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途出行乘坐飞机时,我们偶尔会遭遇飞机颠簸,但这类事件通常出现在雷雨等恶劣天气时。不过,近期全球发生了多起飞机晴天颠簸事件,这不免让人感到担忧。那么,为什么晴天飞机也会发生颠簸?这是小概率事件吗?

都是晴空湍流惹的祸。

②造成飞机颠簸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受季节及日照的影响。夏季雷雨较多,秋季出现大风天气的概率较大,这两个季节飞机颠簸就会多一些。午后太阳光线强烈,使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下降补充,形成空气对流也会使飞机颠簸。二是受风切变的影响。雷雨.热雷暴等使空气产生的上下对流运动,被称为风切变。飞机在这些天气下飞行时,常会产生强烈颠簸,严重时可导致飞行事故。飞机仔飞行时最怕的就是出现在机身左右侧的风切变。三是受湍流的影响。湍流是受地球自转及季风的影响,冷热空气相遇,相互摩擦形成的。湍流是肉眼看不到的,它的流动方向变化很快,✈经过它时会产生强烈的颠簸,可能造成人员受伤。

③晴空颠簸是众多颠簸中的一种,是由晴空湍流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的高空。当飞机进入与机体尺度相近的湍流涡旋时,其各部位就会受到不同方向气流的影响,原有的空气动力和力矩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产生不规则的运动。

难以实现准确预测。

④晴空湍流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今每8小时的飞行中,就可能10~15分钟的晴空湍流。随机性强.消失速度快是晴空湍流的特点。相关气候模型预测,在未来的30年至60年内,晴空湍流可能会增加100%~200%。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商业飞机遇到的严重颠簸,每年约5000起。那么,可以准确预测晴空湍流吗?晴空湍流是一种较难准确预测的大气现象。气象雷达是通过探测大气内的散射体,也就是云层中的水滴来分析大气的运动情况,从而实现气象预报。而晴空湍流的空气透度较大.区域水汽较少,气象雷达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监测。

落座后务必系好安全带

⑤虽然目前我们对晴空湍流还做不到准确预测,但也不必过度紧张。首先,飞行员在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时,知道该如何操作。飞机遭遇晴空湍流,当颠簸程度过高或颠簸持续时间较长时,飞行员会通过改变飞行高度.飞行航路等方法,尽快远离晴空湍流出现区域。其次,乘务员会去安抚和保护乘客。如果遭遇突发.不可预知的晴空颠簸,飞行机组会第一时间通过客舱广播等方式对乘客进行提醒。如果因航路天气原因,飞机遭遇长时间的中度及以上颠簸,飞行机组会及时跟塔台沟通,合理调整飞行高度,以避免出现长时间的颠簸。

⑥在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及旅客均要在落座后系好安全带。如果在客舱内站立时,突然遇到晴空颠簸,旅客要迅速降低重心,就近寻找空座位坐好并系好安全带。此时,机上乘务员也会停止服务。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0月24日第8版,有删改)

【材料二】

①风切变现象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从而带来了探测难.预报难.航管难.飞行难等一系列困难,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航空气象难题。风切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天气变化比如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就会产生强下沉气流冷暖气团交汇时的锋面附近也会产生风切变。第二种是地理环境比如在高大的山体附近容易产生气流的切变。第三种是人为因素比如前一架飞机起飞后产生的扰动乱流引发的风切变,如果间隔时间过短,可能对后一架飞机造成影响。

②风切变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对航空的影响。风切变是民航飞行中的“隐形杀手”。飞机之所以能够正常地起飞和降落,主要是依靠机翼在空气中的升力托举机制,而这种机制需要飞机机翼附近的气流持续稳定。然而风切变正是改变风向和风力的强大气流,所以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机翼的正常升力托举,从而干扰飞行。飞机一旦遭遇风切变,严重时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所以长期以来,对风切变的探测预警也是民航气象预报观测的重点与难点。

(1)、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了飞机在晴天也会颠簸是晴空湍流惹的祸。 B、两则材料都提到了风切变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事故。 C、风切变现象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 D、虽然目前我们对晴空湍流还不能预测,但也不必过度紧张。
(2)、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材料一说说造成飞机颠簸的原因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可小觑的镉大米与镉中毒
        ①近期,湖南大米因含镉量超标再次成为全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镉大米”危机瞬间席卷全国,各地纷纷抽检自查,结果令人震惊:全国约有10%的大米镉超标。
        ②“镉大米”,指镉含量超标的大米。镉和大米的渊源很深,水稻很容易吸附镉。镉主要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等共生。在开采这些矿时,含镉工业废气扩散并自然沉降,蓄集于周围土壤中。即使距离较远,其排放的废气扩散后,也可能随降雨落入农田,污染粮食。镉也存在于一些化学肥料中,特别是磷肥中含量较大。如果过度使用磷肥,植物无法全部吸收消化,镉就会吸附到大米当中去。我国磷肥中镉的含量约在0.1-2.9mg/kg,而美国为7.4-15.6mg/kg,澳大利亚则为18-91mg/kg。正常施用中国磷肥对土壤镉超标的影响很小,但是中国的优质磷被出口,而进口国外的劣质磷,导致中国土壤中的镉含量升高,从而产出镉大米。灌溉水污染是最具威胁的一种,其杀伤范围和力度都非同小可。从地下挖出来的矿砂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遇到雨水,矿砂中的镉会随着雨水游走,污染了水源。用污染水灌溉农田,镉就会通过土壤进入粮食作物。
        ③镉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肾脏,对肾脏造成损害,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维生素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会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着和储存,最后导致骨软化。人吃了含镉的食物不会马上有感觉,根据科学家披露,镉一般在几十年以后对身体造成影响,特别是身体会有莫名其妙的疼痛等症状,这就是镉造成的后果。
        ④普通百姓虽然无法从肉眼上识别哪种大米镉超标,但只要购买大米时,多选择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种就可减少镉中毒。同时提倡膳食多样化,尤其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居民,适当增加主食品种以降低风险。另外,多吃海产品、豆类等含锌、钙量较高的食品,都可以降低人体对镉过量摄入而患病的风险。
                                                                                                                                                                                                                       (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环保资料】
①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三条,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大气污染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5亿多吨、二氧化碳2亿多吨、悬浮颗粒物23亿多吨和氮氧化物6900多万吨。(摘自《环境与人类健康》)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指导人们工作、生活。空气质量指数为0-100时,普通人群的健康不受影响。
空气质量指教(AQI)分级表

AQI数值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300以上
AQI级别
质量状况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

(摘自《科学世界》)
【媒体信息】
         ①近日,京城再次遭遇昏黄的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浓度迅速上升,东城东四、朝阳奥体中心、海淀万柳等地区的空气质量已达到六级污染。整个城区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能见度仅1公里左右。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提醒,建议人们在今、明两天减少户外活动,重体力劳动者、老人、儿童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尽管中国有巨大商机,但北京等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今后如得不到有效治理,终将会让一些外国人望而却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在京居住超过10年的新西兰来华员工丹尼夫妇,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最终决定离开北京。(摘自百度快照)
        ③英国的汤普森有很多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伦敦能除掉“雾都”的恶名,关键在于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大家共同来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如果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重现,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定会遭遇强大的舆论压力,会被严惩。而在中国,目前大家还是抱怨的多,尽管政府公布不少政策,但自觉自愿执行的人还是相对太少。(摘自《环球时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