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绍兴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任务五【见思想之光】阅读下文,完成题。

____

曾昭安

1835 年 10 月的一天,著名诗人普希金收到作家果戈里的来信,信中说:“我想开始动手写《死魂灵》,故事拉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果戈里为何在动笔之前给普希金写信呢?

原来,《死魂灵》的故事素材是普希金提供给果戈里的。普希金在读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之后,深感果戈里是一位天才的讽刺作家。正巧,他有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 富有讽刺意味,而自己又驾驭不了这种风格,于是就想到了果戈里。在一次交谈中,他毫无保留地倾其所有。果戈里深受感动。

陆游尝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普希金没有将“妙手偶得”的素材专享,而是拱手相让于同道,使之大放异彩。普希金的“让”源于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样的“让”体现了高尚的利他精神、无私的胸怀、助人的风范。这一让成就了果戈里,也为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常有文人雅士与其往来聚会。一天,道潜和尚拜访苏轼,适逢苏轼外出不在,道潜和尚见苏轼书桌上有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吟罢不禁拍案叫绝。工夫不大,苏轼回来了。道潜和尚拱手说:“先生这首词高亢豪迈,意境开阔,真可说得上是词中上品。”苏轼听了笑道:“词虽好词,却并非敝人所填写,这是季常的作品呀!”

道潜和尚忙问详情,苏轼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和季常诗词唱和,听了季常吟诵的这首词,当时就觉得此乃惊世之作。于是,暗记在心,天亮我就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说,这首词难道能算是我的作品吗?”后来道潜将此言转述与陈季常,季常不由哈哈大笑: “有些人偷文章挖空心思,而子瞻却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别人,实在令人佩服啊!”

常耳闻有巧取豪夺、剽窃他人创意者,却少听说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冠以他人名头的。苏轼一梦,愧煞多少人!都说文人相轻,苏轼这一“让”却让人看到一个文学大家的风度和修为,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但却能保持豁达能写出那么多流芳后世的词作,从这一“让”中就能找到原因。他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正可谓“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

丰子恺曾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当他正要将译本付梓时,忽然得知鲁迅先生也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并已经交付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觉得为难,再三考虑,便特地去拜访鲁迅先生:“我要早知道先生在翻译,我也就不会再译了。”鲁迅笑着说:“我也一样。”

鲁迅又说,在日本,同一本书可以有三四种译本,因此《苦闷的象征》两个译本都可以出版。但他担心自己译本的出版,会影响初登文坛的丰子恺的译本销路,所以决定暂不出版自己的,把机会留给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1925 年 3 月,丰子恺平生第一部译作《苦闷的象征》在商务印书馆问世。

鲁迅这一“让”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源自他心底无私。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 才会懂得谦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个人事事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永远都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性,就能赢得他人的敬重。

人言谦让是种美德,但有一种“让”,是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出去,较之平等关系上的“谦让”,这种“让”境界更高,更让人仰视。

(1)、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要求题目简洁且直接表明观点。
(2)、下面这则材料可以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吗?请阐述理由。

[安徽省桐城市西南·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

举一反三
阅读《天使的礼物》,完成下列小题。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①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②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③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④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们坚决地用自己的形象来做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⑤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⑥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⑦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

    ⑧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⑨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⑩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一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⑪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⑫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沈泽清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车,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扣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笨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 钢笨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立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 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 “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 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 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 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 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逢合搞钢琴专业! ”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 ”,“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 我进复赛啦。” “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休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 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感谢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是大饭堂。我是个农村孩子,和肉菜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当年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因为豆腐被炸过,油水大,拌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②自古人生伤离别,但是我还是祝贺983名同学毕业,它使我从今天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学。我这几年体会到,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哪儿,有人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大家一下子就会变得很亲切,因为马上可以谈论北大、北大相同的老师和锅塌豆腐。

③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特别好的发言,因为谈到了我们的母校——北大。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民族的先驱者。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除了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还在考虑未来。在座每一位知识分子的眼睛都应该像一盏探照灯,照出现实中的丑恶,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④大家开始在社会这所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两句话千万不要相信。一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但是,投机分子选择走近路是因为他们只会想到自己获得多少利益,这是“聪明人”。而我们呢,应该做“笨人”。

⑤我在北大之外,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一个是我的外祖母,她是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不识字,活了95岁。她在方圆几十里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她个子只有一米五六。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里,全村动员抢收集体麦子,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才割到地头中间。有一次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快,只是我一扎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直一次腰你就会直十次、二十次,就割不完了。接着她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我是个笨人啊。

⑥我有个舅舅,脸上有麻子,大家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柜子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东西特别好。我说你为什么做得比人家好?他说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我花六天,我比他做得更好。接着他又说,就这也还不算好木匠,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刨出来的刨子木花的味道。他又说这还不够,有时当我看到一棵松木,就觉得这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是一棵最不成材的杨树,我就知道只能打个小板凳。这才是“工匠精神”,我觉得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是他到达了哲学系毕业的水平。

⑦有时我发现,我们的马路两边基本上全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我希望我们也种一些长得慢的树,比如松树、煅树、楠树、橡树。树的质量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⑧所以,最后我送在座的师妹和师弟两句话:一句是种树要种松树,做人要做刘麻子;另一句是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功夫直腰的麦田。谢谢。

(节选自作家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改)

议论文阅读

“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①近日,“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更成为无数人自嘲的“梗”。“小镇做题家”最早被形容为一个人出生在小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考入名校的青年学子。他们通常是嘲讽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绩优异的农家学子,但这无异于是一种不正确的,极度缺乏眼界的一种说法。在我国,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小城市,可以做的只能是通过不断的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这正是我国提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一位青年人茁壮成长的一种向上精神,可以说“小镇做题家”绝对不是一种自嘲!它更像是大多数青年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肯定,是每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平凡人”的代名词,“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②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该被鼓舞而不是被嘲讽,而身为“小镇做题家”的青年人更不能被定义。北京朝阳眼科医院的陶勇医生曾说自己也是“小镇做题家”,在北大读书时也自卑过,把别人的休息时间用来奋起直追。曾经熬不完的夜,做不完的题;后来都成为他拿着手术刀的底气。就像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中“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句话同样是对于“小镇做题家”最好的诠释,来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勤奋耕耘后的收获,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古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前人总结的道理从来都是告诉所有的人,努力就应该有收获。

③“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汇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使我们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担天下之大任,这是古人的期许,也同样应该是每个青年的目标所在。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拼搏,2011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上本科。如果想要上顶尖学校,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群出身普通、缺乏资源支持的小镇青年脱颖而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和所谓的“优胜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难道不应该保持敬意吗?

 ④“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

 ⑤努力的人从来都是光芒万丈,我们不仅是小镇做题家,更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远方的目标,更在于自己脚下走过的每一条路,相信人定胜天。

(《人民日报》 有删改)

【补充材料】

十余年来,谢爱磊他通过自身经历和学术研究,发现“小镇”的定义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县城青年,甚至包括都市青年们,他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时代共同的意象和话题。令谢爱磊欣慰的是,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们在无奈、迷茫后,会不断反思和探索中成长,会重新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他看来,“小镇做题家”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反身性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农村和小镇学生在大学中经历的种种困境并非个体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困境。当下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后获得新的生活。

谢爱磊曾和编辑沟通,将书名上的“小镇做题家”加双引号。他担心读者将其污名化、简单化、刻板化,他希望跳出社会赋予“小镇做题家”的定义。

(注: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谢爱磊教授)

                             ——摘自《小镇做题家》2024年5月北京发布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