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隆昌市黄家镇桂花井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 080亿元,同比增长18%。

    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量27 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 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

    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选自2023年3月15日18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心脏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统计,在英国,心血管疾病与1/4的死亡病例有关——大约每年16万人。

    ②心脏病的高危群体通常靠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保护动脉血管。但是人们很难及时发现心脏病的征兆,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从他汀类药物中受益。

    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可以通过单张X光胸片,可靠地预测患者在10年内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

    ④为了训练这个模型,研究团队使用了15万张X光片,它们均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又收集了11 000多名平均年龄为60岁的患者的数据,对AI模型进行测试。

    ⑤研究人员发现,近10%的患者在第一次拍摄胸片后的10年内出现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症状,比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选自2023年2月刊《科学焦点》,《AI预测心脏病》,有删改)

材料三

(1)、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B、2022年核心产业规模达5 080亿元 C、人工智能专业越来越热门 D、人工智能企业迎来新机遇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心脏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英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B、心脏病患者一般无法发现心脏病的征兆,所以不会服用他汀类药物来保护动脉血管。 C、2015—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收入规模呈迅速上升趋势。 D、在研究过程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AI模型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测试。
(3)、人工智能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②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③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④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的医学发现为我们抗击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提供了革命性疗法;而屠呦呦的发现为抗击疟疾提供了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案。”

    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席朱琳·吉拉斯当天也表示,3位获奖者的医学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完全符合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诺贝尔奖的宗旨是表彰那些为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的人,从这点上来讲,我想他们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医学新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效预防了残疾的产生和传染病的扩散。同时,它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3位科学家,我想诺贝尔本人也会赞同的。”

    ⑥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现代文阅读I

冰雪精灵——雾凇

张敏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震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苦是掀掉了这床“被子”执量就重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隆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震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华成震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也叫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也叫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之间空隙很多,它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当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生产器”,在有雾凇时,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和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人们能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知识》,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甲〕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之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继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又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纷至沓来。 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

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选自2021年1月 14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乙〕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的气温低至零下 30 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2015 年 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 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 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

(选自 2021年1月 16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非文学文本阅读

【材料一】不久前,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来自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a、“天宫课堂”恰恰是最能激发人们好奇心的方式之一。把教学场地搬到空间站,能看到平时难以呈现的独特画面,比如微重力环境下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我真的不知道在太空,气泡是可以留在水球里面的。”一位观看现场直播的学生啧啧称奇。同时,空间站本身就是引人入胜的人造科技景观。b、作为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它代表了中国人用脚步丈量宇宙所抵达的远方。空间站里独特的工作生活场景和物理学现象提醒人们,其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探索欲。将科学的种子撒向充满好奇的心灵,让更多梦想长成参天大树。

(选自2021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相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投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选自2021年12月07日《科普时报》)

【材料三】国外曾开展过一项名为“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学生们委托航天员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通过网络,学生可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地球,再通过网络传回地面。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脉,兴奋不已。他们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情况,从而对环境保护有更清晰的认识。

与载人航天器上的航天员进行视频通话也是太空教育的一项内容。航天员携带业余无线电台上天与地面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通话,帮助全球的青少年了解奇妙的宇宙和空间计划、搭载实验、太空生活等问题。

在许多国家,该活动是完全免费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教育部门、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团体都可以提交通话申请。目前,仅国际空间站就进行了700多次业余无线电通话活动,共有40多个国家、数百万学生参与。我国组织了4次青少年与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通话。天地通话给青少年带来无穷的乐趣,并提高了他们的交往意识、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选自唐芳《太空教育让航天梦扎根幼小心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国教育报》2021 年2月1日讯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湎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中学做了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其具体数据见图:

    材料三: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一道全国禁令,一旦发现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校方可对学生处以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2018 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

    材料四:某中学张校长认为,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机械地“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现代文阅读

杭州亚运会落幕,中国送给世界一份特别礼物

    ①“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2023年10月8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在闭幕式上作出这样的评价。过去16天,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而世界也透过这场亚洲最高水平的赛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观察与了解。

    ②“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热情接待。”这是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库马尔·帝瓦里的看法。在中方的精心组织下,杭州亚运会不仅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更是取得了亮眼成绩——15次刷新世界纪录,37次刷新亚洲纪录,170次刷新赛会纪录。45个参赛代表团中,有27个获得金牌,41个获得奖牌,代表团获奖数量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③这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以来最好成绩。这些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从中看到中国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④更可贵的是,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平台,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地区、种族、文化的差异,结下深厚友谊。赛场上,中国拳击选手常园与朝鲜、印度两位选手热情相拥;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爱上中国文化的外媒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争相拥抱亚运吉祥物“莲莲”……一个个温情画面再度证明,亚运会是竞技体育,更是友谊的桥梁。在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杭州亚运会传递的和平、团结的信息尤为珍贵,世界也不难感受到中国为之作出的努力。

    ⑤亚运会期间,从运送体育器械的机器狗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赛场内外的高科技元素受到外媒高度关注。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现代化中国。

    ⑥亚运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首届“云上亚运”、首次实现移动支付互联……这一系列首创,让杭州亚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亚运会之一。这也助力中国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日本共同社提到,本届亚运会的绿色环保因素“非常值得肯定”。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绿色元素无处不在。而且,亚运会闭幕后,所有场馆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有些向市民开放,有些将成为青少年训练基地。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评价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奥理事会未来举办亚运会树立了基本标准。

    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体育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从开闭幕式充满东方美学的奇思妙想,到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亚运元素,再到设置武术、藤球、克柔术、围棋等亚洲特色项目,杭州亚运会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舞台,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包容,表达了中国愿与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愿望。

    ⑧相聚一团火,化作满天星。闭幕式上,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送给所有人一份特别的礼物——象征着亚运精神永远传承的“亚运星光数字纪念章”。16天时间很短,但亚运精神生生不息,而世界也将由此更好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