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四上 第六单元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主角

[美国]安·古德里斯

 ①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很急切地去报名当演员。

 ②确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因为我的角色!他们让我扮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一脸沉默。

 ③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话,妹妹沉思许久。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的排练。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④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人,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⑤先出场的是“父亲”,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服,手脚并用地爬进了场。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 开始呼呼大睡。这一系列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批注1:通过“摇头摆尾”“仲个懒腰”“呼呼大睡”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妹妹表演的____】

 ⑥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安静极了,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非常逼真。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走下舞台的妹妹一脸自豪。【批注2:____(仿照批注1写)】

    ⑦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也会成为主角。”

(选自《阅读》,有删改)

(1)、[思维导图]根据短文内容,梳理妹妹的心情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2)、[批注阅读]你觉得妹妹的表演怎么样?请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批注。
(3)、下面是小语在阅读短文后提出的四个问题。请你给这些问题分类,并把问题的序号填人横线上。

①妹妹不想扮演狗,为什么不退出这次表演呢?

②妹妹扮演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该恭喜她,还是该安慰她呢?

③如果我在生活中碰到妹妹这类事,我也会像文中的妹妹一样努力地完成吗?④描写妹妹的演出,为什么要写台下观众的两次“笑声”?

第一类:针对文章内容提问

第二类:针对文章写法提向

第三类: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4)、[思辨探究]读了短文,我能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回答。

①我的问题:

②我的问题属于上题中的第类问题,我的答案:

举一反三
 你还选取了《颤抖的羽毛》表达对成长的理解和感悟,快来看看。

颤抖的羽毛

金波

①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盛行踢毽子。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我踢毽子不怎么样,所以决心在做毽子上超过别人。

②有一天,我看到家里养的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líng)毛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好看极了。我暗暗自喜,打算拿它的翎毛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

星期天,我约了要好的同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擒住了大公鸡,大家激动不已,一窝蜂地扑上去,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公鸡咯咯地叫着,似乎再也忍受不住疼痛一下子挣脱了我们。

④大概因为它的冲劲过猛,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xù)水池。鸡不会游泳,水池四周又有高高的围墙。我们趴在池边看着公鸡在水中挣扎,心里着急万分,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公鸡以为我们要打它,吓得逃到池子的另一个角落。最后,我们找来一个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

⑤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zhuì)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最漂亮。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⑥后来,我的那只大公鸡慢慢地站起来了。我总觉得对不起它,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渐渐地,它一见到我放学回家,又咯咯地叫着跑过来。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见过我那只漂亮的毽子。

(有删改)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 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 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阅读《荔枝》,完成相应练习。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阅读理解

从“神舟”到“嫦娥”再到“天宫”,中国航天人把对浩瀚星空的无限憧憬寄托在很多美好的名字中。这些名字背后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吗?

祝融是火神,兽身人面,乘两龙。 “祝融号”为“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 “祝融号”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火星的探测工作。 “祝融号”高度有1.85米,重量为240千克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2020年7月23日12 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用“羲和”这个名字来命名太阳探测器,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浪漫。 “羲和号”太阳卫星重508千克,设计寿命3年 , 还能在太阳同步轨道上24小时连续观测太阳。

夸父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敢于追赶太阳。 “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2022 年 10 月 9 日 7时 43分,“夸父一号”发射成功。 同年11 月,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获得太阳硬X射线图像,并对外发布。 这也是“夸父一号”升空后首次发布科学图像。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 2004 年2 月25 日,被称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终于实施。 2007年10 月 24 日到 2009 年 3 月 1日,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完成绕月飞行与科学探测,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一期“绕”的目标;2010 年 10 月 1 日到2012 年 12 月 15 日,“嫦娥二号”卫星除了进行环绕月球的探测外,还飞往拉格朗日 L2 点,并且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探测;2013年12 月14 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其携带的月球车名叫“玉兔号”。

这些浪漫的名字,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和探索宇宙的美好愿望,你喜欢这种“中国式的浪漫”吗?

阅读

(二)唤醒沉睡文物的人

①庄严的神像、奇异的面具、高大的神树……三星堆文物从沉睡中被唤醒。这离不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

②1986年,青铜神树重见天日。刚出土时,只是一堆混杂着泥土的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丫。如何让青铜神树重放光彩呢?郭汉中跟随师父杨晓邬接受了这个挑战性任务。他们反复猜测,不断论证,历时三年多,做好了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③1990年,修复工作开始了。他们先根据造型、花纹对碎片分类,再把同类的碎片拼接、对位。起初,他们并不知道青铜神树有多高,只能从下往上一点点地摸索,就像完成拼图一样。他们经常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试探每一块残件的合理位置。有时候,为了拼接、固定一块残片,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酷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衫;寒风阵阵,他们毫不觉察。两千多个日夜,他们在5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终日埋头于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中。七年光阴一晃而过,这株高达396厘米的青铜神树终于被“唤醒”了。它的底座好像小山相连,树上“神鸟”和“飞龙”栩栩如生。据考证,这件青铜神树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

④作为徒弟的郭汉中,在学习修复技艺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技艺改良创新。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坑。如何完整地提取坑内的象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避免埋藏于地下千年之久的象牙在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自制了许多小工具,解决了象牙提取过程中的难题。他还借鉴了骨科手术的固定方式,采用给象牙打“绷带”的蜡膜加固法,保证了上百根象牙安全出坑,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先河,唤醒了更多沉睡的文物。

⑤郭汉中还非常重视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他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天,他指导徒弟耐心细致地给文物“做手术”:清洗、补缺、粘接、上色、做旧、打磨,一丝不苟。徒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手把手地教。郭汉中说:“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了,但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干下去,这门技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唤醒沉睡文物的队伍。

⑥三尺工作台,装得下古往今来;三十载光阴,换不回青丝如缕。以郭汉中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古蜀文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