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六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作者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3)、阅读④—⑥段,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读书可以使人优美的?
(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精神品质,联系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

推荐人物:诸葛亮  鲁迅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多比“不如我者”

                                                                                     王延群

   ①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言!

   ②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人怨天尤人,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自在。他们也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权,不是没有好儿女,而是执意要跟胜过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是的,好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较而来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因为精神本身就是空虚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较就会带来危害,因为那是现实的。人们常说,人总是看见自己碗里的肉少,所以才会不停地奋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为有形的东西总是有欠缺的,所以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永远难以满足的,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满腹牢骚、心生嫉妒。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健康长寿。

   ③的确,生活中不恰当的攀比,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困扰,让许多人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幸福。因此,我们常劝慰自己或他人“少与别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如果能用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没有任何的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去比:会比,使人笑;不会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难免一“比”,就要学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比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④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与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国作家亨利·曼特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我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朝我们的后面去看看,还有比我们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穷人,这样你就会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⑤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向下比较而感悟的:“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⑥其实,这知足与不知足,也只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而已。只要你心里有欲望,就是能够知足,也只是暂时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方法,并不能够根治心理疾病。因为,只要有欲望,就会比较;只要比较,就会有选择;有选择,就会有痛苦。真正的满足应该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的欲望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人啊,要看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把追求人生的精神满足放在首位,有了这样的前提,就不会把金钱财富和名利地位当做人生终极追求的目标了。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而且生命的意义也并不在这些金钱富贵与名利地位之中,这就是最大的富贵和福祉了。

   ⑦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乐坐标。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

                                          (选自《新版读写》2012年第2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超强记忆力不足取

万维钢

    ①凭借电视史上最“兴师动众”的道具组、一众脑力强大的素人选手、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江苏卫视《最强大脑4》于2017年1月霸气回归荧屏,再次引发收视热潮。而社会上不少训练超强大脑机构因时而起,这也让不少人质疑:过度宣扬超强记忆,会不会误导观众特别是学生痴迷于拥有超强记忆力而荒废学业。

    ②其实,世界上有很多功夫可以把“简单”积累成“复杂”。比如你研究过很多数学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你大脑中发生化学反应,让你举一反三甚至上个档次,“从量变到质变”。但是记忆功夫,量变永远是量变,你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也就是如此而已。思想的质变不容易观测,而记忆力的量变很适合表演,人们一提“最强大脑”,首先想到的是记忆力。但是关于记忆力,我们得知道三点:正常人也可以练就超强记忆力;再强的记忆力也不能“把胳肢窝变成海参”;超强记忆力反而有害。

    ③记忆数字的民间训练方法是“谐音记忆法”,专业选手的技术是“形象化”。所有专业记忆力比赛,本质上比的都是想象力。参赛人大多是普通人,只不过经过艰苦的训练,记忆力之外没有其他特长,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天才。有些疾病会导致超强记忆力,比如“学者综合症”“阿斯伯格综合症”,这些都与自闭症有关。美国人Kim Peek患有自闭症。他的大脑没有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的最重要的联合纤维,小脑也损坏了,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怒。但Peek可以同时阅读两个书页,左右眼各看一页,只一遍就能完美记住内容,永不会忘记。他曾在图书馆里向测试者背诵看过的任何一本书,据说他记住的书超过12000本。Peek的故事被拍成电影《雨人》。雨人虽然过目不忘,却不能理解自己背诵内容的意思。Peek曾经靠神奇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一个小公司做会计,但是10年后,被一台计算机和两个真正的会计取代了。

    ④在书本匮乏、昂贵的年代,你出口成诵,别人会肃然起敬,现在人人都有手机能随时记录和查找任何东西,还投入时间金钱训练超强记忆力就荒唐了。很多真正厉害的大脑自带超强的记忆功能,比如冯诺依曼、钱学森等,但这是这些牛人大脑的副作用,绝非安身立命之本。一般人的记忆力有限,给你看一张照片,过段时间你大概只能忆起几个物体的概念而不是细节,如此不精确的记忆何以让我们生存下来?这恰恰是进化的优势!忽略细节,才能抓住要点。贵人多忘事,是因为“贵人”要思考优先级别的事情,对于他们,想象力应该用在创造上而不是努力记住小数点后面很远的数字。真正实用的人才,读书得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而不是训练超强的记忆力去背诵电话号码和火车时刻表。

    ⑤事实上,超强记忆力不但对学习无益,还可能有害。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很强的结构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根据知识的逻辑和原理记忆。超强记忆法则是用想象力另外建立一种联系,是把码好的乐高积木拆开、重新排列,不但多此一举,而且具有破坏性。超强记忆法用得越多,理解度可能越差,练习超强记忆力不是做学问的正途,是邪道。虽然有参加记忆训练的人表示,自己因为记忆力提高,考试成绩变好,可是我要说如果把练习记忆力的功夫直接花在准备考试上,成绩会更好。

(选自2017年1月《新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破坏式治污是一种环境形象工程

    ①使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一味滥用“生态挡墙”,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将景观与生态混为一谈;控污截污管网难以充分发挥效率,将各种高耗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到河畔……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体治污措施,被一些专家定义为“破坏式治污”。近日,媒体刊发文章,认为“破坏式治污”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正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②昔日臭气熏天、水体浑浊的河道,经过一番“整治”以后,河岸两侧甚至河底被用水泥硬化。在城市地区,人们对如此治污措施见怪不怪。这样的治污工程,看起来“效果显著”,河道两岸齐齐整整,工程验收时各种摆拍。但是,治污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让原本水体与环境隔绝开来。河道水体本来的自我净化功能,也因为跟环境、生物无法产生互动而逐步消失。长此以往,“生态挡墙”塑造了一汪死水,充其量就是一个毫无环境美感的大游泳池,与消除黑臭水体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③环境治理理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很多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深挖根源,从源头上治理,堵住环境污染的漏泂。采取“破坏式治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掩耳盗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但不能排除污染源,还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而且,诸如河岸固化等措施一旦实施以后,几乎不能逆转,纠正的代价和成本难以想象。

    ④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地对环境治理不可谓不重视,对治污效果不可谓不期待。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出成绩,在开展环境治理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因此产生了新的矛盾。甚至,在有的地方,为了环保政绩的好看,出现了在环境治理上大拆大建的新的形象工程。表面上成绩显著,实际上让生态功能丧失殆尽。

    ⑤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治理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类污染时,也应避免大跃进思维,真正造福千秋万代,对子孙后代负责。

    ⑥如果把握科学规律,开展符合生态需求的治理,未必需要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奥地利的穆尔河,曾是欧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经过拆除泥凝土护岸等措施,底栖动物恢复到2000多种,鱼类恢复到200多种,鸟类恢复到50多种。被外国专家批评“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河流”的上海,也在最近的规划中提出,护岸工程建设应减少对河岸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坚持自然植被、生态方式为主。

    ⑦科学治理环境的目标,不是将治理对象与生态环境隔离开来,不能人为地制造某些外表光鲜的“生态怪胎”。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归根结底是要恢复那个物种多样、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如果河水里没有鱼,河岸边没有植被,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环境再“好看”、再“干净”,也不符合打造理想人居环境的需求,而只是虚有其表的自欺欺人。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王钟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