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平永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

寒梅

林旭华

    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但见一片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 , 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寒梅,落花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2段写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为下文寒梅的傲然绽放做铺垫。 B、第5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C、第7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文中作者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表达了细腻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某同学用下图梳理了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所呈现的特点,请结合5、6段内容帮他把下图补充完整。

(3)、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在需要强调的词语下面。请你仿照示例,从本文中选一个句子标注重音并分析。

示例:但见一片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

分析:重读“一片片”“飘洒”“旋转着,飞舞着”,表现梅花飘落时花瓣繁多、姿态优美的景象,可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我选择的句子:.

分析:.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旅程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

       “不饿,你呢?”“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

       “跑了吗?找找。”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

       “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吧?”

       “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

       “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

       “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

       “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

       “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片段,完成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叉得建矮 ,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同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S--,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⑧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道。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⑨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的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⑩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并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似乎不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

③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她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户到门口,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了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儿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是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的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地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还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2008年11月2日,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秦腔》。授奖词中说:“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②我得知《秦腔》获奖的消息是在一个中午,就打电话给贾平凹,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知道了吗?”他也没头没尾地答了一句:“刚知道。”我说:“我去你家里?”他说:“好。”我们两个人坐了很长时间,东拉西扯,雅俚并雕,却是谁也不提获奖的事。告辞的时候我问他听到获奖消息的心情,他想了一会儿,说:“就是天空晴朗,没啥。”

③《秦腔》全书40万字,2003年春天开始动笔,到2004年9月写出初稿。初稿35万字,第二稿又增加了5万字,已接近了现在成书的规模,之后又经过了三稿和四稿的修改。二、三稿全部重写过,第四稿又做了细处修订。细算来,这部40万字的书,他共计手写了115万字。贾平凹手拙,不会用电脑,他是彻头彻尾的手艺人,这些字是他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部书他写得苦,构思过程苦,写作过程也苦。整整一年零九个月,除了一次因感冒住院,他没有连续地休息过三天,而且住院的那三天,也是医院强迫着不让回家的。我读的是这部书的第三稿,2004年11月29日,他给我书稿的同时还附了一封信,结尾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此书稿耗尽了我的精力,写得这么久,改得这么多,从来没有。我对农村十分痛苦,为我的父老乡亲悲凉。书中故事,差不多是我的长辈和同族人的事。我相信此书稿是好的,我对得起我亡去的父亲和伯父。”

④我去过他老家两次,一次是给他老父亲迁坟,另一次是他的伯父病逝,陪他回乡奔丧。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的山区教师,后来中年早逝,贾平凹曾写过一篇散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七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⑤父亲的去世,给贾平凹的打击很大,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没有从悲痛中脱身出来,他悲哀的是父亲劳碌了一生,受的苦太多,享的福太少。

⑥贾平凹在家族大排行中是老八,他是孝子,对待伯父母如对待自己的父母。接到伯父去世的电话,他甚至顾不上回家换衣服,直接从单位叫了车就走。西安到棣花,一路秦岭,不足400里的路程,我们却走了近6个小时。进到伯父家,他一头便跪到灵前,泣不成声。

⑦贾平凹的写作,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观测目标。他瞄准的是中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根本变化。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比如《浮躁》(1986年出版)、《高老庄》(1998年出版)、《秦腔》(2005年出版)等,构成了乡土中国之变,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国农村问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⑧1982年至1985年,贾平凹曾专注于散文写作,此间其标志性散文作品就是《商州三录》。他从西安回到老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商洛地区的七个县用脚丈量了一遍,创作出《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和《商州三录》三部关注当下现实的长篇写实散文,笔触深入商洛地区的现实生活。这三部作品在当年引来了一片喝彩,也奠定了他在国内散文界的地位。他的这三部作品发表后,家乡商洛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后来商洛地区由地改市,名称也便叫了“商州”。他是爱家乡的,家乡的人也以他为荣。有一年正月十五,我看过一台来自他家乡的“社火”。这种民俗表演一般是以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的,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举着塑像,闹然过市。在这支队伍的最中间,我突然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扮成他的样子,穿着风衣,戴着鸭舌帽,站在一根几米高的铁芯子上,孩子身后背着厚厚的一本模型书,书上写着三个大字——贾平凹。一位朋友用照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当把照片送给贾平凹的时候,他立即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过了好久才低声说了一句:“我还没给家乡做过什么呢!”

⑨1978年,年仅26岁的贾平凹创作出以热爱农业科研的乡村姑娘为主人公、反映时代新风貌的小说《满月儿》,该作品斩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那时算起,到2008年获茅盾文学奖,30年间里获奖近百次,他脚踏实地且步伐矫健地一路走了过来。

⑩始终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这便是质朴而深情的贾平凹30多年文学创作一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取材于穆涛《先前的风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