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小说中“儿子”由开始“不愿上学”,到最后“决定上学”,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下面变化过程。

不愿上学---------畏惧前行--------决定上学

(3)、文中画线句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处作简要分析。
(4)、小说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有些重复啰嗦,对于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用重复的对话,是为了突出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 B、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父亲的睿智。 C、儿子先后五次,反复说自己“能”,突出了儿子有毅力,非常坚强。 D、能为儿子的转变做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
(5)、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三句话的妙处。
举一反三
麦当劳的礼物

大一圣诞节前的那个周末,我回了家,喝着妈特地给我煨的排骨汤,我心里一直在犹豫:该不该向妈妈要这笔钱呢?

爸去世得早,自小我便看惯了妈的操劳,从不曾向她要过额外的花费。可是,这次是不同的,因为朱樱。

常常地,与朱樱徘徊在小径上,不知不觉,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怎么样才可以将时光留住。室友们为我出谋划策,建议我趁热打铁,给朱樱一个浪漫的圣诞夜。中式餐厅嘈杂,气氛差,情调好的地方我又消费不起,最后选定了麦当劳。

可是该怎么向妈开口呢?滚烫的汤哽在我喉间,我反复思量着,室内满满的全是我喝汤的声音。

妈坐我对面,静静地看我,忽然说:“前两天,厂里开了个会,说要下岗一批人。”

我霍地站起,惊恐地盯着妈的脸:“妈,您下岗了?”妈一愣,然后就笑了,笑容里是无限的痛惜与爱怜:“看你吓的。我说要下岗一批人,又不是说我,妈干得好好的呢。”

我松了一口气,想,妈现在心情应该不错,咬咬嘴唇一口气说出来:“妈,下学期要去工厂实习,学校要交200块钱材料费。”

妈“啊一”了一声,有明显的失望意味:“又要交钱……”我不敢看妈的眼睛:“要不然,我跟老师说……”妈已转开了身,拉开了抽屉:“我给你两张100元的,路上拿好。”

妈找了半天,也只找了一张100元,一张50元,其余的都是10元的。她把每一张钱的角都压平,仔细地数了几遍,把钱折了4折,叠成一个小方块,小心地塞进我书包的夹层里,把双层拉链拉好。送我出门的时候还在反复地叮咛:“车上小心,现在小偷多。”我“嗯嗯”地答应着,却已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飞奔着,越跑越急,要即刻到来樱的身边。

圣诞节的黄昏,下了雪,将圣诞的气息衬得更繁华鲜明。麦当劳里人山人海,我们等了好久,才有一桌人起身。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抢到座位。朱樱伸手招呼:“小姐,清一下台子。”

一位女服务员疾步走过来,远远地,只见她略显单薄的身影,走路时上身稍稍地前倾,竟是十分熟悉。她走到我们面前,我在顷刻间呆住了:妈!

怎么会是妈?她现在,她现在应该在上班呀。

陡然地,我记得在厨房幽暗的灯光下妈黯然的脸色,难道,难道妈在骗我?妈,下岗了?

妈也在同时看见了我,刹那间,她的眼睛瞪得很大,死死地、用力地盯着我。我看见惊骇、怀疑、失望、痛楚,仿佛巨浪滔天,从妈的眼中无穷无尽地涌出。她的身体轻轻地摇晃了一下。

然而,妈什么也没说,只是低下头去,利索地开始清理桌子上的残杯剩盘。我想喊她“妈”,可是也许是因为震惊,也许因为周围喧闹的人流,也许只是因为朱樱,我竟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只是,愣愣地看着她。

她再也没有看我一眼,径直到邻台清理。把废物倒入垃圾桶里时,她停一停,伸手印一印额头。当她再一次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看见,在她的手臂上,那烙痕一样清晰的,分明是一道长长的泪痕……

哦,那个周末的晚上,是不是,妈本来是准备告诉我她下岗的消息?是什么让她改了口,是不忍见我那一刻的紧张与焦灼吗?我紧紧地握着袋中的纸币,第一次知道了钱的分量。

许多成长岁月中我记得的事,像旋风一样涌上来又翻下去,我竟不能止住自己的泪。泪光里我看见朱樱,她娟秀的眉眼,精荚的黑皮衣衬出她的玲珑腰身,忽然知道: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太奢侈的游戏……

大二开学的时候,我把一叠钱放在妈的面前,说:“有我的奖学金,也有我当家教、打工的钱。妈,下个学期的学费我自己付,您以后不要那么辛苦了。”

妈久久地看着那些钱,双手突然蒙住了脸。她,哭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 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 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 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题记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飘飞。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死神原本应该来找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学作品阅读

人生五十始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毛泽东是他在长沙师范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青年后来成了共产党。徐特立本人在毛泽东能分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前很早就参与了政治。他身上仍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标志,那是他为了要表示他上书请愿实行宪政的诚意割去的小指尖。在第一次革命后,湖南一度有个省议会,老徐是议员之一。

④战后他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在里昂学习一年,在一家铁工厂打杂做工维持生活。后来他在巴黎大学当了三年学生,靠为中国学生补习数学等筹措自己学费。一九二三年回湖南后,协助在长沙办了两个新式的师范学校,境况顺遂,有四年之久。他到一九二七年才成了共产党员,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

⑤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瞿秋白下面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没有疑问,他的丰富多样的经验——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使他能够胜任他所面临的任务。他当然需要所有这些经验,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

⑦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⑧“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

⑨“这里的工作的进展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⑩“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锔匠

王松

①过去,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人们在生活中一些易碎的容器,大到水缸,小到吃饭的碗碟、和面的瓦盆,一旦摔了破了都舍不得扔。于是就有了一种职业,“锔盆锔碗锔大缸”,也就是所谓的锔匠。在天津,这门手艺被发挥到了极致。那时,街上常能听到锔匠的吆喝。这种吆喝不像箍水筲的或打竹帘子的那样悠悠荡荡跟唱歌一样,而是干板剁字,短促,有力,就像一个瓦盆摔到地上,哐的一声,哐的又一声,不小心能给你吓一跳。后来有很多演员专门模仿当年的各种“货声”。

②锅匠走街串巷,也不是随意乱走,一般是有常去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会有老主顾,懂得他的手艺,平时有碗碟破了,就专等他来锔。

③做活儿,一般是先把有一定硬度的粗铅丝用小锤在砧子上砸扁,做成两头尖的枣核儿形“锔

子”,再把破碎的瓷器小心拼合起来。在裂纹的两侧钻出小孔,最后再钉上“锔子”。这样,原本已是一堆碎片的瓷器也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④有一年,我家隔壁搬来一个邻居,看样子五十多岁,孤身一人,平时不太出门。听别的邻居说,他姓陈,是个锔匠,但一般的瓷器不接,只锔紫砂泥壶。显然,如果这样,至少说明两点:其一,他做的事很小众。因为天津人虽也爱喝茶,但习惯喝花茶。喝这种花茶一般不用紫砂泥壶,而是用很大的瓷茶

壶,为保温起见,还特意在外面套一个草编的“茶壶套”,这样喝着才痛快。紫砂泥壶也有,但并不多

见;其二,他敢以如此小众的职业为生,收费肯定不菲,如果这样,手艺也就应该非同一般。

⑤这陈师傅的工具果然很讲究。他用的手钻是两根很精致的深色硬木棍,而且是用细牛筋拴在一

起,拉动起来会有一种锋利的嗖嗖声。紫砂泥壶有个特点,因为质地相对疏松,硬度也就不高,不像密度很大的瓷器摔得很碎。但这样修补起来,反而对工艺要求更高。

⑥陈师傅并不是用普通的铅丝做锔子,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铜丝。要先在火上烧一下,再迅速放到水里一蘸,这样铜丝变成了暗红色。他做出的锔子非常精致,要用金属锉将边缘锉平滑,再用砂纸细细地打磨。最后钉到泥壶上,位置和排布也很讲究。看上去,就已不再是锔子,更像是几片浸泡开的龙井茶叶贴在泥壶上。

⑦一天晚上,陈师傅好像心情很好,微醺。他告诉我,他当年入这行时只有十几岁,现在想想,已经快四十年了,修补过的紫砂泥壶不计其数,多蹊跷的物件儿也都见过了,手艺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眼下有的人,为见识他的手艺,故意把自己好好儿的紫砂泥壶打破,然后拿来让他修补。他对我

说,内行都知道,这泥壶只要经了他的手,再打上他的锔子,价值就会比原来还高。他这样说着,问我信不信。我笑着点头,说,当然信。

⑧我想了想,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可以考虑把他的锔子做一个只属于他的标记,把名声打出去。他听了摇头说,侍弄好物件本身,才是咱的正经事儿。

(人民日报文艺2024年08月31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