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 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这件陶盘内的盘龙图象,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它是以蛇为主体,综合了鳄、羊、鸟等动物的部分特征所组成的复合图腾……这与夏人在陶寺墓地时期的社会性质,即部落联盟阶段,也是正相适应的。

——王克林《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

(1)史料按照呈现方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材料一图片所示的“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某校七年级同学从材料一得出“早在部落联盟以前的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交流和融合”的结论。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论的正确之处和有误之处。

材料二   (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汉代长安和罗马不仅是两个地点,更主要的是两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系统。中国在汉代以后对西方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艺术的输入和本土化,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冲撞交流和融合,都为中原本土文化艺术的振兴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以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汉文化为根基的嬗变,汉之后的各个朝代出现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主流是沿着中国化的文化经脉流淌。

——摘编自程金城、段凌颖《轴心时代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启示》

(2)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西方的宗教艺术在汉代以前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中原文化不断和其他文化碰撞交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C.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了西域地区。

(3)中华民族的开放气质首先在汉朝得到充分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为汉朝发展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两位历史人物。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我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活力。在北魏立国初,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区别还是有些明显的,但经过孝文帝拓跋宏的这一系列改革,通过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使鲜卑落后的文化大为改观,也使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大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4)根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5)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例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虽然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在那时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在思想上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摘编自【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

思想主张

他的思想核心是_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强调知识的作用,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影响

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指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判断示意图所属的朝代并说明理由。从①和③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解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材料三   中央政府设置都护,还“立屯田于膏腴(肥沃)之野,列邮(邮驿)于要害之处”,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为国内的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刺激了国内的商人积极参与开拓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国的丝织品、科技、文化等也吸引着西方诸国使节的东来。这种双向的需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上的几大文明连接了起来,促进几大文明的汇集与交流。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