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_拓展练 目标课文《散步》

现代文阅读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①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太太在街边散步,年轻人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 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母亲,她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②孰料初中毕业,我便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 况且母亲终日操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③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④那年孩子两岁,一直照顾他的岳母有事回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要上班,只得请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儿活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于是,空闲时,我便主动拉她在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葱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母亲介绍着眼前的一切,母亲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A】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这两天下班回家吃什么,他不会做饭。”原来如此! 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我爸先克服一下了。”就这样,我期待已久的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⑤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时,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自己之前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 从此我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⑥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后来在扫盲时上过几堂课,又多亏父亲的耐心教导,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再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学习兴趣,我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回去看望父母时,母亲总是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子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致勃勃地讲述小说中的故事。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⑦有次正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旁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我的小说,那该多有意思啊!

⑧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时,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时,走着走着,便会慢慢向她靠拢,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时,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的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耐心倾听。在这些琐碎的家常中,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和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⑨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是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走着走着,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我们娘儿俩散步的背影呢!

⑩母亲71岁那年,我的一本书喜获大奖,我兴冲冲地回家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儿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陪母亲散步了。一路上她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B】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又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⑪现在想来,当年陪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和值得回味的幸福时光了。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有删改)

(1)、请以“散步”为线索,将文中“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四件事补充完整。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贴士: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气氛。③表现人物情感,烘托人物形象。④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揭示主题。

(3)、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情感等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做批注。

【A】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

里,不知你爸这两天下班回家吃什么,他不会做饭。”原来如此! 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我爸先克服一下了。”

【B】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又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4)、本文与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都讲述了“陪母亲散步”的事情,请从主题和选材两个方面,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租房三天的女人

江泽涵

        我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是浪费,干脆租出去吧。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问租金。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显沙哑。她说电话里说不清楚,人就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见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的缘故,也可能真的死老鼠了。

        楼梯口已经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也很旧,但洗得干净,她的身板尽量挺得直,还是有些微缩。

        女人冲我笑笑,带着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条件,问她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等我变脸,又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她似乎失了勇气,又像是在恳求。

        我看她不像来找茬的,也就软了下来:“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再说搬东西也麻烦啊?”

        “太贵了,而且我……”她的声音沉了下去。

        她也不像作风不正的人。我依然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用来干什么吗?”

        女人的脸涨成了酱紫色,嗫嚅着:“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在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但这次要破例了。

        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地一寸地地拖起来,瓷砖也擦得锃亮的。

        第二天一早,女人就蹬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些什么。她讪笑了一下:“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

        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这一晚,我吃完夜宵,下楼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恬淡的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表格。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多的是工农子弟呢。”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妈,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的。妈明儿带你去附近逛逛,看看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

        女人如期送走了女儿。她捧着水仙来退房。反正新房客也还没找来,我就意思意思收了五十。女人后来又折回来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个月后,感冒可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呢。兴之所致,到老区拜访旧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的时候,我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她现在应该正忙碌着吧。

        临近了老巷子,一股酸腐味袭过来。再往里几步,我傻眼了。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箱箱瓶罐,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堆积如山。细看之下,  山群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停着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来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

阅读理解

    ①六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②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的。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③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④又有一次,这只鸟的恶作剧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父亲那时已经上了年纪,他最喜欢在我们房子西南面的阳台上睡午觉。我虽然很不赞成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着睡觉,他却不肯让任何人改变他的老习惯。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地大声咒骂起来。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⑤ “我的天啊,你是不是病了?”

    ⑥ “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只是那个坏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⑦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⑧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夏天里,我的母亲只要在院子里坐,总是一刻不停地织着毛衣。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样也没法子再解开来。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③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④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⑤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⑥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⑦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⑧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⑨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⑩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⑪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⑫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⑬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⑭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⑮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⑯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⑰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⑱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⑲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⑳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肝病一向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说法,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先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当时他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侬!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班级开展了以“旅行中的童梦”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阅读《羽毛》一文,完成以下任务。

羽  毛

曹文轩

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又被风吹到那边。

没有风的时候,一连许多天,它就孤单地待在杂草丛中,或是待在一堆落叶里。

这天,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路过它身旁,把它捡了起来,互相传着看了看,又把它扔到了地上,走了。

不一会儿,羽毛就听见女孩问男孩:“这根羽毛,是哪只鸟的呢?”

“是啊,我属于哪只鸟呢?”

从这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着自己。

一阵大风把它吹上了天空。

在天空飘动的感觉真好。

“如果我能属于一只鸟,会飞得更高啊!”

它多么地渴望天空,多么地渴望飞翔。

它落在了水边的一棵树上。

一只翠鸟站在树枝上,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水面。

羽毛怯生生地问翠鸟:“我是你的吗?”

翠鸟没有搭理它,却一头扎向水面,等它飞起来时,一条银色的小鱼,正在它的嘴里扭动着。

翠鸟重新飞回树枝,又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水面。

羽毛一次又一次地问翠鸟:【A】“我是你的吗?”

可是,翠鸟只顾忙着抓鱼,总不搭理它。

羽毛静静地等待着。

翠鸟终于不再忙碌,掉头看了看羽毛,说:“不是我的。”

一阵风吹来,把羽毛吹上了天空。

……

羽毛落在了一片草地上。

那时,正有一只蓝孔雀在开屏。

有许多人在观着——它实在太漂亮了!

好一会儿,孔雀才把彩屏渐渐收起。

人们散去。

羽毛问孔雀:【B】“我是你的吗?”

孔雀看了看羽毛说:“你也好意思问‘我是你的吗?’!你也不仔细看看,我的羽毛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羽毛!”

羽毛在草丛里不吭声了。

后来,羽毛问过许多鸟,它们的回答是一样的:“不是。”

这天,羽毛遇到了好心的云雀。

云雀说:“孩子,你虽然不属于我,但我可以带你飞上高空,满足你的一个愿望。我可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呀!”

云雀用嘴衔着羽毛,向云的上空一个劲地飞去。

穿越了茫茫的云海,云雀把羽毛带到了云层的上方。

云雀放下羽毛,然后与羽毛一起在天空飘动。

羽毛落在了一座山上。

岩石上,站着一只威猛的鹰。

羽毛毫无理由地觉得,它是属于这只鹰的。想到这一点,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有微风吹来,它有点颤抖起来。

“我是你的吗?”羽毛小声地问。

“什么?”鹰歪了一下脑袋问。

“我是你的吗?”羽毛声音大大地问。

鹰没有回答羽毛。它矮下身子,慢慢展开巨大的翅膀——

一只云雀正向这边飞来。

羽毛对鹰说:“我认识这只云雀。”

它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鹰“嗖”地飞离岩石,然后像一支黑色的箭,向云雀射去。

羽毛听到了空中的一声尖叫,它甚至看到有一滴鲜红的血珠,亮晶晶地从空中滴落了下去。

“风呀,你赶紧来吧!赶紧来把我吹走吧!”羽毛在心里不住地呼唤着。

风来了,羽毛飞起,在峡谷中旋转,向山下的田野飘去。

天下起雨来。雨珠从羽毛上滑落,仿佛泪珠。

“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那只鹰!”

羽毛落在了田野上。

在草丛里,什么也不想,一就是好几天。

                                                (选自《月光里的九瓶》,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