥人有信则立,国有信则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立足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诚信原则,反对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歪念,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依靠矢志不渝的奋斗,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用科普阅读战胜“精神内耗”

①如今,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很多人也都认为自己存在着精神内耗的状况。这是一种内心状态,通常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等,而且精神内耗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自我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等问题,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②对于如何减轻或者杜绝精神内耗,相关人士也给出了系列建议。从科普的角度来说,也许阅读一些科普图书有助于缓解精神内耗,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看待自我。

③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微阅读时代,甚至可以说是“读频”的时代,各个平台上充斥着看之不尽的短视频,碎片化、轻质化、电子化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置身于这个上班忙碌,下班也忙碌的时代,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毕竟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人们阅读习惯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浅尝辄止地获取碎片式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普阅读不再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该强调科普阅读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广科普图书阅读活动。

④通过阅读科普图书,不仅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更有助于缓解个人的精神内耗,养成科学理性,让我们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为阅读科普图书就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会科学历程的跌宕起伏,让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硕果累累,有时却田园荒芜。

⑤举例来说,阅读有关宇宙的科普书,可以让我们瞬间进入一个光怪陆离、远超想象的神秘世界。我们可以仰望星空的浩瀚无垠,去探问辽阔宇宙的奇妙探险;我们还可以探索138亿年前的宇宙如何起源,思考时间究竟是什么,探寻多重宇宙里是否有另外一个自己;甚至看一看令众多科学家百转千回的黑洞之谜,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比如,《盲眼钟表匠》表明了进化论理论家们如何从化石到基因众多不同的证据来源中,重构了坚不可摧的进化论的实例。

⑥吴以义在《什么是科学史》中这样写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的定义或传授。最能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并不在科学已经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学成果,而在于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好的科普图书是需要用时间来品的,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芳华不再,相反,会更加熠熠生辉,阅读科普图书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厚重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也让我们扭转精神内耗的状态,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选自“光明网”2023—03—21,作者:王大鹏,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任务。

人应该有涵养

利哈乔夫

①人应该有涵养!但是,万一职业对有没有涵养并不苛求呢?假如一个人没有机会受教育,社会环境不具备那种条件,还能要求他奢谈涵养吗?要是周围的人不允许他成为有涵养的人呢?如果涵养使得他在同事、朋友和亲人之间变成了一只“白乌鸦”,从而妨碍他跟别人接近,岂不事与愿违?

②不对,不对,不对!涵养——适用于各种社会场合的需要。涵养,不仅周围的人需要,而且也是人自身的需要。

③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渴望生活幸福、渴望长寿的人来说,的确,我说的是长寿!要知道,涵养就是精神健康,要长寿就得健康,不仅身体健康,还要精神健康。有一本古书里说道:“对自己的父母心怀敬重,你将成为人间的寿星。”这句话既是对每个人说的,也是对整个民族说的。这句格言充满了智慧。

④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涵养,然后来说明为什么涵养和长寿有关系。

⑤许多人会想:有涵养的人必定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多半受的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还掌握几门外语。

⑥当然,具备了这些条件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但是不具备这些条件,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内心深处很有涵养的人。

⑦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倘若完全丧失了记忆,比如说,他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再也记不住那些经典作家,记不得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忘记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与此同时,他在潜意识里还保存着某种程度的反映能力,比如见到有价值的文物或艺术品,会由衷地喜欢,仍然有审美的愉悦感,他还能够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什么是哗众取宠的粗俗“玩意儿”,面对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会情不自禁地给予赞叹,他能够理解另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性格,设身处地为那个人着想,了解那个人,帮助那个人,而不是流露出粗鲁、冷淡、兴灾乐祸或嫉恨,对另外一个人做出应有的评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他依然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涵养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理解别人的能力。涵养表现在数不胜数的生活细节当中:争论时善于尊重对方,就餐时举止温和,善于不动声色地帮助别人;……

⑧我知道俄罗斯北方有一些农民是真正有涵养的人。他们的家里出奇地整洁,他们对优美的歌曲特别具有鉴赏力,他们还特别擅长讲“故事”(讲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他们过日子有条有理,他们热情好客,彬彬有礼,既同情别人的痛苦,也理解别人的欢乐。

⑨涵养——其实就是善于理解、善于接受的能力,是对世界、对其他人保持容忍的态度。

⑩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涵养,不断锤炼——如同锻炼自己的体力一样,锤炼心灵的精神力量。在任何条件下,这种锤炼都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⑪锻炼身体有益于延长寿命——这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说到为了长寿必须增强心理和精神力量的锻炼,就未必有那以多人能够理解了。

⑫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周围的事物怀有怨恨情绪,对别人粗鲁,缺乏谅解——这都是精神力量薄弱的表现,是人缺乏生活能力的表现……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挤挤撞撞的人,往往脾气暴躁,身心疲惫,对周围的一切容易作出不良的反应。常常与邻居吵架的人,通常都缺乏生活能力,心理比较阴暗。缺乏审美情趣的人——一般说来也是不幸的人。不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总是抱怨,总觉得吃亏,受了别人的委屈,这种人的生活非常贫乏,而且常常会妨碍别人的生活。心灵的缺陷导致身体的衰弱。虽然我不是医生,但对这一点深信不疑。长寿的经验使我确信这个道理。

⑬和蔼与善良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而且可以使他变得更有风度。的确,可以变得更有风度。

⑭一个人的脸由于凶残而扭曲,相貌会变得丑陋,一个人生性凶狠,他的举止肯定会丧失优雅——假装出来的优雅,而源自本性的、自然的优雅却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⑮做一个有涵养的人——这是人的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是个人幸福的保证,也是围绕幸福、走向幸福的“美好先兆”。

⑯我在《善与美书简》这本书里跟年轻读者所讲的,其实都是一种呼吁——提倡有涵养,推崇健美,推崇身体健康,精神健全。让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都健康长寿!而尊重我们的父母,应该理解得更广泛——那就是尊重我们历史上的一切优良传统,历史,是我们当代的父母,我们伟大的时代是历史的延续,伟大的幸福应当属于这个时代。

(选自《善与美书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