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桂陶

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

【材料二】钦州坭兴陶

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 35千米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经专家考证,这块陶碑上文字的内容是唐代宁越郡第五世刺史宁道务的墓志铭,上面镌字1600多个。这说明在唐代以前,钦州制陶业就已十分成熟和发达。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 坭兴陶茶具钦州制陶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民国,钦州陶器更是走出国门,在各种国内外博览会上屡获大奖,名扬海内外。

坭兴陶器不仅外观古雅,而且质地耐酸碱,无毒无味,透气而又不渗水,有利于食物长时间储存。用坭兴陶食具盛装食品,暑天也能隔夜不馊。将茶叶放入兴陶罐内密封保存,数年后拿出来冲泡,依然清香扑鼻。用坭兴陶茶具泡茶味正香醇,茶水隔夜而色味不变,经久不用的空壶注入沸水仍有芳香茶味。用坭兴陶花器插花,花叶茂盛,色彩艳丽,经久不谢。

经过长期的发展,坭兴陶的品种已十分丰富,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器型和各种功能的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茶具、咖啡具等饮具以及花盆、花瓶等装饰陈设用品为主,这些常用的器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坭兴陶的特点。 

栗色兴陶坭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此外,诸如亭台楼阁、荒野逸景、历史神话方面的题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题材与古朴的器型和典雅的色泽十分协调。

【材料三】北流陶瓷

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制陶作坊。东汉时期,北流出现制陶民坊,制陶业成为北流有商业利润的产业。宋代是北流制瓷业的鼎盛时期,达到当时岭南乃至中国制瓷业的巅峰,出现了产品“施及外洋”的陶瓷窑群。

北宋中期,北流生产的闻名中外的影青瓷(青白瓷),青中显白,白中闪青,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有“假玉”之称,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

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瓷、高级拓(shí)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和微波餐具九大系列,共两万多个品种。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东等86个国家和地区。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北流市是中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2011年9月,北流市获得了“中国陶瓷名城”的称号。

(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 35千米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 B、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 C、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 D、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出现了制陶作坊。
(2)、下列对划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作诠释) B、栗色坭兴陶坭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打比方) C、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瓷、高级拓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分类别) D、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列数字)。
(3)、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两则材料概括出“桂陶”的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相关选段,完成小题。
                                                                                                    看云识天气(节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层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向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雨;虹在西方,就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它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还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而“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海防导弹
      导弹家族中,用于攻击海上舰船的导弹,统称为反舰导弹。我国习惯上将这类现代化武器称为海防导弹。海防导弹发展十分迅速,早已成为海上作战的主要武器。请看1982年英阿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一个战斗场面。5月4日上午11时许,天气恶劣,时速达到120千米的飓风,把海浪掀起十几米高。造价高达2亿多美元,载有280名水兵的英国现代化大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在马岛以北海域执行雷达警戒任务,舰上的搜索雷达能发现距马岛460千米的空中目标。阿根廷一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由300千米外的“5月15日”航空母舰起飞,超低空飞行,躲过英舰的雷达搜索。12时过,飞机飞临英舰46千米处,飞行员将“超级军旗”号猛然拉起至150米高度,在30秒内迅速打开机上雷达,搜索目标,将目标指示数据输入由法国购买的“飞鱼”导弹(导弹就挂在飞机右翼下)的计算机,按下发射按钮,“飞鱼”导弹离开机身,一头向下扎去,在距海面3——4米高度向“谢菲尔德”号呼啸而去,将“谢菲尔德”号舰体中央吃水线以上打穿一个大洞,在舰体核心部分爆炸。英舰上的水兵经过5小时生死搏斗,扑救无效,舰长下令弃船。大火一直烧到次日下午,这艘现代化大型驱逐舰最终沉没。这次空舰导弹的精彩表演震惊了世界。
      海防导弹能从地面车辆、水面舰艇、空中飞机、水下潜艇等多种平台上发射,既可打击固定目标,也可打击活动目标。这类导弹尺寸小、飞行弹道低,敌方对其探测、拦截都较困难。这类导弹成本低、用途又广,而且技术更新快、命中精度高。“飞鱼”导弹的“表演”,将这些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这些特点也表明,这类导弹对于我国以中小型舰艇占多数的舰队特别适用。我国自1961年成立研制海防导弹的专门部门以来,通过走基本型系列化的道路,不断加快武器型号的发展进程,已研制并装备部队的海防导弹达20余种,其中包括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潜对舰各种类型导弹。其中海鹰二号岸舰导弹,其武器系统的改进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大有效射程95——100千米,全弹质量近3吨,一弹足以击沉或重创一艘3000吨级的驱逐舰。海鹰二号G型弹、A型弹、B型弹、C型弹,都是以海鹰二号为基本型的岸舰导弹系列产品。此外,我国还研制成C802岸舰导弹,射程达120千米。60年代即装备于两种导弹快艇的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射程8——40千米,发射质量2.1——2.5吨,在最后的自导飞行阶段,能依靠自身携带的雷达导引头自动搜索、捕捉、跟踪目标。后来又进行了多项改进,如降高飞行,换装新型雷达导引头,装备了新型导弹驱逐舰。1984年完成设计定型飞行试验的C601空舰导弹,填补了国内空白。射程25——100千米,全弹质量2.44吨,一发导弹足以击沉或重创一艘3000吨级以上的驱逐舰或万吨级的运输舰,必要时可齐发齐射。
      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少量经费,研制了各种类型的海防导弹,填补了国防建设的空白,许多型号导弹的战斗性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选自《兵器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仿生建筑

吴旭阳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是用绣针引绣线在绣地上穿绕,形成以绣线为主或者以线固定其他绣材为图案的一种装饰方法,结合不同的配色,形成不同的绣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据考出现在西周。1974年1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鱼伯墓中,发现了留存于泥土中的刺绣痕迹。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贵族服装多以刺绣装饰,并将之用于国家之间交流馈赠的礼物。春秋战国时期,刺绣走出宫廷,来到民间,自此,庶民之衣与军队之旗上出现了刺绣的纹饰。

       刺绣在汉代蔚为流行,尤其在西汉时,是与织锦齐名的珍品,常常是“锦”“绣”并称,形容国运昌盛也习用“锦绣江山”加以形容。汉高祖时曾明令商人“勿得衣锦绣”,将是否穿戴刺绣服饰作为评判阶级高低的标准。

       对刺绣而言,针法极为重要,它是指用针引线穿绕绣地的方法,包括其穿绕形式和结果。最早的刺绣针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完全用锁绣针法绣成于帛。唐以后,刺绣针法出现了变化,在传统锁绣针法外出现了平绣等针法。明清时期,出现有双面绣。此外,丝绸之路上的刺绣针法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加物绣”,如钉珠绣。1997年在昭苏波马黄金墓出土的一块长25厘米、宽13厘米的金珠绣绮残片上出现了“珠绣”。清以后,刺绣针法在新疆各少数民族刺绣中流行开来,针法上不断融合。

致敬国之栋梁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卓宝熙

他被誉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也是我国地质工程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曾负责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多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他曾经说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他就是卓宝熙。

“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到处可以跑”

1954年,卓宝熙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勘探队。他本来可以选择留在机关做研究,但他更喜欢在野外搞工程地质。

卓宝熙: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可以到处跑,我也比较喜欢野外这种生活。过去没有人专门搞工程地质,我们就向老同志学习。

1954年10月,卓宝熙与同事们一起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在那里有一条名叫“汤林线”的铁路需要加固与延长,卓宝熙他们就负责这条线路的定测工作。

卓宝熙出生于福建,东北的严寒成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被分在水文组后,卓宝熙每天都要戴着皮帽、穿着厚皮衣,沿着分水线测量。

尽管勘测环境十分恶劣,卓宝熙却从未后悔选择勘探。当卓宝熙把数据交给铁路建设部门后,直到1966年,这条铁路才全线完工。如今,这条铁路依然在为地方运输提供着服务。

勇闯修路禁区“每走一步路都很艰难”

1956年2月,国家批准了铁道部“派苏联专家携带设备援华的申请”,卓宝熙被重新分配到铁道部航空勘察事务所目测组,跟随苏联航空地质专家高鲁宾柯学习航空地质。

从勘测到航空地质,面对专业知识的跨越,卓宝熙只能加速学习。1957年初,卓宝熙和高鲁宾柯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对成昆铁路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金沙江方案是否可行。

在修成昆线之前,很多人称这里为修路禁区。从三堆子到拉鲊是成昆铁路工程地质最复杂的地段之一,这一段紧沿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而且岩石属于变质岩,风化严重。其间有一段路尤为险峻,山坡很不稳定且极陡,在上面走一步都很艰难。因此,这里也被人称为“一步苦”。

经过艰苦的调查,卓宝熙他们认为金沙江地质虽然复杂,但方案还是可行的。它的优点是线路工程量小,造价低。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如今,成昆铁路扩能工程不仅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贸易口岸的重要通道。

修建青藏铁路遇棘手难题,他提出的方案起到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条进藏铁路。为此,卓宝熙曾五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全线进行航空摄影,开展航测制图和遥感地质调查。1975年5月,包括卓宝熙在内的上千人踏上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海拔高达四千三百米。卓宝熙光是陷车就遇上50多次,最严重的一次,他们的车陷在离队部二十多公里远的沼泽。22个人在大雪和沼泽中走了整整一夜,等快走到队部时,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否还活着。

卓宝熙:走了一晚上,还下着大雪,浑身都湿透了。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当场就晕倒了。后来经过人工抢救,总算救回来了。

卓宝熙和他的团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攻克了四个月,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一年后,卓宝熙二次进藏。这一次,他的任务是要解决青藏高原冻土的问题,而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西藏是中国最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指的是土体温度低于0摄氏度且含有冰的特殊岩土体。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火车经过时路基就会塌陷造成翻车。

经过近半年的实地勘测,卓宝熙等人提出冻土分区方案,将冻土区分为三个大区和十个小区,让铁路修建避开冻土严重区域。冻土分区的方案在之后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因为年事已高,没能亲自坐火车去一趟拉萨是卓老最大的遗憾,但是能让中国铁路穿梭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卓宝熙开始从事遥感地质工作的时候,全国很少人做这份工作。而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了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

随着遥感地质队伍不断扩大,卓宝熙也不遗余力地培养着新的工程师。如果说这个事业是一棵大树,卓宝熙就是这棵树的树根,如今这棵大树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10月6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澄城刺绣

【材料一】

①澄城刺绣是流行于陕西省澄城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澄城地区,刺绣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②澄城刺绣题材广泛,布局密实,纹样简洁大方,色彩明快艳丽,构思充满天真烂漫的想象,流动飞扬中透着沉稳与敦厚,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的讴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承载着诸多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的澄城刺绣生动反映着陕西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具有民俗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③目前,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社会习俗的淡化、现代机绣产品的冲击等现实原因导致澄城刺绣出现传承危机,亟待保护抢救。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①澄城刺绣,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是她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在农耕生产和生活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以实用与观赏并举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②刺绣品极为丰富,按使用功能划分主要有:枕顶、云肩、背心、烟袋、裙子、绣鞋、被面、信插、绣球、荷包、裤带、屏帐、桌布、围裙等。

③刺绣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福禄寿喜、戏文典故、生活风情、动物花鸟等;多以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为主要表现题材,涵盖了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愿望。

④澄城刺绣的基本特征是针工细腻,花形简洁明快,配色和谐大气,并注入深刻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A】它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民众艺术,质朴而自然,奔放而抒情,热烈而肃穆,【B】体现着含蓄、敦厚、以理节情的美学法则,【C】表现出北方人民的淳朴情怀,倾泻着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材料三】

①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绣娘武麦花

②武麦花说这两年像做梦一样。2015年10月,她在澄城县老年大学上刺绣班,被选中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文化部主办的首批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毕业汇报时,她的作品一鸣惊人。接着,文化部、清华大学等力量推着她走,要将澄城刺绣打造成非遗创新典范。

③“去年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省非遗刺绣培训班,今年7月去江南大学参加非遗培训,主要学习服装设计。”两年的多次学习让武麦花思如泉涌,她将澄城刺绣应用到十几个种类,开发出几十个新样品。在开发艺术性文创日用品目标下,她的众多设计里虎头眼罩最受关注。

④让澄城绣娘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让传统非遗融入生活从而改变非遗技艺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武麦花还将更加传统的图案纹样发掘出来,她想把创意的根在澄城刺绣的土壤中埋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指出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文化扶贫”,还从“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四个方面指导“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文化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人员就业难、收入少的难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