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上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奇妙的唾液》,完成下面小题。

奇妙的唾液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时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

⑥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淀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唾液有哪些作用?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一种)

①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

②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

(3)、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唾液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 B、唾液能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全部消失。 C、“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 D、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唾液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张伟的《移动支付新方式》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互联网时代,效率要求被无限提高,安全更是不可忽视的需求,尤其是在网络支付方面。现在,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现有的保障手段已经远远不够。因此,掌握和引领未来网络支付潮流的互联网巨头们,把目光转向了新的保障手段,比如指纹支付、ABCD等。与传统的输入密码相比,新的支付方式操作更方便,安全性也更高。

②对于指纹的应用,古老而新鲜:一方面,摁指纹在中国很早就被用作许可、同意、授权的凭证;另一方面,指纹解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的身份识别,苹果公司之前用iPhone5s手机引领了这一酷炫的设计。此外,在移动支付方面,继支付宝钱包、京东钱包启用指纹支付之后,近日,微信6.2版本也推出了指纹支付功能。用户在微信中开通指纹支付功能,下单后进入支付流程,根据界面提示将手指置于手机指纹识别区,仅用几秒便可完成支付。据介绍,微信指纹支付支持iOS8.0以上系统使用,安卓系统现仅华为mate7手机支持使用,后续将陆续支持其他机型手机。

      ③相比指纹,掌纹识别的应用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概念。掌纹的形态由遗传基因控制,即使由于某种原因表皮剥落,新生的掌纹纹线仍保持着原来的结构。每个人的掌纹纹线都不一样,即使是孪生同胞,他们的掌纹也只是比较相似,而不会完全一样。因此,从理论上看 , 掌纹识别比指纹识别安全性更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④2014年4月,瑞典隆德大学研究生弗雷德里克•雷夫兰德把掌纹支付变成了现实。他开发的掌纹支付技术无需智能手机、NFC芯片和应用程序便能实现支付。用户需先输入手机号码的最后4位,然后将手放在扫描仪上,接着就会从用户的银行账户扣除相应的金额。目前,他创立的公司已在当地的咖啡店和商铺中成功安装掌纹识别付款系统。

      ⑤除了指纹、掌纹,每个人的虹膜也是独一无二的。虹膜是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由相当复杂的纤维组织构成,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类似于斑点、细丝、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在人出生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了,一旦形成终生不变。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最高的,所以使用虹膜识别技术进行授权在安全性方面无疑更具优势。

      ⑥2015年5月,富士通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虹膜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Arrows NX F-04G。这款智能手机所搭载的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凝视屏幕即可自动解锁,或是进行手机支付以及登录网页。

      ⑦相比以上技术,声纹识别也具有特殊的优势。首先,声纹特征的获取比较方便、自然,语音的识别成本也很低廉;其次,声纹识别使用简单,除了麦克风无需额外的录音设备,声纹辨认和确认的算法复杂度低,配合一些其他措施,如通过语音识别进行内容鉴别等,声纹识别的准确率可提升到极高程度。据悉,百度钱包正在研发声纹识别技术,用户在购物后,即可用声纹验证的方式取代传统密码完成支付。

      ⑧前段时间,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马云当着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面在网站上购买了一枚纪念邮票,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然用自己的脸付了账。面部识别技术因此瞬间爆红,让人感觉“刷脸”的时代即将来临。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①清和硕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隅,是清朝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历史见证。

    ②17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发生叛乱。康熙二十七年(公元l688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尔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清廷发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康熙三十年(1691年),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的稳定,康熙将自己的六女儿恪靖公主赐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教多布多尔济——成吉思汗第23世子孙,并在归化城北为恪靖公主修建了这座颇具气派的公主府。

    ④公主府是一座占地面积600亩、严格按照皇帝品级规格建设的府邸,它就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使得喀尔喀四部一直服从清政府,北部边疆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正如《公主府志》所说“内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⑤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街62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在地。

    ⑥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厂”,可见规律之宏大。历经战乱与破坏,公主府已失去往昔规模,但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公主府300年前繁华与兴盛的影子。

    ⑦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48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48家王爷而设立。

    ⑧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有高官显贵出入。

    ⑨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3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两个跨院各有正房5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5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两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

    ⑩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⑪寝殿内有8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在寝殿后面是禁卫房,类似于今天的警卫室,有15间之大。供近卫军和太监们居住。

    ⑫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l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黄河不是天生的坏孩子

①黄河流过桃花峪,向东慢慢流进了下游大平原。

②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它的顶点在郑州附近,在这儿,黄河才真正摆脱两岸低矮山地的约束,自由自在地在宽阔无边的大平原上摆来摆去。

③噢,黄河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乖孩子,从来也不肯老老实实顺着老路走;好像是一个精力旺盛的顽童,放学的时候总想找一条新路走,沿途东踢一下小石子,西踢一下墙根,把自己的鞋踢破了,也闯了许多祸,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

④据统计,历史上黄河总共决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不知给人们惹了多少麻烦。为什么黄河常常泛滥改道,到处捣乱,成为人人见了都头疼的顽皮孩子?

⑤请你别怪罪黄河。

⑥天下有不好的爸爸妈妈,没有不好的孩子。

⑦黄河的爸爸妈妈是谁?

⑧是人,是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你和我呀!

⑨人之初,性本善。河之初,性情也很善良。

⑩远古时期,黄河是一个可爱的乖娃娃,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无论是上游或下游,总是乖乖地往前走,很少惹是生非。

⑪后来,人们在中游的黄土高原上到处砍伐林木、铲草皮、开荒种地,使黄土高原慢慢变成一片片黄土荒坡。雨水冲刷着黄土带进黄河,使河水里的泥沙越来越多了。

根据统计,黄河每年输出的泥沙量大约有16亿吨,绝大多数都是从中游带来的。人们流传说:一碗水,半碗泥。可见它的泥沙真多。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有这样多的泥沙。

⑬噢,当这个“世界冠军”,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样多的泥沙,把河水都染黄了。难怪它的名字叫黄河。

⑭河水带来这样多的泥沙,流到下游大平原上,水流变得平缓,冲不动了,就在河底沉积下来。河底越垫越高,河床渐渐变得比两岸还高,成为高高悬在地面上的“悬河”。

⑮悬河,是从人们头顶上流过的大河啊!涨洪水的时候,汹涌的洪水从两侧河堤流出来,就会造成可怕的水灾。

⑯如果洪水冲破河堤,不赶快堵住,黄河就会改道,再也不回到原来的河道里了。

⑰千百年来,黄河就这样不停地泛滥、改道,在华北平原上摆来摆去,惹了许多祸,被称作“害河”。人们提起这个“顽皮孩子”,就会摇头叹息。

⑱应该怪罪黄河吗?

⑲不!应该负责任的是爸爸妈妈,不是无知的孩子。

⑳如果人们不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乱砍树、乱铲草,黄河会有那样多的泥沙吗?

㉑如果黄河没有那样多的泥沙,就不会出现河底比两岸还高的悬河,哪里还会时常有泛滥改道的现象呢?

㉒说来说去,应该负责任的是人们自己。请别怪罪黄河,别怪罪“无辜的孩子”吧!

㉓黄河摆来摆去,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㉔从南到北来回摆动的黄河,在下游冲积形成了广阔的大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种庄稼,出产小麦和棉花,自古以来就城市林立、人口密集,是全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㉕黄河泥沙多,淤积也快,使得河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大。据科学家估计,从19世纪末叶以来,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伸展造陆23平方公里。黄河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土地制造机器,不停地制造出一片片新的国土呢!

㉖使人们更加高兴的是,在黄河河口三角洲上发现了胜利油田,平地出现一座新兴的石油城东营市。这里离海很近,交通方便,比内陆油田的开发条件更好,成为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

㉗除了这个油田,在河南省东部的平原下面,又发现了中原油田;想不到这里到处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有了它,古老的黄河下游平原,焕发出新的青春。

(选自《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略有改动)

阅读

死里逃生

[美国]阿西莫夫

①1989年 3月 23日,地球又一次死里逃生。 当时有一颗很小的、直径约半英里的小行星,在距地球约 50万英里,即2倍于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的地方呼啸而过。当然,这听起来好像是安全距离,而有人说这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不管怎样,这块“石头”沿着差不多与地球的轨道相交的轨道运行,而偶尔(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地球和小行星同时到达两者轨道的交点时,会使我们经历一场呼啸而过的九死一生的劫难。

③如果地球和小行星两者的轨道一直保持原样的话,那么,可以证明50万英里或更近一点,也许是两者所能遇到的最近距离,但是它们并不都是那样。地球是个大质量天体,因而它的轨道很稳定,可是相比之下,小行星显得很微小,它运动时会受到地球、月球、火星和金星的引力,所以它的轨道在不断地作微小变动。

④小行星的轨道也许变动得使它远离地球,而也有可能更靠近地球,因此它的运动使它进入与地球碰撞的过程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不等于0。

⑤麻烦在于这样的小行星并不是绝无仅有。

〔A〕____。

⑥回溯到 1937年,被天文学家命名为赫尔姆斯的小行星在离地球20万英里以内经过,而它比刚才未击中我们的那颗小行星要大。它的直径也许有1英里。

⑦另外在 1972年8月10日,一颗直径只有40英尺的小天体,事实上在蒙大拿州南部上空仅30英里处与地球呼啸着擦肩而过。它已经穿过了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

⑧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可能至少有上百个直径在半英里以上的天体,其所在的轨道可使它们在地球旁掠过。并且可能还存在几千个直径为几十英尺的更小天体。显然由所有这些小天体中的某一个最终将撞击地球的概率远大于某个特定天体(例如刚才未击中我们的那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

⑨甚至一个比较小的天体,像未击中蒙大拿州南部的那个小天体,假若它真的撞击地球,也会产生可怕的破坏。如果它击中陆地,会凿出一个相当大的陨星坑。当它们击中地球时,这些抛射物可能会以每秒20英里的速度持续运动。

〔B〕____。

⑩如果该天体再大一些,它也许能击穿地壳,引起火山活动,引发全球范围的森林火灾,淹没一半的陆地,并会把大量尘埃抛入平流层,以致长时期地遮住太阳光。这样的一次巨大撞击或许能使生命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死亡,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在6500万年前就是这样的一次巨大撞击使恐龙灭绝。

⑪较小的碰撞近来曾经发生过。在亚利桑那州,有一个直径为 0.8英里、深600英尺的陨星坑,它可能是在50 000年前,因为一次碰撞形成的。因为当时人类尚未到达美洲,很可能没有人死亡。1908年,在西伯利亚中部,一次更小得多的碰撞击倒了方圆 20英里之内的每棵树,但这次撞击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因而也无人死亡。

⑫事实上,在历史上没有关于人类因陨星撞击而死亡的记载,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那样的幸运。

(选自《新疆域》,有改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摘编自《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