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智源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写   家

刘建超

①在老街,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

②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③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④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高德位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⑤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⑥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⑦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历来分文不取,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钱贴补家用。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⑧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⑨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⑩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⑪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⑫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⑬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高德位的一生与笔息息相关,请你结合文章,梳理他的人生故事,仿照示例,完善下列导图。
(2)、小说结尾颇有韵味,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末的雪,既营造了洁净的氛围,也暗示着高德位那如雪一般纯洁的美德。 B、“搀扶”“挨家挨户”“掌灯”等动作,细腻刻画出高德位反哺乡邻、无私毅然的形象。 C、高德位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仙逝,以哀衬乐,增强作品感染力。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末展现了民风淳朴、彼此关怀的老街风情图。
(3)、文中的名号饶有趣味,请你结合文章与链接材料,分析“李半街”的命名用意。
【链接材料】外号与人物言行举止、性格形象等关系密切,不仅鲜明地折射出民风民俗,而且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4)、高德位仙逝后,老街人想在他的墓碑上刻墓志铭。请你帮助撰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

       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选自2017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放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想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忿恨。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那盏灯,就这样沉默着,一日日听我们的跺脚声,砰砰砰地响了又响。

    爸爸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几分钟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黯淡无光的走廊便瞬间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爸爸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爸爸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过是1元5角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

    我笑,说,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况且,这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要从这经过呢。

    爸爸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的烟头、纸屑、菜叶。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贴,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爸爸一眼,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爸爸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心里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相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不自己主动找,它怎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3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已经过去5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操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爸爸得知后却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这笔钱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何必跟他客气?

    爸爸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一笔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着把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听说他还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

    爸爸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么?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回过头看看,我发觉捏着硕士毕业证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爸爸面前,原来是如此地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素朴、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相与才华成反比”的传奇人物

    ①男人的长相与才华成反比这句名言,最代表性的成功人士就是马云。还听说他早年去肯德基应聘服务员,同去的二十几个人都被录取了,就马云因为形象不佳被刷了。但是,如果哪个中国人可以和比尔盖茨相媲美的话,那就非马云莫属了。

    ②马云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学生时代成绩不好,只有英语特别好,理科特别特别差,数学经常考1分,他自己引以为荣的就是英语。马云努力学习英语起源于他的地理老师,他的老师可以和老外用英语交流,一次地理课上,老师告诉他们一定要学好英语,外国人来中国,大家就可以用英语介绍中国地理,说不出来会给中国人丢脸。正是这位马云崇拜的老师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他没事就在外面找老外练口语,自发给老外当导游,当然也是为了练习英语。这样练就了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老外还以为他在国外生活学习过,其实马云当时根本就没有出过国。有一次,马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全程脱稿用流利标准的英语演讲,他流利的英语和一流的口才震惊了所有人。原来他的英语好是从小就练成的。马云认为别人评价很好不错,评价很差劲也不错,至少说明都是特别的人,否则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他就是一个这样特别的人,很多伟人都是在某一方面甚至不如正常人,但是在某一个方面的超人天赋,才能成就普通人所不能做的事业。

    ③马云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早期他的工作是在杭州的普通英语老师,做老师时,他的口才就开始发挥作用,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当时校长担心他时间做不长,有一次跟他说,我只提一个要求,你能不能做满五年?马云说行。于是他在那个学校一呆就是五年,之后才离职。是金子总会发亮的,后来有美国人在杭州投资,由于马云英语好是出名的,于是政府请他过来做翻译,后来派他去美国专门调查一下美国人的背景,结果确实发现那个美国人是骗子。而正是这次去美国的机会,马云见识到了在美国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他敏锐的嗅觉发现这可以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这次美国之行,才有了马云之后的互联网创业。机会无处不在,永远都是有准备的人才可以抓住它。

    ④马云最开始创建了中国黄页,之后由于国企的强势竞争而被收购。他在北京也为早期互联网的宣传做了很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外资的涌入,马云在北京已经没有机会,他的资金和人力都显然捉襟见肘。在北京辛苦干了一年,一直没有赚到钱,团队所有人都很无奈。马云经过思考,决定放弃北京,回杭州继续创业。他开会对团队说,你们现在有三个选择:第一,我推荐你们去雅虎,工资不低。第二,我推荐你们去新浪、搜狐,工资也不低。第三,跟着我回杭州创业,在离我家5分钟处租房住,工资一个月800。团队都离开了会议室,三分钟之后,所有人都回来了。当时马云感动的哭了。多么好的一帮兄弟,这群兄弟们中不乏优秀的老大和卓越的领导。

    ⑤在中国,马云无疑是梦想创业最好的标本。马云不可思议的梦已经变成现实。马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⑥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现在的创业者要有这样一种境界:痛苦地坚持,快乐地去死。创业的过程是痛苦的,你要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获得更大的成功。百年以后,当你死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快乐:人的一生,我奋斗过了,我得到了快乐。”

    ⑦成功在于努力,不在于智力,这世界充满了不得志的天才;也不在于教育,这世界充满了博学的穷书生;也不在于你先有多少金钱,这世界充满了无数的败家子。毅力是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保持继续前进的决心和力量。成功是思想和性格的成功。

    ⑧马云有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遗忘的圆明园

卢江良

    ①曾经有人问我:“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我脱出而出:“圆明园。”那个时候,我并未游过圆明园。之所以这么回答,缘于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我的印象中最著名,不是因为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是由于其记录着一页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史。

    ②终于,我启动北京之行。这趟行程我最向往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圆明园。这倒不是想一睹它“万园之园”的风采,只是想瞧瞧它“断垣残壁”的遗迹。在我的心目里,前者是风景,后者是历史,而历史总比风景具有厚重感。

    ③游罢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终于来到让我魂牵梦萦的圆明园。可是,在圆明园游荡的近两小时里,满目尽是碧水青山、葱茂林木和芬芳花草,很难目见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的疮痍景象。我怀疑是否搞错了地方,问身边的妻子:“圆明园是不是被火烧过的那个?”妻子回答:“是呀。”我纳闷:“那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妻子说:“应该被修复过了。”

    ④我不禁愕然。是旅游开发需要,还是要忘却曾经的屈辱?就在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当儿,不经意来到了西洋楼景区遗址售票处。那里停着一排观光车,但坐车的游客廖如晨星。妻子说:“你说的火烧过的遗址,应该就在那边吧。”

    ⑤这时已近黄昏,游玩了一整天,孩子开始喊累,母亲便提议道:“那个遗址就不要看了,我们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我们不约而同地响应了母亲的“号召”。在走向公园出口的道上,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个公园也没什么的,只是比杭州那边的大一点,没什么花头。”

    ⑥我很想告诉母亲:这个公园,本来应该用来凭吊,而不是用来游玩的。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是呀,我凭什么说服母亲呢?在这里面的,能修复的都已经修复,修复不了的给“圈”起来了,全然丧失了象征国耻的物证和氛围,俨然一个毫无特色的庞大公园,我们还拿什么用来凭吊?

    ⑦返回杭州的火车上,我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上,对景点的介绍文字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描述:“1977年—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这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园别处,就是西洋楼景区遗址,也已经进行过修复。

    ⑧至于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有人说:重新修复圆明园,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塑造中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彻底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更是一个世界宣言: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任人欺压的民族,他已经再次站到世界强国之林,是一个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强国。

    ⑨但其实,只要良知未泯,历史的耻辱都应该刻在心灵最深处。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一本《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告诉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之痛。她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⑩记住历史才能谈未来,牢记耻辱才能讲尊严。没有对苦难的记忆与感受,何来对幸福的存在意义上的理解与追求;没有对耻辱的强烈体味,何来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与坚守?而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的缺乏对苦难的沉痛记忆与对耻辱的刻骨铭怀;烛照当下,我们这个民族又是多么缺乏对苦难的深刻感受与对耻辱的蚀骨反思!

    ⑪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在QQ群做了一个调查: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网友众说纷坛,给出的答案千势百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无一提到圆明园。圆明园,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被视作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公园,只历经了短短的150余年时光,就被轻易地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这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国耻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长政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长政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长政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长政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长政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长政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长政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长政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篱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再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本军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⑪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