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大丰区第一共同体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肝病一向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说法,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先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当时他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侬!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1)、仔细阅读全文,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②父亲去黑市买鱼,初见效果→③母亲仍需鱼汤滋补→④→⑤“我”替换父亲去黑市等鱼→⑥

(2)、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从划线的词揣摩人物的心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
(4)、结合你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对结尾“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绪……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春 光 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⑿“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⒀“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⒁“您是说,用爱吗?”
⒂“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⒃“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⒄“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⒅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5分钟的成长

                                                                                                    卡洛·汤姆勃

         那一年我10岁。那时喜欢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大人,但是惊恐慌乱就像一条饥肠辘辘的食人鱼,轻易就可以攻破我的虚张声势。就像那个夏季的傍晚,暴风雨变得越来越猛烈,灯都熄灭了,时钟敲了9下,我开始哭起来。

         就在我倍感无助时,电话铃响了起来。我擦去眼泪,强忍着哽咽接起电话,是妈妈打来的。

         “嗨,卡洛吗?”她说道,“我还在——”“

          你在哪儿?”我打断了她的话,完全不管自己当时的焦虑不安有失“大人”的身份。

         “我在格洛里,和你弟弟在一起。”

         我知道格洛里超市离我们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你们什么时候到家呀?”我问道。

         “除非我们能搭上车,要不然你别指望我们很快就能到家。”

        “干嘛不坐一辆三轮车回来?”

         “三轮车司机不肯载客。”

         “走着回来呢?”

        “冒着这么大的雨走回去?我觉得不行——所以才给你打电话。”

        只有上帝知道我当时有多紧张,拿着话筒,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心跳。

        “穿上雨衣,招呼一辆三轮车过来接我们吧。”妈妈说道。

          我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妈妈还继续说着。“卡洛?你能行吗?”我能行吗?雨下得这么大,天色漆黑一片,雷声轰隆不断——谁知道外面漆黑一片中会有什么危险等着我呢?“可以,没问题。”我鼓起勇气回答道。

          “棒极了!带上一把雨伞,不然你会被淋湿的。”

           走出大门,很幸运,路边就有一辆三轮车。三轮车一开动,我便强烈地担心起来:万一司机是个绑匪怎么办?如果他收费太多怎么办?要是他让我半路下车,我找不到妈妈或者回家的路怎么办?我忧心忡忡,开始祈祷。祈祷并不能让我停止发抖,但却平息了我的恐惧。几分钟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到达了格洛里超市。   

         我妈妈正站在大门口外面,她看到了我。她左手牵着我九岁的弟弟保罗,右手拿着雨伞。他们向我走来。“哇,你现在真的是个大男孩儿了,能自己坐公车了,还能来接我们。”妈妈微笑着说。   

         我虽然更愿意她用“大人”这个词来形容我,而不是“大男孩儿”,但我还是得意得满脸通红。    

         我们上了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的座位上,就像所有成熟的男人一样。那个位置最危险,因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很容易摔下来,所以我得紧紧地扶牢

         保罗对我说:“啊,你今天真的很勇敢。”我无所谓地笑了笑:“没什么,有一天你也能做到的。”他看着我,简直将我奉若神明。

         三轮车在我们街区附近雨水泛滥的街道上轰然行驶,经过众多的商店、房屋和路人,我觉得棒极了。我已经克服了恐惧,完成了使命。我的弟弟崇拜我,妈妈信任我,我还永远拥有一段有点类似于冒险的记忆。

         “你刚才害怕了吗?”妈妈问我。

         “害怕?我吗?”我愤怒地回答,“这只不过是5分钟的车程。”我看着她,她笑了。

(摘自《少年文摘》2011年第6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扎特的力量

马永恒译

    ①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纪念他。而在过去十年中,人们一直在为莫扎特的乐曲对多种疾病的神奇疗效而惊叹。

    ②为什么莫扎特的乐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巴赫、贝多芬或是肖邦的呢?美国一位研究癞痫症的神经科医师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乐曲的治疗效果与众不同。研究表明,80%的癞痫症患者因为病房内播放莫扎特D大调交响曲,其痉挛的强度减弱,频率降低,而用其他作曲家的乐曲进行类似的实验,却总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③约翰·休斯认为,奥妙在于莫扎特乐曲中旋律重复的独特方式。莫扎特乐曲中的旋律每20~30秒重复一次,这恰好与我们的脑电波及人体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有着几乎一致的频率。于是,莫扎特乐曲中的节拍能够对癞痫病人大脑中不规则的电波起到纠正的作用。他接着解释,癞痫病人在病情发作时是完全昏迷的。可见,莫扎特的乐曲对大脑有直接影响。

    ④莫扎特的乐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智力的现象,是目前人们关注最多的。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聆听莫扎特乐曲10分钟后,可以在智力测验中拿到更多的分数。同样,反复并持续听过莫扎特某一段交响曲的老鼠,在一个复杂的容器中找到出口的速度,要比生活在其他环境中的老鼠快得多。

    ⑤此外,莫扎特的乐曲也能够对孤僻症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麦乐佳顿的女儿是个孤僻症患者,医生对她采用了音乐疗法。她接受治疗时使用的耳机是经过改装的,这种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震动头部骨骼的方式传导乐曲。莫扎特的乐曲会给患者的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这样,借助音乐的力量,改善了患者与别人交流的能力。麦乐佳顿起初对此种疗法抱有怀疑,但是现在她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⑥巴黎艺术家卡迪艾力正在为一幅作品的创作烦恼时,突然失去灵感,完全无法使用蓝绿两色。她也接受了音乐治疗,取得了很大疗效,蓝绿两色又回到了她的画板上。后来她说,莫扎特乐曲的效果实在太惊人了,感觉自己要10年才能完成的心理治疗,仅仅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她感叹:“莫扎特就像我的爷爷,在我被噩梦惊醒时,他会第一个过来安抚我。”

(译自美国《时代》,文章有改动)

【相关链接】莫扎特命运坎坷,但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有受到损害,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曲安慰自己,安慰别人。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见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

(摘自傅雷《独一无二的莫扎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做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A)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般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B)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C)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棋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棋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D)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④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材、蜀柱、攀间、搭牵、梁、檀、橡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阅读

雨  
丘艳荣

①“世界在她面前,突然变成一片黑暗。”她读到这一句时,屋里的光线陡然变暗。心“咯噔”一 下,地从书页上抬起头望向窗外。天空仿佛被一个巨嘴怪兽吞噬,刚刚还阳光灿烂的六月天 一 下子就 像蒙上了一层黑幕。是要下雨的前奏。

②母亲下地去了,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想快一点把家里的窗户都关上,可她知道,她快不得。 所幸,家不大,房间不多。她略显吃力地平衡着身体,一一把每个房间的窗户关好,雨还没有下。

③她慢慢挪出室外,抬头,看见二楼的晒台上,衣服被吹得摇摇晃晃,衣服架子彼此碰撞,发出 “砰砰”的闷响。

④老式房子的楼梯在室外。打小,她觉得楼梯就像学校脚踏风琴的琴键,她喜欢每日在楼梯上上 下下,踩出 一 串串快乐的音符。

⑤琴声戛然而止,她的世界一片灰暗。那些用脚踩出的快乐音符变成了遥远的梦。她有多久没有 踩过楼里的楼梯了?好长的日子,她把自己蜷缩在重重的壳里,沉默就是她的语言。出房门是近期的 事情。母亲给了她两支“长桨”,让她试着用。起先,她非常排斥,后来她关起门来,笨拙地学习使 用。这副装备真是丑陋无比,但至少能让她不再困在床上。
    ⑥她终究还是学会了这项行走技巧,恢复了自理能力。
    ⑦她划着“长桨”朝楼梯口走去。看着面前不怀好意的台阶,她踌躇了。
    ⑧台阶老了,旧了。没有及时清扫留下的黑苔巴在台阶边沿,并从台阶外沿延伸到楼梯外墙,如 蛇吐信,在对她挑衅:“你上来呀,上来呀!”。
    ⑨ 乌云先是不断翻涌,不断扩张,最后集结、锻铸成一块倒扣的黑色大锅,天与地都在其中,仿 佛可以任由它煎炒烹炸、焖溜熬炖。
    ⑩黑色的天地之间划出一道红光。 一个八九岁的红衣女孩踏着红光而来,她笑嘻嘻地说:“我上  去。”红衣女孩一溜烟就跑上了楼梯。女孩怎能不快呢?她天天在楼梯跑上跑下,替母亲拿头蒜拿块 姜,晒衣服收衣服,或者每天追狗逐猫,故意把它们往楼上赶。她还经常跳楼梯, 一级一级跳,两级 两级跳,有时三级四级跳,气得母亲骂:“没有扶手的楼梯你也跳!哪天拌了踏空了,脚搞断了,有你 好受的啦!”女孩大声回答“不会啦!我还要学翻筋斗云呢!”又继续跳。她微笑,看女孩风一样的 背影。女孩每跑上一级台阶,身量就长了一点。踩到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女孩回过头来对她炳然一 笑,嘴角弯弯。她有些恍惚,刚刚稚气的小女孩竟变成了娉婷的少女。少女像只灵巧的小鹿,与她对 视的那一瞬,她看到少女竟然长着一张跟她一模一样的脸。
    ⑪少女上去了,却不见她下来。衣架还在楼上摇晃碰撞,发出有些凄厉的声音,像在求救。
    ⑫她有些急了,又抬头望了一下天。大锅变软了,重新变回了一块黑色幕布,幕布仿佛不堪重负 的样子,正在一点一点地下坠。细看,幕布边缘有被濡湿的痕迹。

    ⑬天空被撕开了一个小口,有一滴报信的雨恰好打到她的睫毛上。
    ⑭衣架碰撞得更激烈了, 一件红色的衣服被风吹了下来……黑色的长舌头,又在向地挑衅:“你 上来呀,上来呀!”。她咬了咬牙。不过二十一级的台阶。二十一,就是她现在的年龄啊!她原本正 拥有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肆意的年龄。
    ⑮母亲的脚上带着泥,脚底踩了风,边上楼边喊叫:“你怎么上去的?你上去干什么?”刚刚,地 的两支“长桨”倒在了地上,她也随之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收起来了,被好好地安置在房檐底下, 是她用其中一支“长桨”推进去的。应该是推的时候,她用力过度,摔倒了。拌倒的地方,离淋不到 雨的走廊一步之遥。
    ⑯她正要往走廊爬去。母亲弯下腰,把她从雨幕拖到走廊,再吃力地抱起她,安置在走廊的凳子上 。

    ⑰她仰起脸,捋了一下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嘴角弯弯,笑得颇有些骄傲:“衣服没有淋湿。”
    ⑱母亲的脸和眼睛都是红的,不知是生气还是心疼。随即,母亲的泪掉了下来,像雨。她帮女儿 把拌在地上的拐杖捡起来,又拿来一块毛巾,细细地把女儿蹭黑的手掌擦干净。她知道,女儿要爬上 没有扶手的楼梯,靠她的拐杖是没法上去的。腰部手术损伤到了她的腰椎神经,她的双腿丧失了正常 肌力,平时连跨一个小台阶都困难,更不用说上楼梯了。母亲能想象,女儿是借助双手的力量, 一个 台阶一个台阶“坐”上去的。

    ⑲“上楼很危险的你知道吗?”母亲轻声责怪她。
    ⑳她说:“我也以为很危险,可现在我不这样以为了。妈,这一年,我一直在等,等日子可以回到 从前……风雨躲不过,还是要迎着风雨走。不等了!下个星期我就回去上班!”
    ㉑她的眼睛亮闪闪的:“生活总得继续啊。”她望向雨幕。
    ㉒红衣少女站在雨幕,嘴角弯弯,眼神闪亮。

(选自《小说月刊》2023年第6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