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下学期九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 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 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 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2)、第③段中加下划线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百度百科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放,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拔除心灵的杂草

    ①小时候我们姊妹多,家境贫困,经常受人欺负。每天受气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我们吃了亏还要受母亲的责骂。明明我们有理,母亲不去与别人论理反而责怪自己的儿女,这让我们心理很不平衡。母亲说:“人亏亏一时,不会亏一世。好人人欺天不欺。”我非常不解,觉得母亲有点软弱,于是心里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混出个样来,好好报复所有欺负过我们的人。仇恨的种子悄悄在我心里萌发。

    ②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砍树时不但压坏了我家的庄稼,而且还把我家和他家并排长在一起的树砍倒了几棵,说是他家的。我们兄妹们据理力争,那户人家说:“你家的树又没写名字,你叫它,如果它答应了,这树就算你家的。”他们仗着家势强大把我家的树给砍走了。不幸的是,几个月后那家的人出外跑运输出了车祸,损失很惨重。

    ③有一年夏天我跟随母亲到地里拔杂草。田里有一种叫燕麦的杂草,繁殖能力和生命力特别强,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过不了多久,就能蔓延一大片,把地里的养分吸个精光。盛夏,燕麦疯长,漫山遍野,随风拂动。母亲在地里拔杂草,她让我把她拔除的杂草装进背篓扔进河里淌走。倒杂草时我发现我家地的旁边就是砍了我们树的那户人家的地。我灵机一动,何不把杂草扔进他们地里,让他家的庄稼被杂草吃掉。我趁四下无人把杂草一把一把扔进他们地里。我想象着杂草吃坏他家庄稼的情景,禁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

    ④突然一声大吼吓了我一跳,“把杂草捡出来!”我回头一看,是母亲,她表情严肃地盯着我。我说:“妈,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机会啊,不扔会便宜了他们的。”母亲说:“咱可不能坏良心啊!庄稼是无辜的。快捡出来!”我站着不动,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母亲无言,走进那户人家的地里,弯着腰,一株一株把我扔进的杂草全捡了出来,装进篓子,走向河边。

    ⑤我生气地对母亲说:“妈,你怎么总让着别人?”母亲说:“一个人连心里的杂草都拔不掉,怎么种出饱满的庄稼呢?”我突然感觉母亲身上有一股巨大力量冲击着我的心,但我说不出来。

    ⑥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妹有三人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的成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有的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有的成为辅助决策的干部。我想其中必有母亲那句话的功劳吧。

    ⑦现在每遇到矛盾我就会想起母亲的那句话:“一个人连心里的杂草都拔不掉,怎么能种出饱满的庄稼呢?”

    ⑧是呀,拔除心灵的杂草,才能留住明媚的春光,种出干净的粮食。

(选自马国福散文集《我很重要》)

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②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③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④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

    ⑤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纷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⑥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⑦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⑧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⑨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⑩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漠。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⑪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病毒巨库蝙蝠

    ①说蝙蝠是一个病毒巨库,一点不冤枉它。令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马尔堡病毒……竟然都来自蝙蝠!

    ②为什么蝙蝠会成为病毒的最佳宿主?首先,蝙蝠喜欢群居生活,它们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树上,这就为病毒在种群间大量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蝙蝠还能飞翔,除南极洲以外,这些飞行能手们去过世界各个角落,这样就能把病毒带到更远的地方,不像老鼠,只在有限的区域活动。在这一点上,当然鸟类也相似,但因为蝙蝠是哺乳动物,比鸟类更高等,与人类更接近一些,所以蝙蝠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我们。

    ③其次,在寒夜乃至整个冬天,很多蝙蝠要进入冬眠,这个时候它们的体温会降下来。通常在正常体温下,病毒可以被许多动物很快清除掉,但蝙蝠却像冰箱一样,可以把病毒保存很久,甚至保存整个冬天。

    ④再次,蝙蝠的寿命长达50年,这相对于一些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来说, 已经属于相当长的了。这就使得病毒可以稳定地存在于蝙蝠体内,不必在短时间内总要不停地“搬家”。“搬家”总是一件麻烦事,弄不好的话会“露宿街头”,况且,病毒并不具备露宿街头(即离开宿主细胞)独自生存的能力。

    ⑤最后,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而蝙蝠也是。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蝙蝠没有被病毒击溃,反而进化出非常出色的免疫系统,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携带病毒,成为天然的病毒库。这话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道理很简单:一般动物倘若自身免疫力差,一染病就死掉,或者无法活动,那么病毒也只好与它同归于尽,不能传播更远了。而蝙蝠的免疫系统强,它可以携带大量病毒,自己却不会得病。

    ⑥既然蝙蝠是病毒寄宿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那在它们把病毒传给我们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下手为强,把它们捕杀掉呢?

    ⑦很遗憾,历史证明,大规模捕杀蝙蝠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以南美洲为例,自1970年代以来,当地人为了防止狂犬病爆发,一直在大规模地毒杀吸血蝙蝠。问题在于,要把每只蝙蝠消灭净尽几乎是办不到的。而只要留有种子,在食物资源丰富,又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蝙蝠的数量会很快反弹。另外,蝙蝠的种类几乎占哺乳动物品种总数的1/4之多,它们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⑧话说回来,把责任全推到蝙蝠身上,也不公正。传染病的出现需要各种因素的巧合,携带病毒的动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在疾病从蝙蝠传给人的过程中,其实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气候变暖,城镇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蝙蝠的栖息环境恶化,都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⑨因此,别总想着去捕杀蝙蝠,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在传播给人之前,提前找出已经潜伏在蝙蝠身上的新病毒,提前研制疫苗并接种,这才是有效的办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则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远离蝙蝠,不吃被野生动物吃过的果实,更要少吃和不吃野生动物。

    ⑩总之,不管愿意与否,我们都得学会与蝙蝠在这个地球上和平相处。

(选自《大科技》2014年第12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