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①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

②“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③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

④“没了,还有什么鸡蛋?”

⑤我说:

⑥“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⑦她还是哭丧着脸不搭理。

⑧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我两个走到村东,过了河滩,到了一方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

⑨“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

①辛苦你了,回头我叫她给你送水来。”

⑩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⑪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⑫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⑬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

⑭“原来求的是你啊!”

⑮我说:

⑯“原来是你的地啊!”

⑰她把水壶放下,对我说:

⑱“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⑲我说:

⑳“我们当兵的可没得罪你呀。”

㉑她说:

㉒“你没得罪我,我是恨我们那个当兵的。”

㉓我问:

㉔“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㉕她狠狠地说:

㉖“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㉗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㉘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

㉙“你在家里也种地?”

㉚我说:

㉛“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㉜她又问:

㉝“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㉞我说:

㉟“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㊱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

㊲“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㊳我说:

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㊵我说到这里,那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她说:

㊶“呀,你家里的进步!”

㊷我说:

㊸“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㊹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㊺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在家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种地,忙得不行,现在是有好多人给她耕种。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㊻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

㊼“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㊽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㊾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有删改)

【注】①玉茭子:玉米。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帮忙翻沙的家属就是上午和“我”吵嘴的女人,这一巧合的设置出人意料,推动情节的发展。 B、“枣树快要长叶儿”,大杨树“绿油油的”,这段景物描写照应小说题目,写出山中一派生机的景象。 C、“我”翻沙时的一段插叙,既交代了“我”从军的经历,同时也流露出当时没有见家人一面的后悔。 D、小说语言平实而充满温情,“你在家里也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等对话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2)、下面的这句话四个动词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3)、“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为什么这时候女人“才真正”笑了?
(4)、本文以小女孩穿上军装的情景作为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从手机里增加了微信。到外面我就到处蹭网, “蹭”这个字着实精彩,它把我这种类似于乞丐的“无赖”行径表达得一清二楚。上下班经过银行与电信营业点等有wifi的地方,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万能钥匙”探寻一二,走到那里就由昂首阔步变成了最时髦的低头一族。开始自己还不大好意思,后来看着坐在台阶上“蹭”得不亦乐乎的年轻人,便释然。但凡“前有车”,咱就能“后有辙”,这都不算啥事;既然开放了wifi,那就是让大家用的吧。也是,只要从众,啥事都不叫事了。好比遭人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一群人一拥而过,红绿灯也不完全管用,法难责众呢。

    ②微信,成了每个现代人的新常态。于是,家里的气氛大变。过去回家先看厨房或先进厕所的事情,一律让位给掏出手机看消息;而且是进门堵在门口就开始,半天才能挪动一步,或者直到一声断喝才能抬起头来。过去空闲了拿起拖布勤快劳作的情景,现在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③微信好吗?当然,微信里各种远远近近的消息,熟悉或陌生人的动态,还有腾迅新闻从不间断、不失时机的新闻和广告,还有朋友们的祝福与问候。开始玩QQ的朋友好多都把战场转移到微信里来了。为什么呢?较QQ而言,微信更加独立、安全、保密。比如一对一的聊天,不会担心被其他无关人员窥探;有些什么小秘密,也非常适应在这里交流。一时之间,微信成了生活里与上班、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内容;一日之间,微信成了萦绕在脑海里难以离开的光影。微信让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不走路就看到万里河山万里景,让我手指一动就能与千里之外的好友互动交流,让我想到哪儿找谁就能在哪儿找到谁。还有,它让我从陌生人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从简单的文字里找到了智慧文化的知音。如果用文化的语言来说,微信让人开拓眼界、开阔胸襟、开放思维,助力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但我不是来为微信评功摆好的。我是说,被微信纠缠的生活很累很苦。没有微信我不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会很轻松简单;知道了那么多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不义而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如负重苛。没有微信我不去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学问,自我感觉还好;现在知道了更多人的工作生活还有文化,经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过去不知道微信,还能不想不比不怨不怼,现在消息纷乱、评说多端,有时候难辩真伪,简直不知道信谁。微信如同一剂精神鸦片,叫人离不开断不了又有很大的烦恼;它占去了过去用来读书锻炼的大段时间让人在无聊与有聊间游走。我甚至觉得,是微信让生活的节奏更快,因为它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大脑紧张、分身乏术,它总是叫人从一个坏消息走到另一个坏消息里找不到出口。

    ⑤我已经有些过敏反应。想到微信就想扒拉一下,一边扒拉又一边沮咒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里了。

    ⑥我想删除它,又舍不得它。我想爱着它,又十分讨厌它。

    ⑦微信啊微信,我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浙江的感兴

王佐良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时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可以使人保持思维的活跃,激发想象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施一公

①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碰到过不去的坎,读一本书就释怀了,因为书籍是前人经过倾心思考之后,留给后人的智慧与经验。读书让人聪明,这种聪明并不是指智商的提高,而是说通过读书博采众长,再加上自己的思辨,把前人的智慧经验变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进而成为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②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也不例外。阅读可以使人保持思维的活跃,激发宝贵的想象力。科学的能量和燃料正来自于想象,如果人类不曾对自然进行想象,科学就不可能诞生。

③近年来,我忙于学校事务和教学科研,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书。但凡有点时间,我更愿意写作。一些重要的事情,不及时记录就淡忘了;一些科学灵感和头脑风暴,不抓住便转瞬即逝;一些无绪的想法,通过笔尖的记录可以更加清晰……所以,对我来说,写作是对过往岁月的思考和沉淀,更是一种愉快而自在的消遣。

④去年我出版了《自我突围》一书。一字一句写来,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故乡生活,记录了多年来对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心得,还有从执教清华到创办西湖大学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过往人生的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观点还是文字,都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⑤正如该书自序开篇所言:“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到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极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有句话叫“人生共同途”,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以我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告诉他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烦恼,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想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⑥我还多次向西湖大学的学生推荐过《容闳自传》这本书。容闳(hóng)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毕业以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实践报国理想。容闳在自传中有关科技、教育对国家的意义的思考,以及一些人生感悟,都对我产生深刻影响。在西湖大学,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学生树立“求知、探索”的抱负,具备“厚德、担当”的精神,知道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并且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承担重任,尽一己之力。

⑦相比容闳,今天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身处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前行的路上一定还会有很多挑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小我”与“大我”冲突的时候 , 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执着前行,做一个勇敢的探路者,活出无愧于心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24.4.2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①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②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③“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 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④“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⑤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⑥“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⑦“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⑧“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⑨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⑩“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⑪“当然啰! 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⑫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⑬“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⑭“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善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⑮“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⑯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⑰“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⑲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 你看,鲍勃! 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 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 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⑳“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㉑“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㉒“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㉓“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㉔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㉕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㉖“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㉗“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便条,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㉘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㉙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